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来到浙江宁波市金港大厦5000多平方米的干腌海产品大卖场看看,你就知道宁波人有多么喜爱泥螺和蟹糊了。但是,爱吃泥螺和蟹糊的市民发现:根据新的国家有关卫生标准,市场上大多数腌制生食水产成了“不合格产品”。
难题:新国标比原国标高10倍
泥螺和蟹糊所遇到的难题,就是一项新出台的国家卫生标准。根据规定:10月1日起,一批新制定或修订的食品卫生标准正式实施,而其中就包括了这项GB10136-2005《腌制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卫生标准》。
笔者在宁波市标准化研究院看到了这份刚刚实施不久的新国标,它对腌制生食水产品的卫生指标和检验方法作了详细规定,其中也包括了生产加工过程,标识、贮存、包装、运输的卫生要求等。该标准还注明“适用于以活的泥螺、河蟹、河虾、贝壳类和新鲜的海蟹为原料,采用食盐盐渍或白酒、黄酒浸泡加工制成的可直接食用的腌制水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新国标在微生物指标方面明确规定,菌落总数必须≤5000cfu/g(活菌数/克),而之前使用的旧国标《蟹糊(蟹酱)卫生标准》中,此项指标只需≤50000cfu/g,也就是说,光这一项指标,新国标就要比原先严格10倍。
“这项新国标对宁波水产行业的影响非常大。”宁波市标准化研究院的研究员们对此忧心忡忡:“新旧国标之间,同一指标的要求一下子严格10倍是不多见的。”据介绍,标准化研究院针对此国标已经进行了简单的调研,发现宁波大多数生食水产品与这一标准相距甚远。
企业:新标准连鲜蟹也达不到
老张是宁波某知名水产加工企业的技术人员,已经从事相关工作10余年了。他在9月底得到了有关新国标的消息:“当时还是生产最忙的时候,我忙着进行检测,哪有工夫详细研究新国家标准啊。”但当他得知新标准的内容时,老张吃了一惊:“菌落总数怎么可能小于5000?”他告诉笔者,虽然很早就听说了这项新国标的出台,但一直没来得及研究详细内容。“我们公司的生产加工条件是一流的,但也绝对不可能达到菌落总数≤5000cfu/g的标准,甚至小于10000的可能性都不大。”他告诉笔者,就制作蟹糊而言,新鲜海蟹本身的菌落总数就会超过10000cfu/g,经过加工环节,菌落总数只会增加不会减少;蟹糊必须带水储存,这样的环境又很适宜各种菌落的繁殖,加上现在消费者的口味越来越淡,控制菌落数量的难度就会更大。
专家: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据了解,此项新国标有一年的过渡期,凡2005年10月1日之前生产的生食水产品,只要在保质期间的,就能按照旧国标的要求,销售至2006年9月30日。也就是说,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大多数泥螺、蟹糊、醉虾,明年国庆之后就将成为“不合格产品”。
宁波市水产加工与流通协会的沈秘书长得知这一消息时,着实吓了一跳:“新标准有那么严?”沈秘书长随即将这一消息逐一向各会员企业通报。一个多小时后,沈秘书长表示,宁波的几家主要水产加工企业也向她进行了反映,大家的意见非常一致:“达到新国标菌落总数≤5000cfu/g的标准几乎是不可能的。”她告诉笔者,宁波大学水产学院的教授告诉她,从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泥螺理论上有可能达到菌落总数≤5000cfu/g的标准,但这个过程中还要经过大量技术处理;而蟹糊理论上是根本不可能达到这个标准的。专家的意见是,蟹糊如果要按国标控制菌落数量,就必须加入大量添加剂,这么一来,就算菌落标准达到了,防腐剂等指标还是会大大超标的:“新国标对蟹糊来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出路:研究新技术或修改新国标
但是,国标已经出台,这意味着所有水产加工企业都必须面对现实,不符合标准就是不合格产品,如何采取相应措施才是眼下企业最需要做的。
水产加工与流通协会的沈秘书长与宁波标准化研究院的有关专家们商量起了对策。“出路之一,就是在这一年的过渡期里发明一种新的技术,以有效控制泥螺及蟹糊中的菌落数量,从而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标准化研究院的研究员汪科告诉笔者,另一条出路就是广泛收集科学实验数据,将前面所反映的情况用具体数据反映出来,以证明在目前情况下泥螺蟹糊的菌落数量很难≤5000cfu/g,同时证明菌落数量超过5000cfu/g并控制在一定的合理限度内仍不会影响人体健康。据介绍,一旦数据翔实科学,就可能向国标委提出相关评议意见,要求对国标中的部分指标进行合理化修改:“虽然难度很大,但修改国标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南方渔网编辑:裴冰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