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中国海洋报资讯: 近年来,东海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运用卫星遥感信息技术服务远洋捕捞渔业,为发展中的我国远洋渔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北太平洋鱿鱼渔场信息应用服务系统及示范试验项目的实施,为远洋捕捞船队及渔业企业节约了成本,增加了利润,广受好评。该项目被评为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据有关部门统计,仅以太平洋鱿钓作业为例,2005年~2007年,我国在北太平洋鱿钓生产的渔船分别为227艘、327艘、225艘,共捕获太平洋鱿鱼约32万吨,3年累计获利近2.24亿万元。由于使用了东海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研发的远洋卫星遥感信息服务系统,对大洋渔情做到了心中有数,捕捞作业有的放矢。一个鱼汛期内,平均每艘大洋鱿钓船耗油量大幅度下降,1艘船可节约20万元,近3年共节约3.8亿元。
据东海水产研究所所长陈雪忠介绍,在近海渔业资源日渐枯竭的情况下,发展远洋渔业不仅是一条可行的出路,也是国家鼓励的产业发展方向。但要在茫茫的大洋中找到聚集的鱼群,为远洋捕捞船队找到可供作业的渔场,是远洋渔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从1992年起,以东海水产研究所为主的项目组与有关渔业企业合作,组织调查船,赴西北太平洋海域开发鱿鱼渔场,旨在减轻我国近海捕捞压力、为发展大洋渔业开辟新的途径。
东海水产研究所项目组的科研人员,早在1994年便将目标瞄准了我国较早开发的北太平洋,此后又利用卫星收集该海区水温图。由于渔场远离祖国大陆,陆基遥感卫星接收站无法直接接收、获取远洋区的海洋环境信息,研究人员就在渔船上安装船基遥感卫星接收站,并采用卫星通讯技术获取渔场附近海域的渔况和海况信息,掌握了北太平洋鱿鱼的资源变化和渔场分布规律。他们进而利用卫星遥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平台,综合海洋水温、水色等信息,最终建立起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套远洋渔场预报服务系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北太平洋渔场鱿鱼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鱿鱼捕捞产量的提高。
卫星遥感信息服务系统建成后,其信息应用于海洋渔业管理部门和远洋渔业企业,不仅提高了我国对北太平洋鱿鱼渔场的管理水平,还推动了远洋渔业科技进步,增强了我国的公海渔业权益综合竞争力。北太平洋鱿鱼渔场的成功开发,为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缓解了因涉外渔业协定生效后渔民转产带来的压力,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丰富了国内水产品市场。
据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东海水产研究所各项科研事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30年来,该所共承担国家863、908等国家科技攻关和各类科研项目200多个,获得各级科技奖励200余项。其中,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9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1项,获得各类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共57项,出版各类专著53本(册),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
南方渔网编辑:石明凯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