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新华网资讯:
500亩渔场一眼望不到头,把6个村的连片水域揽入怀中。12月19日,沐浴着冬日阳光,笔者来到蓬安县龙蚕镇卿家坝村,听回乡青年兴水养鱼的故事。
“逢年过节买鱼,不少鱼都是从成都、湖北等地拉来的,本地的渔业应该有所发展。”养鱼的想法很简单,可操作起来绝非易事。
去年8月,彭正中毅然卖掉在巴中辛辛苦苦经营起来的砖厂,回家照顾病重的母亲。家乡大面积田地因缺劳力而变得荒芜的严峻现实深深刺痛着他的心。“把这些土地租赁起来养鱼,自己得发展,农民得实惠,该多好。”当彭正中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儿时的伙伴——卿家坝村文书秦刚后,立即得到支持。随后,又有彭建国、彭朝军、吴海林等加入创业的团队。
“要干就干大的。”一个以卿家坝村为主,涉及龙蚕镇和高坪区会龙镇、御史乡共6个村的约500亩土地的养鱼场建设计划很快出炉。
不到两个月时间,彭正中就与426户农民签订了为期20年的土地租赁合同。大型机械昼夜加班,移山造湖,7个月开挖土石方20万立方米,到今年5月,一个占地500余亩的渔场奇迹般建成了。“下大雪,我们都没有停工。”秦刚说,梅雨季节,货车陷在泥潭里爬不出来,几个人冒雨卸下货物,等车爬出来,又把货装上去,停停走走到了渔场,很多夜晚,都是在露天坝里度过的,守材料,守机器设备。
吃过午饭,彭建国就驾着渔船去投放饵料,岸上矗立着高大的香樟树;河道土坡上看不见杂草踪迹,岸上新植的黑麦草正吐着新绿,成行的杨柳已脱去外套;河道水面上不见落叶等其它漂浮杂物,一群鸭子正在水面上嬉戏,随着渔船划过,小船四周不停地有鱼儿比赛跳高。桨声惊动了香樟树上成群的白鹭,展翅翻飞,翩跹起舞。
“渔场建起后,以前不曾见过的水鸟也不知从哪里飞来了。”彭正中说,除了白鹭,还有野鸭、鱼鹰等,它们能来这里,说明这里生态变化起了作用。
良好生态,是他们实施科学养殖的结果。为保证渔场里50多万尾鱼每天能吃上纯天然的饵料,他们利用渔场四周50亩荒坡,冬栽黑麦草,夏栽野莴笋、苏丹草,以满足鱼塘里草鱼的需要;其它鱼类的饵料,也是由玉米、小麦、黄豆精加工而成的。“水至清则无鱼。”为保证水质有一定的营养程度,他们鼓励村民在渔场周边发展小家禽,并对每只鸭实行1元钱的现金补贴,立体养殖实现了渔场与村民的双赢。
在县水产站的指导下,每隔一个星期,彭正中都要检测水质的PH值、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的浓度,避免水质受到污染。
“明年下半年,我们还要将渔场规模扩大一倍,除了花鲢、白鲢、鲫鱼、鲢鱼、草鱼外,还要养殖团鱼、鳝鱼,创立自己的品牌,走精深养殖之路。”看着正在织网的工人,彭正中和秦刚向笔者谈起了他们的打算。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