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威海新闻网资讯:
职工建议改造的传送带已经在生产中应用。
办公室、车间都有员工创新记录簿。
在国内不少出口加工企业受金融风暴影响陷入困境的时候,荣成泰祥集团却处变不惊,经营业绩逆市上扬。
“今年1到10月份,企业的效益在持续增长。”泰祥集团董事长于建洋说,泰祥今年上半年的业绩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一倍,而今年下半年比上半年也在增长。
不仅如此,泰祥集团旗下的20多家子公司无一亏损。“今年所有的公司都在盈利。”于建洋说。
之所以如此,泰祥集团靠的是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随时应变的企业内功。
从一家小冷冻厂发展成全国食品工业龙头企业,泰祥之路处处体现着创新。
全员创新激发“金点子”
创新被泰祥提上议事日程是在两三年以前,而今,创新已经渗透进每一项工作当中,上升到所有工作的第一位。
当全员创新的目标提出的时候,职工们认为可能只是搞形式,谁也没有当回事。
为此,公司专门召开大会对此进行宣传,并制定了创新奖励制度,每个创新都有奖励,当月兑现,而且有的小奖励当场就能兑现。
一股创新热潮自此而起,而且还形成了一种自下而上全员创新的氛围。
即使是小修小改,只要有利于工作,在泰祥都可以称之为创新。
职工原海丽在工作中发现,用来加工产品的漏勺不仅比较重,操作起来比较费力,而且漏眼大,鱿鱼容易漏掉。于是,在工作中她边干边琢磨,将漏勺加以改进。改进后的漏勺重量比原来减轻了近2/3,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而且漏眼也变小了,提高了工作准确度,降低了产品损坏率。
在泰祥的创新记录上,今年11月份,职工苑红进就有2项创新成果,其中11月2日记录的一项是巡视员记录表格创新。苑红进将巡视员每日工作在新的记录中用表格一一罗列出来,填写过程中一旦缺项漏项,就证明该项工作没有完成,这样既可以让巡视员明确每日必须完成的工作,又对其工作起到了监督作用。
“只要今天比昨天好一点就是创新。”于建洋说。
走进泰祥的办公室或车间,人们会注意到一个特别的记录本,那就是创新记录。
在泰祥,不论在什么岗位,不论从事什么工作,人们都会积极主动地去创新。而这个记录本就是他们不断创新的见证。
创造发明是创新,节约挖潜也是创新。
有的员工发明了一种用旧纸箱设计成的废纸储物盒,大家都将用过一面的打印纸张主动放到盒内,再次利用。
有的员工则对工资计算程序进行革新,提高了工资计算的准确度和效率。
不仅如此,有利于改善工作生活质量的举动,在泰祥人看来也是一种创新。
食堂的工作人员也千方百计改善饭菜花色,有的工作人员看到职工长期吃炒肉类菜肴有点腻了后,就想方设法学会了做肉夹馍,结果大受欢迎。而这,也被泰祥人看作是创新,因为他改善了职工生活,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泰祥集团下属的泰正公司过去车间内传输半成品要靠人力搬运塑料周转筐。这样不仅浪费了人力,而且在传递中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该公司总经理经过调研后,在今年6月提出了用传送带输送的建议。如今,这一新的生产流程已经投入使用,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效率,大大降低了质量事故。
泰祥集团各分公司每周都会召开一次金点子会议,大家自由发表对公司各个部门各项工作的看法,提出新点子。
在泰祥,还有一套发明巡回制度,每个周六,公司都会组织人员坐车到各分公司巡回了解创新情况。这种巡回制度,不仅使各公司的人员相互了解到创新信息,而且还可以集思广益,使大家对一些创新思路和创新方法共享,共同提高,共同破解创新难题。
泰祥还将这些创新思路和创新成果优中选优后,放在内部报刊、办公系统以及宣传栏上展示,激发大家持续创新的热情。
对有价值的新点子,泰祥的奖励从不吝啬。集团每月开展一次创新活动竞赛,对有价值的创新给予奖励,2007年奖励创新项目100多项。年终评出集团十大创新人物,每人给予1000元至2万元不等的奖励。今年也有不少项目得到了奖励。
创新制度激发了大家的热情,今年以来,泰祥员工提出的创新方案已达100多项,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效益,仅蒸汽锅炉改造方案一项就节省开支900多万元。
科研开发打造核心竞争力
“没有大手笔的的科研投入,没有自主创新,泰祥发展不到今天的规模。”于建洋说。
在泰祥有一座特殊的建筑,这就是投资2000万元建立的科技大楼。这里是泰祥自主研发的科技核心。
走近大楼人们会发现,这里的大门用的竟是密码锁。在宽敞洁净的实验室内,配备了高效液相色谱仪等高端检测设备。
不为人所知的是,这里还是海洋食品营养研究院,它是根据中国海洋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教授的建议,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营养学会等单位联合组建的,设有3个研究室、8个实验室,配备了265套一流的实验仪器设备。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泰祥自主创新的重要依托。
海洋食品营养研究院成立以来,已经配合企业完成了2项国家科研项目、3项省级技术创新项目和1项威海市校企结合科研项目,而且还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中国海洋大学等合作承担了“贝类产品可追溯体系的建立与烟熏产品生产工艺改造”“海产品过敏源检测的关键技术和设备开发”等五项国家和省级项目。
在泰祥的科研队伍中,不仅有管华诗教授这样的顾问,而且拥有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及技术职称的科技人才50多名。泰祥还是“中国海洋大学学士后流动站”,并针对大学生成立了泰大精英公司,为泰祥的长远发展储备了人才资源。
应变创新,危机中逆势而进
在泰祥,最大的创新则来自产品的创新,通过自主研发,泰祥的产品如今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较高的知名度。
“泰祥”产品有1000多个品种,90%外销,而日本是其主要的海外市场。
日本人对食品口感的挑剔、对食品卫生和安全的敏感世人皆知,而泰祥的产品却在这个世界上最难进入的食品市场非常畅销,而且在日本市场上销售的大多属高端产品。
占领日本食品的高端市场,泰祥经历了从模仿到自主开发的过程。
一开始,泰祥的输日产品大多是照单加工,产品大多是初级产品,附加值也比较低。
为了能够开发出适合日本消费者口味的产品,泰祥专门从日本请来了营养和美食专家。
如今,泰祥不仅能针对十分挑剔的日本消费者推出新产品,而且还能做到用新产品引导日本人的口味。每当开发出一种对日新产品后,就会有日本客商专程前来品尝,一旦觉得口味合适,就会开出订单,而这也成为泰祥常年稳定的业务增长点。
在努力保持对日、韩出口量的同时,泰祥还积极对欧美市场需求展开调查,研究开发出适合其消费需求的牡蛎罐头、蛤罐头等多种新产品。
在第104届广交会上,这些包装设计新颖、风味独特的产品吸引了大量国外新客户。
产品创新使泰祥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由原来主销日本和美国,逐步扩大到欧洲、东南亚及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等区域。对日出口总量增长的同时,出口份额占比也由以前的70%下降到40%左右,降低了市场过度集中带来的风险。
今年1到10月份,泰祥出口创汇达到了7000多万美元,同比增长了15%。
如今泰祥人的目光放得更远,正在向打造百年产品的目标迈进。
于建洋说,泰祥过去的产品主要是以食品加工为主,由于同类竞争较多,往往是每个产品挣两年钱,周期一到就要更新,而现在谋划的则是百年产品,是让泰祥能够持续发展的产品。
“这种创新没有时间表,不计投入,直到研发成功为止。”于建洋说,目前公司已经储备了两个新产品,适当的时机将会推向市场。
创新为基后劲足
“上通天,下接地。”于建洋这样形象地比喻泰祥的创新工作。
在于建洋看来,泰祥的创新可以分作两部分,一部分是来自职工的自觉自发的创新,另一种则是企业有目的有组织的创新,而这就是科技创新。
而这两种创新在于建洋的眼中还不是最重要的,他的目光穿越得更加遥远。
“关键是思路上要创新。”他用一句话精辟地阐释道。
泰祥奇迹的出现,正是来自思路的创新。
前几年,泰祥曾经提出“分家立业”的策略,泰祥旗下的20多家分公司分头创业发展。但是面对今年的金融风暴,泰祥集团及时调整了经营策略,将所有的资源整合在一起,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特别时期,要统一指挥,要步调一致。”于建洋说。
“事无定则,随时应变。”于建洋这样解释企业经营战略的调整。
为了应对危机,泰祥还在近期提出了“精兵简政、精打细算、精兵强将”的口号。
“精兵简政并不是裁员,而是将冗员调整到合适的岗位上去。”在国内企业时有裁员的传闻背景下,泰祥没有主动裁掉一名职工,也没有对职工减薪。
“要用全员的智慧共同应对。”于建洋说,要通过挖掘员工的创新潜力,使其共同为企业出谋划策,推动企业发展。
为了达到精兵强将的目的,泰祥还开展了全员技能大比武等一系列活动,职工比技艺、管理人员比能力……这些活动的举办,使泰祥的职工增强了应对危机的信心。
“几天前刚刚进行了财务技能考试。”于建洋说,为了防止流于形式,这次比武实行了抽题考察的方式,“100道题每人随机抽取20个,事先谁也不知道要考什么。”
在于建洋看来,眼前这场金融危机是中国发展的最好机会,它让人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发展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要靠理念创新,必须持续改进,积极进化。”于建洋说。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