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鲑科鱼类统称为鲑鳟鱼类,因能在其他鱼类不能繁殖生长的低温环境中进行世代繁衍而被称为冷水鱼。其分布于北纬35度以北从寒带到温带的广阔海、陆区域,如今已形成了遍布在120多个国家的世界性庞大的鲑渔业。80年代以来,我国从单一的虹鳟鱼养殖已经发展成为多品种养殖,养鳟业遍布20多个省区。目前全国鲑鳟鱼消费量为2万多吨,其中三分之二是进口鲑鳟鱼,这一市场形势预示了鲑鳟鱼养殖业的发展潜力。开发冷水资源,发展养鳟业,前景可观。
目前,在当年鱼和食用鱼养殖阶段,影响红鳟、金鳟育成率的主要鱼病是弧菌病,高发季节是6-8月,受害鱼多数是200克以上至数公斤的大鱼,严重时导致批量死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该病有经年反复发作的特点。广泛蔓延之后,很难根治。为减少养殖户的损失,本文对鲑鳟鱼类弧菌病的主要原因及防治对策做如下探讨。
【病原】弧菌属细菌是海水养殖鲑科鱼类的主要致病细菌,分类上属弧菌科弧菌属,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极生单鞭毛,运动性的短杆菌、氧化酶、触酶阳性,通常需要NaCl才能生长。弧菌属细菌的G+C为38%-51%。可引起鲑科鱼类致病的弧菌主要有三种,为鳗弧菌、奥得利弧菌和杀鲑弧菌。其中鳗弧菌是首个分离的弧菌。鳗弧菌血清型较多,对于引起鲑科鱼病害的鳗弧菌,日本学者至今共发现了6个血清型。奥得利弧菌原属于鳗弧菌,在DNA/DNA杂交的基础上,认为与鳗弧菌分属于两个种。但两者的发病症状无显著区别,通常危害程度要低于鳗弧菌,急必暴发性感染较少。杀鲑弧菌目前共发现两个血清型,该菌除鲑科鱼类外还可在其他海水鱼类中发现,从两个种对于鲑科鱼类的毒力要明显强于其他鱼类看,应当为鲑科鱼类的病原。
【症状与病理变化】鱼发生弧菌病后,可出现鱼类突发性食欲下降,急性时未出现症状而出现大量的死亡。常见的主要症状有:濒死鱼体色发黑,没有明显症状发生而大量死亡。常见有鳃发白、鳍基充血、发红或肿胀、肛门红肿直肠下垂,腹壁出血,鳃盖和背部可出现出血或溃疡。内部腹水、鳔出血,脾脏肿大,肾脏似液化状。可见肝脏、肠道发炎,有时呈点状出血,肠内含有淡黄色粘液。病情严重时肌肉溃烂,其溃烂灶深度较结疖病深,通常由起始时红点发展成隆起病灶,呈圆形向周围发展,形成大块皮肤的溃疡,并向肌肉深层发展引起穿孔等。隆起病灶破裂后流出血脓状组织坏死物。
【流行情况】该病为世界性流行病,从孵化后数月至1龄鱼均易感染,传染速度快,死亡率高。成鱼及亲鱼感染率及死亡率较低,但病情持续时间较长。通常该病发生于水温相对较高季节,低水温时(<16℃)较少发病或流行,但杀鲑弧菌引起的疾病主要发生于低水温季节,称为冷水性弧菌病,主要感染大西洋鲑,在挪威称为Hitra病。弧菌除可感染几乎所有的鲑科鱼类,在海水鱼中普遍流行。鳗弧菌还可感染大多数淡水养殖品种,引起暴发性死亡。
【传播途径】弧菌可经皮肤或口两种途径侵入鱼体,引起感染。通过发池水、病鱼和带菌鱼以及工具等将病原传染。因此,对发病鱼池应采取隔离措施,不得将池水排到其它池塘,发病池用过的工具要进行消毒处理,禁止病鱼转运,杜绝病原的传播。
【控制措施】
⑴ 日常疾病预防措施。以下措施有助于弧菌病的预防:①保持合理放养密度,减少操作和运输等对鱼体的损伤;②疾病初发时,应尽快隔离发病池,切断皮肤、口等传播途径。③杜绝用死鱼或鱼内脏喂鱼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④发病池要进行清池、消毒,工具要专池专用。
⑵ 疾病的药物控制。疾病发生后可采用以下措施控制:①病鱼可采用服用强力霉素或噁喹酸混入饲料投喂,每千克鱼每天用量为2-5g,每天1次,连续6天;②每千克鱼每天用土霉素5g,每天1次。连续5-7天;③每千克鱼每天用磺胺甲氧嘧啶(SMM)20g,每天1次,连续3-7天;④内服药物的同时,采用含氯消毒剂进行全池泼洒,每天1次。
⑶ 应用疫苗预防疾病。国际上对弧菌疫苗研究较多,弧菌疫苗是所有鱼类疫苗中最为成功的一种,目前针对鲑科鱼类的弧菌疫苗采用注射、口服、浸泡和喷雾等方法进行免疫,均有预防弧菌病的效果。国外已有商品化鳗弧菌疫苗上市。较为成熟的产品为挪威,目前已经有注册的鳗弧菌+杀鲑弧菌疫苗。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