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区污染加剧,海水严重富营养化,有害生物增多。在梭子蟹人工育苗中,苗种病害频繁发生,给生产单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多种病害中,危害较大,使人们感到棘手的是丝状菌病和粘污病。笔者通过多年的育苗生产实践,结合他人的做法,较好地解决了丝状
菌病和粘污病的防治问题。现将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丝状菌病
1.1症状
病原为白丝菌(毛霉亮发菌)、菌体为头发丝状,菌丝较长,附着在幼体的附肢和体表,特别是鳃上居多。有菌丝附着的部位往往会附着些单胞藻及有机碎屑。受感染的幼体,因活力减弱、摄食下降、沉于池底而死亡。尤其对处于大眼幼体和幼蟹期的幼体危害最大,当幼体鳃和口器上丝状菌大量附着时,摄食困难,呼吸受阻,窒息死亡。
1.2 病因
1)亲蟹消毒不彻底把丝状菌带入育苗池内;2)育苗用水处理的不彻底;3)育苗中投入过多
的袋用饵料,使水中有机物含量增加,育苗水温偏高造成丝状菌在池中大量繁殖。
1.3 防治
1)蚤状幼体感染丝状菌病,轻时可通过改善水质,提高水温,加强营养,使幼体脱皮变态而痊愈;2)全池泼洒高锰酸钾使其浓度达到4~5 mg/1,连续2~3 d,有一定效果,但当幼体感染丝状菌严重时效果不明显;3)全池泼洒新法尔灭使其浓度达到150 mg/1,2 h后换水50%,效果明显,但幼体死亡率偏高;4)全池泼洒铬合铜使其浓度达到4 mg/1,12 h后全池泼洒二氧化氯使其浓度达到2 mg/1,连续2~3 d,幼体脱皮后,不再感染。
2 粘污病
2.1症状
粘污病从蚤状幼体至幼蟹期均有发生。镜检观查,患病幼体附肢的刚毛上及头胸部、尾扇上粘有大量的污物。当蚤状幼体轻度粘污时,尚能正常摄食,变态发育,严重粘污时幼体活力下降,不能正常脱皮,慢慢沉于池底而死亡。危害最大是处于大眼幼体和幼蟹期,当大眼幼体和幼蟹感染粘污病时,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其死亡率非常高。
2.2 病因
引起幼体粘污病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完全确定,据观察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1)育苗水质粘性大,池中可溶物质及饵料结块,池水变清;2)人工投喂袋用饵料不当,造成水质恶化;3)育苗用水受到化学污染;4)育苗池内细菌超标,幼体感染了细菌性疾病;5)幼体本身存在着某种缺陷,质量差,体表分泌液粘性大。或是几种因素的综合反映。
2.3防治
治疗幼体粘污病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具体做法是:当发现幼体粘污后,首先将患病池中的幼体转池,进入经漂白粉处理过的新水中。然后全池泼洒聚维酮碘使其浓度达到15 mg/1,连续2 d,幼体粘污可完全脱落,但幼体脱皮后有可能再次粘污。因此,还要在粘污脱落后,最好是在幼体变态前投利福平和红霉素,使其浓度分别达到25 mg/l和0.2 mg/1,这样幼体变态后不再粘污,达到完全根治的目的。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病害防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