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前言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自治区人民政府赋予的职责,广西海洋局组织实施了2004年度海洋环境调查、监测、监视工作,并根据监测结果对海洋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编制了《200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现予以发布。
希望通过《200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发布,有助于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了解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关心和爱护海洋,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概述
2004年,在继续开展海洋环境质量趋势性监测、赤潮监控区监测、重点海水浴场监测、海洋自然保护区监测的基础上,加强了河流污染物入海和沿岸排污口污染物排海的监测,首次开展了海水增养殖区、近岸生态监控区监测。
监测结果表明,我区近岸大部分海域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状态。绝大部分海域为清洁海域和较清洁海域;海域的海洋沉积物、海洋生物质量基本保持良好状态;近岸典型生态系统基本健康;海洋功能区的海水水质能满足其使用功能的要求;海洋自然保护区内的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但随着我区海洋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海洋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2004年,我区发现一起赤潮,但经济损失不大。全年未发生风暴潮灾害。
清洁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一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
较清洁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二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区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
轻度污染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三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
中度污染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四类海水水质的海域,仅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和海洋开发作业区。
严重污染海域:劣于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四类海水水质的海域。
2 广西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2.1 海水环境质量
2004年我区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监测结果表明,我区绝大部分海域为清洁海域和较清洁海域。较清洁海域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轻度污染海域面积900多平方公里。近岸海域海水受到石油类和铅的污染,主要分布在北海市和钦州湾近岸局部海域。
营养盐类 含量较低,属清洁海域。
重 金 属 铅含量较高,其它重金属如汞、铜、镉含量均较低。
石 油 类 含量较低,但较上年有增加的趋势。
2.2 沉积物质量
广西近岸海域沉积物状况良好,均在一类标准以内。
2.3 海洋贝类污染状况
2004年,我区对近江牡蛎等品种贝类进行监测。监测指标主要是总汞、铅、镉、砷、石油类、666、DDT、粪大肠菌群数、PSP等。监测结果显示,我区贝类生物质量较好,但镉和铅残留水平较高。
海洋贝类对周围生存环境中污染物具有极强的富集能力。通过贝类监测,可以揭示海洋环境的污染现状和变化趋势,评估人类活动对近岸海洋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
3 重点入海排污口排污状况及主要江河入海污染物入海量
3.1 重点入海排污口
2004年我区主要对北海市金银鹰纸业有限公司排污口、北海市红坎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入海排污口及其邻近海域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上述两个排污口排污浓度含量较低,排污口周边海域水质状况较好,符合海水中二类水质标准,邻近海域不存在无生物区。
3.2 江河入海污染物
2004年我区主要对南流江、大风江、钦江、防城江等入海河流进行了江河入海污染物总量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大风江年排放入海的污染物总量为2287吨,排海污水的主要超标因子是化学需氧量(COD)。
4 典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2004年,我区开展了北海海洋生态监控区监测。监测范围主要包括国家级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及其邻近海域以及涠洲岛邻近海域,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
通过对监控区各项环境指标的监测,结果表明,北海海洋生态监控区内典型生态系统基本健康。监控区内绝大部分海域为清洁海域和较清洁海域;近岸海域各功能区的海水水质能满足其使用功能的要求;海域的海洋沉积物、海洋生物质量基本保持良好状态;红树林、海草、珊瑚礁等重要生态系统基本稳定,未出现大的退化和破坏现象。
调查人员在山口保护区进行现场监测
监控区出现了一些危害海洋生态环境的现象。监测区内资源开发活动,如沿岸围塘养虾、近岸非法捕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态健康;涠洲岛人为开发活动影响到周边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互花米草的大量繁殖与扩散已危及红树林的生长与生存;红树植物白骨壤出现了大面积的虫害。
北海涠洲岛珊瑚礁
海洋生态健康:指生态系统保持其自然属性,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关键生态过程稳定并持续发挥其服务功能的能力。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评价依据海湾、河口、滨海湿地、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不同生态系统的主要服务功能、结构现状、环境质量及生态压力指标。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分为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三个级别,按以下标准予以评价。
健康:生态系统保持其自然属性。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基本稳定,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正常发挥;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内。
亚健康:生态系统基本维持其自然属性。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一定程度变化,但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尚能发挥。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不健康:生态系统自然属性明显改变。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发生较大程度变化,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严重退化或丧失。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生态系统在短期内无法恢复。
5 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
5.1 海洋保护区
2004年,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北仑河口自然保护区整体环境保持优良,红树林得到有效保护。
保护区管理部门积极开展执法监察工作,一年来,及时制止多起砍伐红树林、非法占用海滩涂造塘事件。
5月下旬,山口保护区、北仑河口保护区发生了虫灾,造成大面积白骨壤(红树植物一种)叶片枯黄。经采取各种有效防治措施后,受虫害的白骨壤得到较好恢复,当年结果率达到30%以上,没有整枝枯死现象,枯枝率在3%以下。
5.2 海水浴场
2004年,我区组织开展了北海银滩、防城港金滩重点海水浴场环境质量监测预报工作。监测要素包括粪大肠菌群、盐度、溶解氧、pH、水色、透明度等水质要素,以及降水量、海面漂浮物、能见度、风向、风速、浪高、涌高、天气现象、总云量、气温、水温等水文气象要素共12项。5月1日~11月30日,通过中央电视台、国家海洋局政府网、人民网、新浪网等媒体发布水质状况及未来三天的健康指数、游泳适宜度和最佳游泳时段预报。
水质状况
监测结果表明,北海银滩水质为优的天数占58.7%,水质为良的天数为28.6%;防城港金滩水质为优的天数占87.3%,水质为良的天数为9.5%。年度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北海银滩、防城港金滩水质均为优。
健康风险
健康指数是表征海水浴场环境状况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的综合评价指标。统计结果表明,北海银滩、防城港金滩海水浴场的健康指数达到了优秀水平。
适宜度
游泳适宜度是根据海水浴场的水质、水文和气象等要素对海水浴场环境状况进行的综合性评价。统计结果表明,北海银滩、防城港金滩适宜和较适宜游泳的天数比例均达96%。造成不适宜游泳的主要原因是风浪偏大、水温偏低和能见度较低。
5.3 海水增养殖区
2004年我区对北海市的营盘、党江增养殖区,钦州市的茅尾海、大风江、大环增养殖区和防城港市的珍珠湾、榕树头等7个增养殖区进行了养殖环境状况监测。根据监测,增养殖区未发生赤潮和规模养殖病害。养殖区海水和沉积物质量优良,海水环境、海洋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
5.4 海洋倾倒区
2004年,我区共有临时性海洋倾倒区4个,其中,2004年新选划的倾倒区为1个。本年度实际使用的临时性海洋倾倒区1个,倾倒的废弃物为疏浚物。全年共签发倾倒许可证1份,共倾倒疏浚物90万立方米。
根据监测,倾倒区环境质量满足倾倒区的环境功能要求。
6 海洋灾害
6.1 赤潮
6月29日至7月5日,北海涠洲岛湾仔东南方近岸海域出现中等规模赤潮,赤潮面积最大约为40平方公里。
监测结果表明,此次赤潮指示生物为蓝藻门、颤藻科、束毛藻属、红海束毛藻种。该赤潮生物可以产生类似与神经毒素的藻毒素,对渔业等产生危害。根据监测部门对赤潮发生区域的调查以及对周围养殖户的走访,没有发现鱼类及其它海洋生物的死亡。
6.2 风暴潮
2004年广西沿海没有风暴潮灾害发生。
6.3 农历五、六月大潮
2004年7月2日~7月4日与7月30日~8月2日农历五、六月的大潮期时段内,广西沿海发生了两次异常最高潮位。沿海各潮位测站的实际最高潮位均接近或超过当地警戒水位,最大增水分别是20~51厘米和14~45厘米。
根据防汛部门的统计,7月2日~7月4日大潮期间,北海市出现海堤漫顶7处,总长度1400米;海堤塌方缺口12处,总长度450米;1处水门墙体漏腮(冒浑浊水)。钦州市出现海堤塌方2处,总长度120米;海堤决口3处,总长度20米;淹浸虾塘30多亩,稻田、花生等农作物40多亩。
海啸 广西地处南海西海岸,位于北部湾北部,外侧有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为屏障,近海1595公里大陆岸线连绵曲折,在平缓广阔的滩涂上生长有茂盛的红树林,近海海区还有653个岛屿环绕;近海水深一般5~20米,基本不具备地震海啸的形成和传播条件。大洋海啸对我区沿岸造成较大影响的可能性不大。
7 海洋管理
200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洋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 “对海洋资源,要由重开发、轻保护向开发与保护并重转变;对海洋环境,要由重视污染防治向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重转变;对海洋权益,要由重视领海权益向重视整个管辖海域的权益转变”。
2004年9月1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功能区划》获国务院批复同意。
2004年10月20日,国土资源部令第25号颁发了《委托签发废弃物海洋倾倒许可证管理办法》,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2004年11月,国家海洋局印发《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暂行规定》。
2004年7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赤潮应急预案》。《预案》明确对重大赤潮防灾减灾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由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高效处置,从而达到有效减灾的目的。
《广西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广西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相继启动。
2004年,全区共发放海域使用权证书414本,海域使用确权面积1958.2673公顷,代征海域使用金5602.7758万元。其中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用海的项目6个,批准使用海域面积188公顷(填海用海172公顷、不改变海域属性的用海16公顷)。北海市、防城港市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区建设。
示范区内,组织开展了养殖用海管理示范推广、推进海籍管理制度、海域使用清理整顿、违法用海事件查处、海域使用巡查、海域法规宣传、服务重点项目用海等方面的工作,海域使用秩序有很大改善。
2004年3月,防城港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通过国家级计量认证。
涠洲岛珊瑚礁保护区选划有关材料通过自治区保护区评审委员会专家的评审。
经过水下调查,在防城港市江山半岛附近海面发现大面积珊瑚礁。
2004年9月,钦州市举办了“广西三娘湾海洋生态与中华白海豚保护国际研讨会”。
中国海监广西总队统一开展“海盾2004”专项执法行动。按照证据确凿、程序合法、规范的原则,三市支队、直属支队协同办案,重点查处了一批违法案件。
2004年广西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由广西海洋局组织实施;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海洋局,广西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山口、北仑河口保护区管理处具体实施各项监测任务。分析测试工作由广西海洋监测预报中心、防城港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等通过国家计量认证的单位承担。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南方渔网编辑:裴冰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