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今年以来,海洋资源严重衰竭,油价持续暴涨,传统的捕捞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渔民生计困难。记者近日深入到南澳岛云澳中心渔港(国家一级海港),登上渔排亲身感受海岛渔家的困境,了解渔民的所思所盼,希望社会各界和有关部门予以关注。
父子俩忙了一天几近白干
刚刚走进云澳镇中柱村的村头,碰到的几位当地渔民就满面愁容地告诉记者,海里的鱼越捕越少,油价成倍翻番,休渔至今7个年头,今年的捕捞总产量和收入为历年最差,部分渔船因此亏损停产。
当记者搭乘当地渔民驾驶的小机船登上渔排时,正值傍晚时分,平静的海面突然哗啦啦地下起了豆大的雨点。骤雨刚停,远处传来一阵阵“突突”作响的机器声。“货来了!”渔排上的收鱼工人蔡伯说。说话间,只见云澳镇中柱村的渔民文进父子俩驾着一艘小机排刚刚从南澎海域捕鱼归来。文进的儿子约摸十岁出头,浑身上下晒得像个小黑人,小家伙手脚灵敏地帮父亲将小机排靠拢岸边,神情倦怠的文进将在海上劳累了一天的收获拎到渔排上。南澎海域距离云澳渔港约七八十海里,当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他们父子俩就驾着这艘小机排出海从事钓业,在海上日晒雨淋整整十个小时,归航时已近黄昏。“唉,鱼儿都被捕光了,想给孩子挣点学杂费都难!”文进借着渔排微弱的灯光,一边与收鱼工人核准秤星一边叹着气说。金龙、春鲳、赤棕、斗鲨、小鲨……收鱼工人逐条将其过秤,一一记在纸上。鱼篓里的鱼超不过10条,所得收入除去小机排往返的油费和购买冻鱼用的冰块等费用,这一天差不多是白干了。记者在云澳镇中柱村了解到,整个中柱村有3000多人口,以讨海为生的劳动力约七八百人,自春节至今已半年多,除去休渔和刮风天,渔民捕捞收入大多为两三千元,最少的只有几百元。一位渔民告诉记者,近期油价已涨至5200元/吨,比几年前的2200元/吨涨了一倍多,出海归来又罕见鱼满仓,倒不如坐在家中更保险些。
一网致富好光景难再现
“要换在几十年前,龙虾哪算得上稀罕货,海里一捞就有活蹦乱跳的。”今年62岁的老渔民蔡伯就着餐桌上的小虎鱼呷了一口酒闷闷不乐地说。当年他摇着人工桨驾小竹排到南澎海域从事钓业,约100米的渔网分设5小格放进大海里,到了第五天,3格渔网就捞获了6条大龙虾。剩下的两格渔网隔夜再收,又捞起了50公斤好货色。蔡伯说的是30年前的渔情,那时海岛的龙虾一公斤才两元多,如今,花再高的价钱也未必能买到。蔡伯说,今年开渔一个月来渔排收购的龙虾没有几条。时间再前推10年,渔情也依旧可观,蔡伯说仅他一个劳力一趟出海归来的收获,就能晒制上百公斤鱿鱼干,而每公斤鱿鱼干至少需由4公斤鲜鱿鱼晒制而成,也就是说他出一趟海钓到的鱿鱼足足有两三百公斤之多!
装备升级收成难成正比
不少渔民向记者感叹说,现在捕鱼的装备越来越先进,但出海的收成却没有成正比增长,有时还不如架着小竹排出海来得实惠。
数十年光景,随着渔民的捕捞装备不断升级,从以人工桨为动力的原始竹排,发展到装有上百匹马力的竹排机;捕鱼方式从驶犁网到设大围网到二船合作的牵缯拖网,高级的装备在海底世界设下了“天牢地网”,正当捕捞者为猎物无处可逃而暗自得意时,海底世界却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强度捕捞以及滥捕鱼仔鱼孙,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鱼儿越捕越少,捞上来的鱼儿个头也越来越小。渔民告诉记者,龙虾以及一些稀罕的海货,不但越来越少,而且都吓得躲在海底石壁,要靠潜水才能捕捞。
专业人士分析,除了受海洋资源枯竭、油价暴涨等因素影响,当前“伏休”结构不合理也是导致渔民捕捞收成不佳的一个原因。按照政策规定,底拖网渔船和围网船列入“伏休”范围,但这两类渔船只占渔船总数的一部分。在休渔期间,笼捕和流刺作业仍被允许,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部分流刺渔船对海洋资源的杀伤力比围网渔船更大。有关人士建议“伏休”要做到“一休大家休”,休渔才能起到更大的效果。(汕头都市报)
编辑:邓洁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