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南方渔网报道 拥有优良海域资源的大连,其海洋产业过去却"沉寂"了许多年,优势海产品的市场拓展也屡屡受阻,而近两年,这里的海洋经济产业则悄然崛起,海产品产值年均增长11%。大连海产品已成为备受国内外市场推崇的中国名牌---
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借助环境、地域、科技、体制的综合优势,大连海洋经济产业近两年间悄然崛起在国内外市场上:大连海产品已经成为倍受国内外市场消费者推崇的中国名牌;大连的海洋开发企业纷纷挥师南下拓展海洋经济产业;在最近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几十家大连参展企业携带着用高科技方法加工的海珍品“闪亮登场”,引起了京城的轰动。“大连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切合市场需求更新生产方式
大连地跨黄、渤海两个海域,一直被国家海洋及环境保护部门评定为清洁海域;这里的海域属于温冷水区域,是国内外公认的名贵海珍品辽东刺参、皱纹盘鲍的原产地。几年前,大连受传统生产方式及管理模式的拖累,海洋开发企业数目寥寥,技术落后,产业及产品市场拓展也屡屡受阻;老百姓形容那时大连海产品的尴尬景况是“千里马进了驴骡圈,好产品没有卖出好行市”。
近年来,大连市委、市政府“海上大连”战略的实施,改变了大连海洋经济产业长期徘徊的尴尬局面:大连市在产业导向上向海洋经济产业倾斜,在县域经济布局上向海洋产业倾斜,在招商引资上对海洋产业龙头企业积极扶持;2000年以来,大连市每年拿出2500多万元资金,对海洋经济产业进行政策导向性的扶持。大连海洋产业经济“沉寂”了多年以后,终于开始“发力”:大连的海产品产值年均增长11%,持续多年增幅不减;大连的獐子岛渔业集团、棒棰岛集团、善岛集团等产业龙头群体带动成千上万的养殖户把大量的大连海产品卖到国内大城市,走出国门,闯荡世界大市场。
以大连特产海珍品辽东刺参为例,几百年来,传统的刺参加工方法只能生产出盐渍刺参、水发刺参、盐干刺参等几个有限的品种,登不上现代商业的大雅之堂;如今,采用高科技手段加工的淡干刺参、冻干刺参、即食刺参、速食刺参、刺参胶囊等几十个品种琳琅满目,大连地产刺参产品的产业链不断拓展和完善,满足了国际国内大市场的不同需求。
如今看大连,全国最大的虾夷扇贝良种场、国家级辽东刺参原良种场、国家级皱纹盘鲍原良种场、国家级紫海胆原良种场都在这里“落户”:大连的海产品已成为国际市场最受青睐的“中国纯正海珍品”的名牌。据了解,仅仅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一家的海产品,就占据了澳大利亚的700家超市和美国的300家超市。
跟踪科技潮流更新产品形式
这几天,大连钓鱼岛海洋食品公司正在为调试新引进的具有自主专利技术的海产品加工设备而忙碌。据说,这套世界尖端的宇航食品加工设备融合了他们自主研发的“冻干刺参速复水”专利技术;采用这套设备冻干的刺参,投入水中十秒钟后就可以食用。类似的大投入记者最近见识了不少,几千万元的投入在大连海洋经济产业同行中也并不觉得稀奇: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投资1.2亿元建造的全国最大贝类加工中心已经落成,大连棒棰岛集团投资上亿元的刺参、裙带菜高端海产品加工项目还正在紧张施工,大连天伦水产公司投资8000多万元的刺参精加工项目又悄然动工了……
记者真切地感受到,大连海洋经济产业的投资目标正在向高科技生产技术和加工技术上集中,海洋产业的高科技投入在大连已经形成一股潮流;高科技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技术直接引起了大连海产品形象、档次的改变。
记者在大连金石滩渔港现场采访时看到这样一幕“奇特”的场面: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新投产的大型运输船正在“活水运贝”;说它“奇特”,董事长吴厚刚告诉记者,以往的脱水运输海产品方式,虾夷扇贝不能保持鲜活的状态,产品口味和质量大打折扣;如今,他们陆续投资建造的几条新型运输船具有水温调节和制造纯氧的保鲜功能;活水活贝,原汁原味,天南地北的消费者都能借助高科技设施品尝来自大连的名贵“海鲜”。
在国家级的刺参原良种基地、大连棒棰岛海产集团,记者看到他们正在投巨资建造高科技的淡干海参加工生产线。在大型设备调试现场,董事长刘春宝对记者说,他们海参产品加工设施中蕴涵的科技“奥妙”,足以让同行“震惊”,“我们‘棒棰岛’能够生产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冻干、淡干刺参和刺参胶囊系列产品,满足国内外市场的不同需求。”
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大连海洋经济产业的成功之处,是在传统的体制和管理模式之外,一些海洋产业的开发者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许多和谐、友好、新颖的产业组合方式的探索。
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在海洋产业开发上创造了“五合一”的组合模式,也就是由地方政府搭建平台,科研院所提供科技支持,獐子岛渔业集团和农业银行分别向渔民养殖业户提供发展资金,通过市场优势和渔民养殖业户“搭伙”的产业联结组合方式。“五合一”跨行业、跨体制的产业组合模式,较好地平衡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构建了和谐、友好的产业大环境。
前些日子,记者参加了獐子岛渔业集团与大连水产学院联合召开的海洋水产科研项目应用汇报会,亲眼见到企业领导、养殖渔民代表和水产院校的专家、学者一同考评实验项目的场面:一个个新项目抢先登场亮相,一个个课题组竞相发布成果;有汇报和演示,有质疑和答辩;问题现场解决,资金当场拍板;他们一个下午竟紧锣密鼓地“敲”定了三四个海洋科研课题的实施,科研与产业应用的对接速率之快令人吃惊。
据了解,大多数大连海洋产品开发企业采用了“公司资金+科研专家技术+养殖户定单生产”的组合模式,保持了稳定、和谐的产业合作环境。眼下,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和一些海洋开发企业运用先进的产业组合优势,把自己成熟的海珍品养殖加工产业南下拓展到了山东、福建沿海的广大地区。在这支南下大军里,有声名远扬的国家级的“养鲍大师”,也有崭露头角的海水增养殖新秀;他们的举动引起了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格局的变革和震动;有人预言,中国海洋经济开发产业资源跨越体制的大整合的时代来到了。
大连海洋经济产业正在发展之中,诚然,这个产业本身还存在着诸如重复投资、产业资源亟待整合等问题需要解决,但它的一些成功经验、做法,值得人们借鉴;大连海洋经济产业的未来和发展也值得人们期待。
编辑:邓洁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