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北方地区对虾养殖生产常因病毒侵袭而爆发传染性疾病,除危害最甚的对虾白斑病毒病外,近年来中国对虾肝胰腺细小样病毒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该病病程缓慢且流行时间长,可造成对虾养成率低等恶果,发病严重的虾池可减产50-70%以上,严重影响养虾效益,为研究探索防治该病的有效方法,今年我们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病害防治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 发病虾池状况
⑴养殖面积:4亩;
⑵养殖密度:12万尾/亩;
⑶养殖品种:中国对虾;
⑷投苗日期:2001/5/5;
⑸池塘位置:天津汉沽区杨家泊镇。
二. 对虾发病过程及症状
2001年6月12日发现该虾池的对虾摄食量明显减少,其食欲减退,池塘内约有40-50%的对虾出现残胃、空胃及空肠现象,病虾从不摄食配合饲料逐渐发展到连鲜活饵料也不摄食。病虾体色暗淡壳软,肝脏萎缩,渐呈蓝色,活力下降。同时大部分病虾伴有肠炎、烂鳃等症状,虾体瘦弱,离群独游,缓慢游动于池边浅水处,当地虾农称此虾为“蓝肝”虾,经有关水产病害防治专家诊断鉴定为“中国对虾肝胰腺细小样病毒病”。
三. 治疗措施
①内服药拌饵投喂:采用有关科研单位研制的中草药复合制剂“白虾红体消”、“人参皂甙”及“免疫多糖”进行投喂,按每50公斤饲料添加“白虾红体消”1000克、“人参皂甙”及“免疫多糖”各100克,并以海藻粉为粘合剂加水拌匀现喂,每天投喂2次,连续投喂4天。
②外用药物泼洒:以0.2ppm浓度全池泼洒二溴海因复合消毒剂1次,间隔2天后再以0.1ppm浓度重新泼洒1次。
③在全池泼洒二溴海因的第5天后,泼洒有益微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或光合细菌)1次。
四. 治疗结果
经采取上述治疗方法后,对虾病情明显发生了变化,从用药后的第2天起对虾食欲明显改善,用药第4天后对虾摄食旺盛,活力增加,色泽透明,胃肠炎症消失,肝脏色泽及状况基本恢复正常。
五. 讨论对虾
中国肝胰腺细小样病毒病是危害北方地区对虾健康养殖发展的主要病毒性疾病之一,该病主要发生在幼虾及成虾阶段,其中体长3-5cm的幼虾感染率最高,北方地区一般从6月上旬开始发病,通常发病水温在24℃-28℃,发病虾池的水质条件较差,藻类繁殖过度,藻相变化较大,透明度较低及溶氧长期不足等,预防该病发生的关键在于要严格落实对虾精养健康养成规范,放养前须彻底清塘消毒,投放无特定病源感染的健康虾苗,在养殖阶段坚持使用无污染水源,并采取高强度的增氧措施,保证虾池内有足够的溶氧,维持虾池生态平衡及藻相稳定。并坚持投喂优质对虾配合饲料,在饲料中添加包囊维生素C、人参皂甙、免疫多糖等,提高对虾抗病能力,在养殖前期可适当搭配投喂鲜活饵料,以保证满足对虾营养需求,并且在养殖期坚持定期泼洒水质改良剂及有益微生物等,切实改善虾池养殖环境。
我们采取综合措施进行对虾肝胰腺细小样病毒病的防治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疗效,其主要原因在于对虾摄入由多种中草药浸提制成的“白虾红体消”后可有效阻断核酸合成,抑制了病毒的繁殖;内服免疫多糖后可激活细胞免疫,增强细胞吞噬病毒、细菌功能;而对虾内服人参皂甙后可直接作用于肝脏,及时修补受损肝细胞,起到了保肝护肝作用。此外,外用泼洒二溴海因复合消毒剂,不仅可高效率地抑杀细菌及病毒,且对虾类刺激性极小,不损伤浮游生物优势种群,有利于病虾的康复。同时在养殖水体消毒后使用有益微生物,可进一步改善池塘环境,减轻对虾紧迫状态,从而巩固对虾肝胰腺细小样病毒病的治疗效果。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