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湖北省水产局资讯:黄梅青虾主产于鄂皖交界的“雷池”——源感湖中。湖区,水丰国泽,气象万千,是水生动植物栖息繁衍的理想场所。尤以青虾为最。其庞大的种群,优良的种质,纯正的品系,青蓝透明的颜色,丰富多样的微量元素,全国罕见,并一直为业内人士所称道。改革开放特别是近20年来,黄梅青虾产业因特色和优势明显,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日本等国专家多次慕名而来。
回首黄梅青虾发展跌宕起伏的历史,品味那穿越时空、创新攻坚的成果,展望特色兴渔、产业兴县、科学发展的未来,黄梅水产人感慨颇多,他们坚定了一个信念:黄梅水产的重点就是要唱好青虾的“黄梅戏”,在创建大县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曲折的历史
黄梅青虾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长期以来,在水产大家族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计划经济年代,人们对青虾的经济和食用价值认识不足,当地居民少量捕捞,或活鲜交易或晒制干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一些渔民开始尝试研究和挖掘青虾资源,并适量运往苏浙沪等地,受到消费者的追捧。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对黄梅青虾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价格也一路攀升。人们从中捕捉到信息和商机,纷纷添置虾笼、网拼下湖捕捞,并改装汽车,发展活鲜运输;开办工厂,收购加工鲜虾。据不完全统计,从1990至1998年,年捕捞量均在500—800吨之间,加工厂也多达9座,年加工鲜虾300—400吨。主要产品有虾仁、虾球、虾面、冻青虾等。
随着捕捞量的日益加大,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源感湖内的青虾资源逐渐减少。到二十世纪末期,天然虾的产量跌至每年100吨。对此,社会各界扼腕叹息,广大渔民深感忧虑。为了弥补天然虾的不足,发展产业经济,保障市场供给,县委政府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作出了青虾产业化发展的决策,并制订了一系列鼓励措施。然而,苗从哪里来?产量怎么样?又成为摆在水产人面前的新课题。
为了解决苗种和单产问题,该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工厂化育苗和土法育苗、套养和单养试验。但是,出苗率低、成活率低、养殖单产低始终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一道瓶颈。现实与尝试者的初衷和期望有很长的距离。与此同时,由于天然虾数量逐年锐减,加工和活鲜运输也难以为继。到21世纪初,喧嚣一时的青虾产业似乎跌入低谷。
二、严峻的现实
虽然黄梅青虾产业的发展一波三折,但全社会一直没有放弃努力。近年来,省市县各级政府继续倡导黄梅发展青虾;农业部,省水产、科技、财政等部门先后批准了多个青虾项目;江浙、上海市场也对黄梅青虾情有独钟,给出的价格高于当地产品;广大渔民在对天然虾匮乏感到惋惜和无奈的同时,对人工养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渴望;社会各界只知道黄梅青虾品牌响亮,声名远播,终因是雾里看花,不知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少数专家学者甚至认为青虾不宜或不能人工繁殖;有关业务部门肩负着责任和使命,卧薪尝胆,负重前行。可以说,做实做强黄梅青虾产业是时不我待,势在必行。面临着上级的要求、市场的需求和渔民的渴求,黄梅水产人顶着压力,毅然选择了从苗种入手,破解难题,并力求在原种保护、高产养殖、引导消费、加工运输、品牌营销等环节上有所作为。
然而,突破难点,谈何容易?从本地看,虽然有原种、有项目,但缺技术。能否自力更生繁出苗来?从外地看,有种苗、有市场、有专业人才。如果直接购苗,价格高,路途远,运输难。如果引进人才承包经营,客商是否愿来?技术指导,又能否保证成功?一时间,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黄梅县委政府高度重视,选派精干力量深入江苏吴江、宜兴,浙江湖洲考察青虾产业。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大家认为,环太湖各地青虾产业规模大、效益高,其经验可以借鉴。领导听取汇报后,果断决策:利用本地资源,引进外地人才,攻克苗种繁育难关,发展青虾人工养殖。通过与江浙专家的多次艰苦谈判,最终达成了合作协议。由此,一场繁殖虾苗的攻坚战打响了。
三、成功的跨越
在省市水产行政主管部门和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黄梅水产人抖擞精神,挑战自我,与外地专家密切合作,订目标,定方案,全力以赴攻克难关。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青虾人工育苗成功地跨越了“雷池”,打破了“不能”的神话,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他们在实践中唱了“五部曲”:
(一)准备基地。在大源湖和杨柳湖各选择50亩基础条件较好的鱼池,经整理使之成为大小基本相等,面积3—5亩,底部平,坡度缓,排列整齐,排灌方便的孵化池。然后,清淤晒池,除杂去野,清塘消毒,整底种草,安装增氧、供排水设备,完成各项准备工作。
(二)投放种虾。5月中旬,从天然湖泊或河港中挑选肥满健壮、体色纯正、成熟良好、体长5厘米左右的雌雄虾作为亲本(雌虾须抱卵),按每亩30斤的标准放入准备好的虾池。通过改水改底,优化环境,让其自行产卵或交配后再次产卵,原池孵化。出苗后,定期适量投喂豆浆和饲料,自然生长。
(三)培育种苗。两个基地各选派当地技术人员若干名,长期驻守,精心呵护。既负责管理虾池虾苗,又跟踪学习技术。经过近三个月的试验,截至目前,成功孵化并培育出体长2—3cm、3000只/公斤的虾苗2000公斤,即将分塘饲养。实现了亩产虾苗80公斤的梦想。
(四)保护亲本。在12.6万亩的源感湖中,选择自然条件较好的水面5000亩,作为青虾原种保护区。采取设置围栏、专人看护、封闭管理、修复生态等措施,促进天然虾自行繁育,自然生长。同时,组织增殖放流活动,挑选人工繁育的虾苗300公斤,一次性投入大湖,补充天然苗的不足。
(五)优化品质。投资50万元,在养殖基地新建实验室500m2。定期分析和检测水质、药物、饲料、病害和产品,坚持改善生态环境,推行健康养殖,优质安全运行。
四、灿烂的未来
跨越了青虾人工育苗的“雷池”,黄梅水产人对青虾产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目前,他们正着手扩大养殖面积,提高养殖产量。并且,迅速与当地的大型宾馆饭店联系,推出系列青虾菜肴,引导消费;积极申报有机、绿色产品和注册商标,开拓市场,创建品牌;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筹备组织节会,推介黄梅青虾,涵养文化;改变现行体制,坚持优化环境,鼓励客商承包养殖,招才引资;大力整合社会资源,组建行业协会,恢复精深加工,拓展活鲜外销,壮大龙头企业,延伸链条。与此同时,为了彰显理念,赋予内涵,县委、县政府将出台《关于加快发展青虾产业的意见》,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既在宏观上为青虾产业注入生机,增添活力;又在实际操作中,坚持雪里送炭,锦上添花,做坚强后盾。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