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太平洋牡蛎又称长牡蛎、日本真牡蛎,是8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新品种。原产于日本沿海,是一种广温广盐性的内湾品种。它具有许多优点: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抗病力强,产量高,软体部肥大,出肉率高,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是人们喜食的海产佳肴,素有“海中牛奶”之称,是一种适合我国沿海养殖的优良品种,大量出口,经济效益显著。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内外大量需求,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因此对太平洋牡蛎苗种的需求量也大。但由于其养殖需要的附着基数量很大,幼虫变态率不高、附着不均等问题,给养殖户进行牡蛎养殖带来很大的困难。现就目前牡蛎养殖技术做一总结,仅供牡蛎养殖户参考。
1 牡蛎养殖技术
1.1 直接养殖
直接养殖包括投石养殖、桥石养殖、立桩养殖、插竹养殖等,是我国传统的牡蛎养殖方式,这些养殖方式的采苗器兼作养成器,固着的牡蛎在采苗器上原地生长直至收获。这些传统的养殖方式养殖密度难以进行人为控制,养殖产量低而不稳,而且养殖地点都是在潮间带滩涂不能充分利用浅海水域,敌害生物难以清除影响牡蛎的生长。
1.2 深水桩式吊养
养殖海区一般选择风浪较小,水流畅通,有淡水注入,饵料生物丰富的内湾海区,海水比重在1.008一1.020,水深经常保持在4—8m,海底应以泥沙质或泥质为好。
木桩可用桉树木,桩长2.0 m,尾径4—6cm。先将经过滩涂养殖的牡蛎脱离水泥棒,此时壳长8~10cm,8一10只/kg,用电钻在每个牡蛎壳顶钻孔,孔径6mm,再用单股白胶丝(3mm)将牡蛎串起来,每串重约15 kg。最后,将牡蛎缠绕在木桩上,绕桩长度约1.2m。配以铁钉及铁线固定,做好牡蛎木桩后,成批装船运到海边。用高压水枪喷水撞桩脚滩地,木桩就慢慢插入,木桩插人泥沙50~60 cm深,可以抗拒海浪的冲击,防上倾斜或倒下。木桩行距与桩距相等,均为100cm,插桩600—700支/h㎡。
收获方法是退潮时用高压水枪喷水撞桩脚的泥沙,木桩即可拨出,集中装船运到岸上开贝取肉。木桩深水吊养的牡蛎生长快,肉质肥满鲜美,出肉率高。牡蛎深水木桩吊养是一种新兴养殖方法,经济效益可观,适宜在广西沿海推广使用。
1.3 垂下式养殖
此方法单位面积产量显著增加;海水交流良好,不露空,摄食时间长,生长率比过去提高2倍,养殖周期可缩短6个月以上,不受海底形状、底质、水深的限制;可在水质无污染的外海进行养殖,容易生产合乎卫生标准的牡蛎;不受匍匐性敌害生物的危害等。
内湾沿海风浪大以延绳式为主,风浪小以浮筏式为主。垦区内大水面以棚驾式或延绳式为主,垂下式养殖根据养殖设施结构的不同,可分为3种类型。
棚架式养殖法适用于滩涂坡度小,小潮时水深能保持在2~3m,底质为泥或泥沙底,风浪小,较平静的内湾深水区。其结构是在养殖区内每隔2—3m的距离打一桩头,桩头入土约1 m。前后两排的桩距为2.5—3m,桩的上部用毛竹连绑。牡蛎苗就可吊挂在棚架上养殖。筏式养殖法分为1年养殖和2年养殖两种方式。1年养殖是6—7月采的稚贝到9月达10 mm时进行筏式养殖,年末壳高达4~5cm,养到翌年5月收获。2年养殖是7—9月采苗,翌年5~6月移人筏架,养到10月或第三年3月壳高达9—12cm时收获。目前一般为2年养殖。
适用于干潮水深5 m以上,风浪小,较平静的内湾,最适于在虾池进行。用直径15 cm的毛竹三层纵、横排列,底层6根,长10 cm纵向排列;中层20根,长8m,横向等距离排列,一般间距40 cm;上层4根,长10 m再纵向排列。毛竹重叠处用铁线扎绑牢固。每台筏架6—8个浮球,置于筏架的底部,使筏架四角用2500丝聚乙烯缆绳系在桩头上,定置于海区。这种面积的筏架,每台可挂400串苗。延绳式养殖法是根据浮筏式改进的,具抗风力强的特点。适用于风浪较大的海区进行牡蛎养殖,台架多设在水深5m以上的海区。其基本结构是用2条70 cm左右,直径为2cm的聚乙烯缆绳作浮绳,两浮绳距离5m,在浮绳上每隔5m用一毛竹连接两浮绳,每台用10~20个浮球,顺流设架,浮绳的两端用2500丝聚乙烯绳锚缆,固定于桩头;定置于海区每架可挂苗500串。
1.4 浮球网绳调节法
此养殖方法抗风浪能力强,适合于10~30 m等深线以内水流急、风浪大的海区。主要对台架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养殖台架采用聚乙烯缆绳、横缆绳、桩绳、浮球、桩等相互联结的海上缆绳和浮球的联结体。选用的台架材料以耐用牢固为准。即使台风侵袭,台筏仍能安全生产。养殖区间距为50 m,呈品字形排列。后架应顺风浪潮流设置。台架以松木或毛竹为桩,桩的末端要削成锥形,离顶端10~15cm处钻孔穿人直径为10cm、长25—30cm的钢筋一根,以防系上的桩绳滑脱。各桩纵横排列应整齐、桩横距2.5 cm,纵距依水深和缆绳长短而定。桩绳一般选用3000~5000丝聚乙烯绳,长度为高潮满时水深的2倍,一般长约35 cm。缆绳采用2400丝聚乙烯绳,长度为110~125 m,每区缆绳21条,可养约0.667 hm2。缆绳长度要统一标准,以利于排列整齐,平衡受力。横缆绳采用1200丝聚乙烯绳,间距8m,相邻缆绳间的横缆绳长度2.3m。在养殖区的两侧各增加一辅助绳,辅助绳采用2400丝聚乙烯绳,长度与缆绳相同,这样更增加了台架的安全性,还可减少牡蛎的脱落。苗绳采用90—120丝聚乙烯绳,长度2.4m,壳间距20m,相邻苗串间距30—50cm。附苗器选用当年的牡蛎壳,牡蛎壳附着面广,取材方便,体轻质坚,采苗、分苗、吊养轻便,牡蛎壳形状不一,搬运时摩擦面小,蛎苗不易脱落。每壳附苗器的附苗量以8~20粒为佳。海区暂养约20d即苗种达到0.3 cm以上可分串移挂养殖。浮球网绳短的一端垂直挂,另一端长2 m的端绳备用。这样才不会有密度过大,台架不稳的隐患。
1.5 潮间带采苗及养成技术
采苗板为水泥板、钢筋水泥板。采苗板投放时间为6—8月,选用中低两个潮区,定时、定点、定量进行牡蛎苗的采集,平均每片采苗板附着585个苗。采苗结束,采苗板直接作成养成板,以伞式斜放在礁石上,每公顷12 000片板。越冬前将水泥板从中潮区移至低潮区,以促进生长和育肥。待第2年的2月牡蛎壳长平均可达6.2cm。本技术成本低,效益高,为开发利用沿海滩涂牡蛎养殖开辟了新的途径。
1.6 单体笼养技术
是指将人工培育的牡蛎苗,从附着基上剥离,单体装网笼内进行筏式养殖的技术。
牡蛎的大规模养殖生产遇到一些问题,如:
(1)我国海区风浪较大,采用日本、韩国的长绳吊养方法易脱落。
(2)传统的育苗工艺采用贝壳、瓦片等固着基,将固着有牡蛎苗的贝壳装到网笼内筏养。因牡蛎有群聚的生活习性,常多个固着在一起,在风浪的冲击下常割破网笼,不利于筏式笼养。
(3)群聚的牡蛎受生长空间的限制,大小相差悬殊,壳形极不规则,不但影响生长速度,而且商品价值低。
为了提高养殖牡蛎的商品价值和产量,国外一直在探索生产单体牡蛎苗种的方法。单体牡蛎即游离的无固着基的牡蛎,其生长不受空间限制,可充分发挥个体的生长潜力,壳形规则美观、大小均匀,易于运输、放养、收获和加工,便于筏式笼养,能提高抗风浪能力和单位水体产量,商品价值较高。
传统方法剥离自然苗种是将牡蛎苗从固着基上刮下,这种方法很麻烦,需相当劳力。从70年代以来,国外使用特殊固着基和药品处理方法获得单体牡蛎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应用较广的是采用肾上腺素诱导眼点幼虫产生单体牡蛎,幼虫必须经过筛选,能诱导变态的幼虫必须是眼点明显,足部发达的幼虫。经筛选后诱导的幼虫不固着变态率达80%。牡蛎生长取决于养殖场的条件、水温和养殖密度。如筏间距、笼间距、每笼放苗数量与海区的基础生产力有关,不同海区不尽相同。单体牡蛎在国外有底播、网笼和网箱等养殖方法,效果都很好。牡蛎稚贝在6上中旬时出库,规格为400—500μm,在这个期间,牡蛎苗剥离时方便,附着基采用塑料帘或塑料盘。牡蛎苗3~4cm时即可分苗进养成笼。经8个月养殖,牡蛎体长达10.4 cm,平均个体重88g,成活率9 0%以上,亩产量约5 t。此种培养方法简单易行,不需特殊器材,不存在牡蛎脱落掉苗的现象,而且牡蛎体表干净,附着物少,胃内泥沙含量极低,不影响出口。
1.7 虾池混养技术
牡蛎与对虾混养方式是在虾池中播养牡蛎,利用牡蛎是滤食性且对食物仅有物理性选择的能力及大部分牡蛎是广源广盐性种类等特点,摄食对虾残饵,同时起到了净化水质的作用来提高虾池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混养的虾池要求水深在1.2 m以上,并具有一定的换水能力,日换水量在20%以上,海水盐度不低于20,池底质以泥砂底为宜。放养前将虾池清底、消毒,并在池底构造宽约1 m,高约10—15cm,间距20cm的平垄,作为播养蛎苗用的苗床,平垄的构筑方向应与水流方向一致,肥水。
此养殖法每公顷放牡蛎苗90000—105000个。播养蛎苗时间在4月上、中旬,播苗方式可用撒播法和插播法,插播法斜插深度以蛎苗壳长的1/3为宜,插时注意阳面朝上,阴面朝下。到11月底即可收获,壳高达10cm左右时,每公顷产牡蛎9 000kg以上。
2 一种快速生长养殖设施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的水产专家发明了一种梯状结构的牡蛎快速生长养殖设施,它可使牡蛎生长到商品规格的时间缩短一半,12一18个月就能长成,它还便于组装和陆上存放,具活动性,便于取回。整个设施类似一架梯子,平浮在溶氧充足、浮游植物丰富的海水表层,梯子的每一层由一个鲤形口袋和一个筒形浮子组成。鲤形网袋用来盛牡蛎苗,它浮在海水上层,远离海底沉积物,避免浑浊海水引起稚贝窒息。在风浪大的海区,浮子绑在网袋外侧,袋内牡蛎刚好浮在水表层之下,不会被浪撞坏。网袋的端部由2条平行的绳子连接起来。整个设施被2条长绳子锚泊在养殖海区。利用该设施生产的牡蛎比野生的或海底养殖的牡蛎壳薄,出肉率高。
3 育苗技术
应用室内控温育苗技术,控温培育的贝苗具有早出苗、出大苗的优越性,可当年养成收获。亲贝入池前将其分成单体,洗刷干净,亲贝的挑选数量按5—10个/m3,平均壳高9.2 cm,平均贝重55—65 g,分装入七层扇贝养成箱内,每层装亲贝8个左右,经15×10—6青霉素消毒3 min后吊挂于水泥暂养池中。亲贝在暂养期间死亡率极低,一般不超过1%,经30—40d控温培养,lO℃以上积温达600℃·d以上可自然排放,也可采用阴干、升温刺激、人工解剖获卵受精。具体的控温措施是:15℃前每天可升温1.0—1.5℃,15℃后每天可升温1.0℃,亲贝在16~20℃为育肥期,应放慢升温速度,保持一段时间的恒温培养,在此期间亲贝的软体部增重每天以近1%的速度递增,20℃后软体部增重递增缓慢甚至略有下降,因此20—23℃为性腺促熟期,以23℃恒温待产为好。
只有当亲贝软体部增重达20%以上后才能由育肥期转为促熟期,以保证卵子发育好,数量足。水温约为23℃,经20~22 h受精卵发育成D形幼虫,孵化率在80%以上。在此期间应保证温度的波动不超过1℃。在水温为23—26℃时,经20d的培育,可发育为平均壳长280μm以上的幼虫。幼虫在22~26℃正常发育,随水温的升高生长加快。在幼虫培育阶段,合理控制幼虫密度、保证充足优质的金藻并辅以扁藻和小硅藻、加大换水量、适时倒池、微量充气、合理筛选是保证育苗获得高产稳产的关键。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