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我国江河、沟渠纵横交错,湖泊、池塘、水库星罗棋布,可育珠水面非常广。河蚌种类较多,分布广泛,资源十分丰富。再者珍珠的制片移插,它是一项精细的手工操作技术,即不能用电脑控制,也不能行机械操作,所以,特别适应我国劳动力多的现实国情。我国是世界上采捕与利用珍珠最早的国家之一。到80年代中期,我国珍珠产量便跃居世界首位,成为世界珍珠输出量最大的国家。
1、 我国淡水育珠业的发展
我国淡水珍珠养殖大体可分为研究试验、技术改革和技术改进成熟3个阶段。
1.1 研究试验阶段
珍珠的人工培育技术,是人们在采捕天然珍珠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发展起来的。1958年广东水产学校(现湛江水产学院)试验成功。1962年在熊大仁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无核珍珠养殖与彩色珍珠形成与小片位置的关系研究,并取得了成果。1964年后,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了淡水珍珠的养殖,并形成了规模生产,产量不断上升,尤其是江苏、浙江、湖南等省发展较快。1972年我国开始出口淡水珍珠,1979年出口淡水珍珠达11吨,创汇1800万美元。在此期间,我国育珠蚌的主要来源是靠在江河、湖泊、池塘等水域人工采捕天然蚌。育珠蚌主要以褶纹冠蚌为主,三角帆蚌还未摆到首要位置,背角无齿蚌、圆背角无齿蚌等育珠还在探索中。制插片技术,养殖水平还比较低。采捕的天然蚌个体一般都在12——18厘米,年龄2——5龄,制片方法多采用削膜,片厚而大,每只蚌插片数也较多;养殖多为池塘,采取鱼蚌混养,并以鱼为主,养殖密度大;手术蚌吊养在固定的绳或架上,蚌不能随水升降。珍珠产量低质量差,但当时珠价好。
1.2 技术改革发展阶段
到70年代末以后,我国育珠技术有了突破和进步: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河蚌人工繁殖成功:1978年前,我国的育珠是采捕天然水域中的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天然河蚌源已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为此,70年代后期,我国进行了河蚌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并获得突破,这为淡水育珠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加快珍珠养殖与提高珍珠质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2)确立了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在育珠中的地位:我国淡水育珠蚌有十几种,经反复育珠试验,从产珠的光泽、颜色、洁度、形状、大小、产量以及手术操作方便程度等多因素考虑,确认帆蚌与褶纹冠蚌为我国淡水育珠的最佳蚌种。
(3)建立了“三小”嫁接技术体系:一是拼弃了过去育珠蚌要求9厘米以上的做法,选用当年小蚌(6.5——8厘米)作为手术蚌,这样的小蚌生命力旺盛,珍珠囊形成块,分泌能力强,蚌、珠同时生长,珍珠产量高、质量好。二是改变了过去要求小片5——6毫米见方的做法,改用3——3.5毫米见方的小片,这种规格的小片所产的珍珠与5——6毫米小片所产的珍珠相比,除产量略有降低外,其圆度、光泽等指标大大提高,售价可提高一至数倍,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三是开口器、接、送片针等操作工具比过去缩小,操作更加轻便灵活,开膜工具也由过去用钝头镊子改用分膜针,使小片不被损伤。
(4)珍珠养殖基础理论研究得到重视:80年代以前,我国从事珍珠养殖基础理论研究的人较少,自从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以后,我国珍珠养殖基础理论研究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如熊大仁、张元培、石安静、蒙剑美等珍珠研究专家对珍珠的形成、生长及养殖水质、病害防治等研究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从而推动了珍珠生产的发展。
(5)手术操作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70年代植珠为插大蚌、大片,现改为制插幼蚌、小片;削膜改为通膜,吊养由水深固定,改为浮式随水升降,深水吊养,改为浅水吊养;密养,改为稀养。从而使珍珠产量、质量、优质珠比例等不断上升。据国家外贸系统统计,80年代初,我国淡水珍珠出口已跃居世界首位,向世界36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打破了日本长期垄断国际珍珠市场的格局。
1.3 技术改进成熟阶段
1.3.1 探索出了一套早繁殖、快速培育小蚌的方法:在长江以南地区每年4月份的中旬开始接种、采苗,到6月中旬,幼蚌进入大池分稀吊养。当年繁殖的小蚌,10月份可达5——8厘米。从而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
1.3.2 规范了手术工艺和操作规程:以往对手术工艺和操作管理不严,如手术工具与手术消毒不严,造成烂膜、烂片;蚌不长,珍珠生长不好,且质量差,产量低;片制得过大或比例失调,膜片不圆,出现珍珠也不圆;片未插进,长黑头珠;钩破膜,长附壳珠等。
1.3.3 减轻育珠蚌的负载量,插好优质产珠区:了解蚌活动规律与杀蚌取过珍珠的人都知道,河蚌的斧足伸缩是在前端,经常的活动从而使前端珍珠生长不好,绝大部分优质、大、好珠产自尾端,即排水孔部分。近些年大胆改革与试验:得出了每只蚌只插后端,即蚌的50%部位,产量与质量都能提高。
1.3.4 确立了插低龄、中蚌、中片 精品养法:低龄就是插一龄蚌,特别是抓住当年10——11月份的手术与翌年3——5月份的手术工作,6月中旬后未插完的蚌全部不用;大蚌,就是插当年的头仔蚌,其规格在7——10厘米;中片,即制插的细胞小片,一不大,二不小,规格在3.5——4.0毫米间;精品就是从选插头仔蚌开始,把手术各个环节,选好养殖水域,养殖稀密适度,最后把住施肥,冲水,养殖年限等各管理环节。
1.3.5 改进了养殖方式 (1)改吊养为笼养,减少了伤害,同时也防止了鱼虾对蚌的侵害。(2)改小池养殖为大池、湖泊、水库大水面养殖。大水面体具有水体活、溶氧足、可吃浮游生物多,有害浮游生物少,水体氨氮含量低等优势。(3)改粗养为精养。过去以无机肥为主,现在许多投施菜饼、粉、豆浆、鸡、鸭等肥。(4)改深养为浅养等。
2、 我国珍珠养殖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三角帆蚌种质退化
许多养殖户,只看眼前利益,不管蚌种质量。繁殖亲蚌多为同一水体来源,并亲蚌个体小,质量差,有的甚至用含珠蚌来采苗。其结果是仔蚌生长速度慢,个体差异大,抗病能力差,性成熟早,当年繁殖,甚至一龄蚌就能怀卵。
2.2 手术队伍水平低、不稳定
如1998——2000年,珍珠价好,半成品育珠蚌行销,南方各省大量发展,业主四处招兵买马,高价哄抢手术人员,其中大部分培训人员培训时间很短,技术还未学到手,便被抢走。据初步统计,2000年手术人员75%是新手。
2.3 水质恶化
蚌病的发生,大多是由于水质恶化而引起。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1)自然条件差,水浅、水耗不足;(2)蚌的养殖密度过大,以致引起水质恶化;(3)手术操作过程中的废水废料大量流入养殖水体中;(4)养殖水体施用磷肥、碳铵过量;(5)大量生活污水或工业污水流入。
2.4 养殖规模失控,产销矛盾突出
冷淡了多年的珍珠养殖,1998——2000年突然火爆起来,其养殖规模可以说是史无前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己插手术养殖蚌约4亿只,可产珠2500——3000吨,其产销矛盾更加突出,珠价将会一跌再跌,过去那种高利、暴利将一去不复反。
2.5 品种单一
随着人们文化意识的逐渐提高,对已流通使用了几十年的淡水无核珍珠,显然感到有些不满足,因此,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这是珍珠养殖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如何完善淡水有核珍珠养殖技术,增加淡水有核珍珠产量,使研究中的彩色珠、夜明珠、组合珠等早上市,则应是珍珠研究者的首要课题。
2.6 珍珠加工起步迟,能力差,水平低。
3 、我国淡水珍珠发展的对策
3.1 适度控制养殖规模
珍珠之所以名贵,除其本身晶莹美丽和可作药用外,“稀少”是维持其价格昂贵的原因之一。只有合理地控制珍珠的生产规模,才能保证珍珠的价值。如果盲目扩大生产,不仅浪费劳力和资金,而且大量次质珍珠充斥市场,就使人们心目中视珍珠为珍品的观念发生动摇,这势必造成珍珠产业萎缩。我国是淡水珍珠生产大国,国家有必要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法规对珍珠生产规模加以控制。生产者也应把注意力转移到提高珍珠质量上来,适度控制生产规模。
3.2 提高养殖技术,走“精品”养殖道路
珍珠“精品”,就是珠大、光滑,色泽艳,优质珠比例大。要生产优质、精品珠,先得提高珍珠养殖技术。必须先抓好亲蚌选育(包括提纯复壮),亲蚌培育,仔蚌孵化,幼蚌养殖,手术操作各关工艺、消毒、选插头仔蚌等。在养殖上,选择好养殖水域,吊养方式和密度,深浅,施什么肥,重视水的理化因子变化等。抓住每个环节,落实每项措施,“精品”定能产生,经济效益将显著。
3.3 重视蚌病的危害,搞好防病治病
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伴之而来的蚌病日益严重,危害极大,尤其是蚌瘟蚌,发病传播迅速,能在很短的几天之内,使三角帆蚌死亡率高达65%——90%,甚至全部死亡,无一幸存。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蚌病防治,不可麻痹大意。
蚌病防治,应以防为主,重点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无病区,大水面养殖亲蚌,做到自繁、自育、自养,严重防病蚌带入,杜绝病源。(2)选择好养殖水体,面积要较大,水位稳定(1.5——3.5米),有自然微流水最佳,溶氧充足(5.0毫克/升),无污染等。(3)严把手术工艺及消毒关。(4)控制放养密度,消灭有害野杂鱼,投放翘白鱼类,乌鳢、鳜鱼、鲶鱼等肉食性鱼类。(5)减少人为污染,手术操作过程中的废水、废渣要与养珠蚌水体严格分开,施用有机肥要彻底腐熟,少施无机肥。实行育珠水域轮换制,即4——5年更换一次养殖水体。
总之,任何的暴发性疾病都与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氨氮污染关系密切。要成功的控制蚌病,必须改善生态环境入手,定期投施石灰。
3.4 加强珍珠加工产品开发,扩大珍珠使用范围,提高珍珠的经济价值 珍珠加工与开发,要围绕宣传名贵珍珠收藏的作用及价值;扩大装饰珍珠的用途与范围,增加新产品、新式样;重点开发珍珠在医药领域的药用功效,营养的研究,如药品与复方制剂,保健品与添加剂系列,美容品系列等的使用。
3.5 理顺出口渠道,增加出口创汇能力
我国珍珠出口始于1972年,1978年出口达11吨,创汇1800万美元。主要出口到美国、德国、日本、印度等。以往,主要出口原料珠,以后,应进一步拓宽出口渠道,加大对中东、欧洲等出口,减少原料珠出口,增加加工品种的出口。
3.6 加强基础研究,积极开发新产品
珍珠产品的更新与换代,是兴旺与持续珍珠产业很重要的一方面,如何进行更新换代,当前必须对已在研究中的荧光珠、像形珠、组合珠、有核珠、黑珍珠、大型珠、异形珠等加速开发步伐。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