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沿海地区的水产品已经到了相对过剩的时期,水产养殖效益下降,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生产亏损。为了扭转这个局势,人们纷纷探索养殖名优品种或寄希望于水产品出口,于是“名优品种”一哄而上,而水产品出口因条件复杂一时难以畅通。珠海市斗门区在做好市场开拓和品种更换的同时,大力推广越冬养殖,使一些常见的养殖品种也能创造出较大的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一、斗门区水产越冬养殖的发展与现状
斗门区隶属珠海市,是广东省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2001年全区有池塘12万亩、鱼便3万亩,养殖产量7.3万吨,产值14亿元。其中养殖南美白对虾5万亩,产量2.9万吨,产值7.7亿元,养殖罗氏沼虾3万亩,产量0.7万吨,产值1.9亿元;是著名的养虾产区。
1996年,斗门区的罗氏沼虾养殖已发展到4万亩,亩产179公斤,每公斤28.3元,平均每亩利润只有621元,低于养殖四大家鱼的收入。其主要原因一是各地都兴起养殖罗氏沼虾,产品太多;二是罗氏沼虾不能自然越冬,当水温降至14℃时冻死。故每年临冬,产品集中上市,价格低廉,而到了冬春季节,产品稀缺,价格高涨。能否用保温的方法延长养殖期从而获得更大的养殖效益?1995年冬,在水产部门的指导下,斗门区有53户虾农参加了越冬试验,越冬面积288亩,尽管经验不足,有30%的面积亏本,但由于虾价每公斤98.66元,是正常季节的3.5倍,每亩利润仍达1896元,比非越冬养殖每亩增收了1275元。罗氏沼虾越冬养殖成功鼓舞人们的信心,越冬品种不断增加,从原来的罗氏沼虾发展到南美白对虾,有的农民还开展了尖吻鲈、黄腊鲳等优质鱼越冬养殖。越冬面积每年扩大近0.5万亩,到了2001年冬,斗门区的越冬养殖达2.7万亩,其中罗氏沼虾5128亩,南美白对虾21751亩,全区越冬养殖产值2.8亿元,占了养殖总产值20%。
目前,越冬养殖是斗门区渔业生产的重要内容,越冬大棚占了全省的一半以上,各种越冬物资供应形成市场,农民越冬技术日益娴熟,一年四季都有鲜活产品上市,越冬已经成为斗门的一项特色养殖。
二、越冬养殖促进了斗门区渔业经济的发展
斗门区兴起越冬养殖的根本原因是有潜在的产品市场。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是世界最大的水产品市场,只是由于消费水平和生活习惯一时未能相适应。随着社会的进步,内地对水产品的需求已日益增多,尤其是大、中城市的餐食业中,活鲜水产品已成为时尚。但是到了寒冷的冬天,如罗氏沼虾和南美白对虾等许多水产品种因不能自然过冬而很少在市面供应,形成近半年时间的“市场空隙”。斗门区正是利用这一机会开展越冬养殖的,产品不但在冰天雪地的北方市场畅销,就是在南方市场也卖价不菲,通常是夏秋收获季节的2—3倍。据了解,越冬养殖直接和间接地给斗门带来了以下的经济效益:
1、提高了养殖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斗门的越冬养殖是在每年的11月—翌年3月这段时间进行,由于水温低,传统上在年终收获后就不再投苗生产,普遍是休塘待来年春暖才放苗。也就是说,越冬养殖是在正常生产中“多”出来的一茬收获。按此推算,斗门区2001年越冬养殖增加产值28459.4万元,增加利润12883.4万元,分摊到全区池塘面积中,平均每亩增加产值2335元、增加利润1057元。一些经济能力较差的农民正是由于有了越冬养殖这笔收入,给接着到来的春放生产备下了启动资金,才得以顺利地开展当年的养殖生产。
2、带旺了产品流通和物资供应的相关产业
越冬养殖为斗门区每年冬春季节增加了一万吨优质水产品,这些市场较缺的产品多数要销往国内较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给运销专业户带来了商机。目前斗门有运输汽车近200辆、从业人员800多人,他们一改过往冬天清闲的规律,忙于将这些产品运往机场和省内的大中城市,每年赚取了2000万元以上的收入。
此外,近3万亩的越冬大棚需要的大量的物资设备,据统计,搭盖1亩越冬大棚需要60公斤钢丝绳、150公斤塑料膜、40根木桩、20公斤铁丝,以及相应的水泵、增氧设备等。扣除有些材料可重复使用,斗门区一年也要消耗540吨钢丝绳、4000吨塑料膜、300吨铁丝、36万根木桩和一大批水泵、增氧机。这些物资的供应已形成了专业市场,每年秋天,生意兴隆。农村还成立了搭棚专业队、塑料膜缝合的家庭手工业等,给当地带来了就业机会和增加了商业税收。
3、补充了正造生产,促进了养殖的持续发展。
可以说,斗门区的罗氏沼虾养殖能持续近30多年在在很大程度上是有了越冬养殖。斗门区从1985年开始引入罗氏沼虾,到了2000年养殖面积扩大到5.5万亩,产量1.82万吨,是全国最大的罗氏沼虾生产区,产品主要销往上海、江、浙一带。随着市场竞争,长江三角洲也大量养殖罗氏沼虾,斗门的罗氏沼虾正造生产效益迅速下降,每亩利润从1993年的3822元下降到1996年的621元,而1996年斗门区的罗氏沼虾越冬面积有1252亩,每亩利润达7985元,在一定程度弥补了正造养殖的低效益,虾农们说:没有越冬做后盾,我们是不会养殖正造虾的。目前斗门养殖罗氏沼虾通常的生产程序是:在正造生产增加养殖密度,捕大留小,收获了一批产品,获得了一定的利润,长不大的次品虾才用来越冬。这种养殖方法使经营困难的罗氏沼虾生产仍然保持着2-3万亩养殖面积,并且维持了全区30多座虾苗场的运作,使他们不致倒闭。
2002年,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在各地也开始遭遇到货多价贱的困境,每公斤跌至15元。斗门区今年春天收获了21751亩越冬虾,亩产274公斤,总产量5956吨,赶在各地产品未有大量上市之前售罄,每公斤40.61元,产值24184万元,平均每亩利润5038元,起到了“避开红灯绕道走”的效果。
三、越冬养殖的主要技术措施
斗门区越冬养殖的主要品种是罗氏沼虾和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的越冬是将长不到商品规格的次虾集中在保温棚内继续养大;南美白对虾则是在秋末冬初投苗,当水温下降时搭棚保温。越冬产品一般在冬末至翌年3月前收获完毕,以春节期间价钱最好。
越冬养殖的主要技术措施有:
1、搭好越冬棚。越冬棚面积以6亩左右为宜,不透风漏雨。越冬棚的塑料膜不要急于全部覆盖,应等到水温明显下降到20℃(罗氏沼虾)和16℃(南美白对虾)以下才全部覆盖。如果气温尚高,过早覆盖会造成空气不畅、水体败坏而引起死虾。越冬棚的建造应以实用、价廉为原则,斗门区经多年的技术改进,目前每亩越冬棚成本约2500元,除塑料膜每年需要更换,其它材料可连续使用2-3年。在南方地区,一般不进行人工加温,利用地面未散尽的热容量可安全过冬;北方地区可利用工厂余热。由于人工加温的成本支出较大,在产品价格低廉的情况下降低越冬成本是一项重要措施。
2、保持水质良好。由于冬天不能经常换水,保持水质良好是一项关键措施。主要技术措施是:24小时持续增氧,方法是在塘底布设开有许多小孔的塑料管,并驳接到棚外的鼓风机,这种增氧方法成本低、效果好;每半月施放一次有益菌,降解水中的氨氮,减少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生成;冬天水温低虾的食量少,残铒过多容易加速水体的败坏,故此要控制投铒量;在外界气温升高的时候,要及时揭开棚口通风,水温合适也要适当更换新水。
3、及时收获。越冬养殖时间过长,发生养殖事故的机会越大,故价钱合适就要收获上市,尤其是春节期间。及时收获还能为春放养殖准备池塘,以利当年生产。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