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突破意识和先锋意识与火热的实践交相激荡,铸成了獐子岛人的创新精神——在求实的基础上,他们总能努力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和思维惯性,全力抢占经济社会发展先机。这种不懈的创新精神,不但书写出了既有英雄气概又有超拔境界的当代传奇,更是我们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发展的动力所在。
天健网资讯:历经风雨洗礼,始终傲立潮头——素有“黄海明珠”美誉的长海县獐子岛镇,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发展奇迹。预计今年全镇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亿元,渔农民人均收入达21600元,分别是1978年的118倍和76倍。
“扔钢镚”,攒下新家底
1958年,獐子岛人民公社应运而生。自从有了“集体”的意识,獐子岛人就“咬住青山不放松”,决心把集体主义道路永远走下去,岁月如歌,这一走,就是半个世纪。半个世纪以来,獐子岛先后四次受到国务院嘉奖,连续19年保持辽宁省文明乡镇称号,成为国家六部委确定的全国首批重点镇之一,是长海县乃至大连市渔业经济的“领头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顶着巨大压力的镇领导们义无反顾,坚持营造胜于雄辩的事实。1988年底,世世代代只知道在海上“猎捕”的獐子岛人,破天荒地在海底搞起了“栽培”:他们在所属的小耗岛附近海域,进行了虾夷扇贝底播试验,投苗33万枚,面积62亩。不到两年,奇迹开始出现,精明的獐子岛人,屈指一算,投入是1,产出是3,这下,全镇上下全服了,那些镇政府下令还磨蹭的村子,如今比谁干得都起劲。
仅仅几年时间,一个新兴的“栽培型”渔业,在獐子岛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像滚雪球一样迅速发展起来。现在,獐子岛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虾夷扇贝生产基地,年滚动收获面积30万亩,总产值超过13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海底银行”,从而为集体经济攒下了厚实的“家底”。
薛真福,这位长期受聘于獐子岛的水产专家,见证了虾夷扇贝底播增殖项目在獐子岛生根开花的全过程,他慨叹道:“獐子岛建起了‘海底银行’,一个品种富了一方百姓,关键在于獐子岛人的求真务实!”
“除顽症”,迸发新活力
海养业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了,可捕捞业却陷入了困境,这让素有“海上闯将”美誉的獐子岛人尴尬难堪,耿耿于怀。对于立岛之本、兴岛之业的海洋捕捞,獐子岛人实在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一种欲罢不忍的悲情。
几乎是一夜之间,镇集体所有的46条捕捞渔船和17条辅助生产船只,全部转卖给了具有经营能力的本地渔民。尽管这些渔船最近两年不仅没给集体挣回一分钱,还倒赔进去5000多万元,可獐子岛人心目中的“集体”楼阁却因此轰然坍塌,许多人一时难以接受,“红旗变色”的传言不胫而走,充斥岛上。然而,“任凭风浪三千尺,自有中流稳舵船”,镇领导班子依然按照既定的改革方案稳步实施、扎实推进。在实施过程中,镇上并没有把这些渔船当成包袱甩手不管,一卖了之,而是配套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同时积极转变政府职能,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引导、服务、扶持船东渔民的有效措施,让船东尝到甜头,让渔民得到实惠。经历了改革阵痛的闯海人很快就体验到了改革的好处,打心眼里高兴,过年时,甚至贴出如下春联,“渔民搏击风浪,政府保驾护航”。这一改革之举,不仅很快使产业摆脱了困境,而且赢得了望外之喜。到如今,同比之下,全镇渔船规模增加了两倍,捕捞产值翻了两番,不仅雄风重振,在辽阔的大海上,浩荡的现代化渔轮编队联队作业,更是威震八方,这便是獐子岛集体经济的别一种表现。
刘锡连,獐子岛上一位土生土长的“捕鱼能手”。当集体船队举步维艰之际,他像一位落寞的英雄,倍感“无用武之地”的痛苦,干脆辞工赋闲,举家处迁。镇里实行产改后,一心想证明自己的刘锡连又回到家乡,买船自营。时世造英雄,“捕鱼能手”果然名不虚传,在新政策的关照下,居然创出每对渔船年利润跨越百万的赫赫战绩。
喜讯频传,趁热打铁。在捕捞业成功转制的基础上,獐子岛镇还将修造船厂、网绳厂等与捕捞相关的企业,变卖给个人经营;而适合集体经营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企业,仍完整保留下来,由此在岛上形成了以集体所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存,生产活力竞相迸发的崭新格局。
“拓疆域”,打造新天地
獐子岛镇的海陆总面积虽然直逼上千平方公里,这其中,陆域面积却不足15平方公里,可谓“弹丸之地”。但是“心有帆,海无界”,偏居一隅的獐子岛人,目极八荒,胸怀四野,在“风光无限”的美好憧憬下,早已冲破心理上和地理上的“孤岛”界线,开疆拓土,横刀跃马,不仅实现了“登陆作战”,而且实现了“跨越海天”。
最早走出獐子岛的正是载沉载浮的海洋捕捞业。为了开辟新的生产领域,1987年,獐子岛镇第一次派出“皇冠号”渔船远征毛里求斯,到印度洋从事金枪鱼钓,成为全国集体渔业跨出国门的先锋。可惜运作三年,铩羽而归。1992年,他们又派出4艘渔轮出征安哥拉,因入渔国政局动荡,枪林弹雨之下,遭受了意外损失。同年,他们改造了8艘渔轮,远赴贝劳生产,却再度出现亏损。1995年,又开辟了西非渔场,虽账面盈利80万美金,却长期不能收回,结果还是“竹篮打水”。
目前,獐子岛渔业的营销网络不仅覆盖了国内各大城市,而且延伸到世界许多国家。“獐子岛”牌系列水产品,远销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瑞士、新加坡等18个国家和地区,并成为欧盟免检产品。
面对这辉煌的业绩,獐子岛镇年轻的镇长张春利认为,要做强经济品质、做大经济规模,就必须站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高度上,排兵布阵,纵横捭阖。这既是獐子岛特殊地理条件逼迫的结果,更是经济发展实现质变的必由之路。
“敲金钟”,迎来新机遇
敲响上市金钟。
2006年9月28日,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9:30,在遥远的深圳证券交易所,随着标志着企业挂牌上市的金钟被清脆地敲响,中国第一个海岛渔业企业——獐子岛渔业,成功迈上了全国资本市场的平台。獐子岛渔业市值由账面净资产的3亿元飞速升至50多亿元,全镇户均财富市值达百万元。世居海岛的渔家人开始跃入更高的发展层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
2006年8月21日,中国证监会才审核通过了獐子岛渔业的上市申请。八天后,中国证监会下发了《关于核准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通知》,历经千辛万苦的上市工作终于有了圆满的结局。
六年的坎坷上市路,獐子岛渔业董事会一班人感慨不已。为了运作上市,他们频繁往返于海岛和北京之间,有的人一度长住京城达半年之久。期间,国家政策多次调整,券商、律师所、发审委等机构人员多次变动。但不变的,永远是獐子岛人寻梦的脚步。正是依靠这份执着,獐子岛人才终于听到了悦耳的上市钟声。
“送真金”,树起新威望
獐子岛渔业的成功上市,使得全岛的财富急剧扩张,经济基础愈加雄厚。作为上市公司最大的股东,镇政府代表1.5万名獐子岛人管理着相应的股权收益,大量的资金被投入到海岛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的福利之中——水泥路铺到了百姓家门口,孩子们全面享受免费教育,老人们每个月都可以拿到相应的养老金……。在外人看来,生活在獐子岛上,真是“幸福得像花儿一样”。可是本地群众却觉得,这只不过是“窗户眼吹喇叭——名声在外”罢了,最关键的钱袋子,还不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加之分配不甚透明,集体收益支出公开度不够,导致疑惑、误解在群众中时有出现,干群关系一度紧张。
经过充分酝酿、广泛调研和周密论证,2007年年末,《獐子岛镇集体经济发展收益惠民实施方案》闪亮“出炉”了。方案规定:凡是具有獐子岛镇户籍的居民,无论童叟,每人每年都享有镇政府持有的獐子岛渔业1000股的股权分红收益。这就意味着,自2008年起,獐子岛镇居民人人都能坐收上千元的年红利。镇里还进一步完善了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了养老金发放额度,越是年龄大、工龄党龄长的老人,领到的养老金就越多。东邦屯的张润家、石淑英老两口,每年光养老金就能领到12000多元,还不算股权收益。老人逢人就夸:“这比儿女的孝敬还强呐!”
而今,獐子岛镇的户口本已成为外地人羡慕的“金卡”,手持这“金卡”的坐地户,再也没人上访告状,镇党委政府的亲民、惠民和为民形象在百姓心中逾加高大,威望与日俱增。
镇党委书记王会军认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以人为本的最终目的。我们将股权收益量化给群众,就是要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构建公平合理的分配格局,带领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钱生钱”,彰显新理念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经营管理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