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产新闻 | 独家专题 | 渔商阿里 | 渔资团购 | 水产人才 | 市场行情 | 水产技术 | 对虾网 | 会议展会 | 水产视频 | 水产论坛

企业推广

  • 资讯
  • 技术
  • 产品
  • 企业
  • 招聘

搜鱼高级搜索对虾  罗非鱼  金鲳鱼  草鱼  石斑  泥鳅  黄鳝  海参  小龙虾  鳗鱼  大闸蟹  

中国水产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水产技术 > 养殖技术 > 虾类 > 病害防治 > 正文

对虾暴发性白斑病毒病综述

发布时间:2003/12/14 9:41:00  来源:  编辑:南方渔网  我来说两句我来说两句(0)
旺旺好渔资电商平台
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到目前为止,国内虾病工作者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即造成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体是一种无包涵体病毒。但由于不同学者研究方法及侧重点木同,对此病毒的叫法不一。分别为:“白斑杆状病毒(White spot baculovirus,WSBV)”‘被下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ric Necrosis Baculocirus,HHNBVV)”“对虾白斑综合病(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对虾杆状DNA病毒(PRDV)”、 “日本对虾核型杆状病毒(Rood-shaped nuclear virus of Penaeus japonics,RV_PJ)”、 “淋巴样细胞核型杆状病毒(LNBV)”、“系统性外胚层和中胚层杆状病毒(systemic ecrodermal and mesodermal baculovirus”、“中国对虾杆状病毒病(Penaeus chinensis baculovirus,PCBV)”。

   l、分类地位 

  对于其归属问题,有下列的不同说法: 

  (l)属秆状病毒属C杆状病毒亚群中新病毒,统称为对虾暴发性流行病; 

  (2)一种无包涵体杆状病毒所致,这种杆状病毒比国外报道的黄头病毒体积略大。目前缺乏有效的分子检测手段,对病毒的分类和归属有待进一步研究。 

  (3)1995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第六次报告取消了探杆状病毒亚科的病毒收录,并且无包涵体杆状病毒不再归于杆状病毒科。因此这种对虾病毒的分类地位尚待确正。 

  (4)不属于杆状病毒科,目前只能列为未分类的无脊椎动物病毒,其分类地位尚需更多证据方能确正。 

 2、病原特征: 

  具有双层囊膜但不形成包涵体。病毒粒子呈椭圆形,具囊膜,囊膜大小平均为 430nmx120nm,病毒粒子的核心为电子致密的核衣壳,病毒核衣壳为杆状,直径为 50 urn,核衣壳大小平均为 300 urn x 85 urn,核衣壳的两端各有~帽状结构,一端为较扁的梯形,另一端为三角锥形,此端延伸出一条长尾,尾部有膨在部分。帽结构之间有14 圈螺旋,螺旋与核衣壳的长轴垂直。 

  白斑病病毒在纯水中1小时能保持感染性,但在 3 mol/L NaCI的高盐溶液中1小时失去感染力;在30℃中4小时感染活性丧失,在70-90℃10分钟均失去感染力;当环境PH值为5以下或12石以上时,病原在l小时后丧失感染活性;能被NP-40,Tritonx-100, CIO2或甲醛等灭活。 

   3、症状与病理变化 

  (l)症状: 养殖虾厌食,摄食减少或停止摄食,死虾空胃。 
  行动迟钝,弹跳无力,静卧不动或游动异常(围着他边在水面兜圈或在水中翻滚,)这种行为上异常行为可在几小时内重复出现,直到最后无力活动,腹面朝上慢慢沉到水底,或被其他对虾吃掉。

  患病的蓝对虾在胸腹部常有白色或暗蓝色的斑点,使整个虾体在外观上呈现一种花斑样改变。而患病的斑节对虾在濒临死亡时则显示出明显变蓝的现象,并多伴有腹部肌肉混浊。一些幸存的对虾可缓慢恢复正常。个别虾可在甲壳、鳃部的表皮下出现大量黑色素斑点。

  发病后期虾体皮下、甲壳及附肢出现白色斑点。甲壳软化也较常见,头胸甲易剥离,壳与真皮分离。肝胰腺呈棕黄色且易碎。发病的对虾活力下降,应激性下降,病害呈暴发性,死亡率高,因此称为暴发性白斑病。 

   (2)病理变化 

  其侵害的主要组织和器官是皮下组织、表皮角质层组织,触角腺、造血组织。鳃、血淋巴器官、肌肉纤维质细胞、食道。胃的表皮与结缔组织。同时在心脏、眼、神经及生殖腺组织中广泛分布。胃部坏死最严重,其次是中肠、表皮及皮下结缔组织。病毒寄生在对虾大部分的器官,从而导致全身性系统性的坏死; 

  进行血象检查,发现血淋巴细胞减少。血淋巴混浊。淋巴样器官和肝胰脏肿大。血淋巴液凝固时间超过3分钟。濒死虾壳变软,血淋巴液发黄,不易凝固。病毒粒子散于细胞质中,并可在细胞质中继续装配。最后细胞解体,病毒粒子再感染周围细胞。在腹部肌肉纤维之间有时也发现病毒粒子,有的病虾在鳃和触角腺中可看到血细胞变性坏死,包围成结状构造,其大小约为20- 50um;淋巴样器官有血细胞浸润。 

  在显微镜下可见,病虾甲壳内面有直径数毫米的白点,呈重瓣的花朵状,外围较透明,花纹较清楚,中部木透明,花纹着木清。白点在头胸甲上特别清楚,肉眼可见。白点在酸中容易溶解。 

   4、传播途径 

   (1)水平传播 

  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 

  a通过对非对虾类生物和对虾鲜活饲料的单抗ELISA检测表明,海区张网饲料可能是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主要传染源。 

  b池塘中的端足类、介形类、蟹类、龙虾类、白虾、糠虾、挽足类、水蝇类等甲壳类都是该种病毒的携带者,是虾病的重要传播媒体。 

  C另外,病虾排出的粪便带有病毒,污染了水体或饵料再由健康的虾吞入后感染,或健康虾吞食了病、死的虾而受感染,这已被各种实验所证实。 

   (2)垂直传播:

  亲虾和仔虾都存在潜伏感染,在对虾的卵巢中也检测到杆状病毒的存在。

   (3)其它传播途径: 

  水中的病毒粒子可经鳃腹膜的微孔进入虾体,并引起鳃和全身的病变。实验中,鳃下注人感染组显示的死亡率较高,甚至明显高于皮下注射感染织。表明致病病毒可能以鳃部为主要感染途径。
 
  发病虾池的底泥中也存在病毒,也是一种传播途径。 

   5.流行情况及危害 

  为全球养殖对虾危害最大的病毒,毒力极强,感染宿主后致死率高达90-100%。对虾一般感染后48小时出现白斑,4天内死亡率达100‰每年因此全球养殖对虾产量减少一半,损失几百亿人民币。 

  1994-1995年又在泰国、印度、朝鲜、日本及太平洋海岸国家酿成暴发性流行病。 1996年,由于病毒性虾病暴发,斯里兰卡 80%以上养虾场濒于绝产。 该病自1998年首次在台湾暴发以来,随后从福建沿海蔓延到黄海和日本海对虾养殖水域,并逐年导致养殖对虾暴发性、毁灭性死亡,其疫情至今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90年代初首先在中国发现是1993年以来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 (explosive epidemic diesese of prawn EEDS)的主要病毒病原。造成大面积死亡,这是危害对虾养殖业最严重的病害。 

  世界上所有的养殖对虾种类均是白斑病病毒的宿主。如中国对虾、日本对虾、长毛对虾、短沟对虾、刀额对虾、万氏对虾(南美白对虾)、墨吉对虾和斑节对虾的糠虾期幼体到成虾等。这些动物中多数感染病毒而不出现特殊的病理症状与病理变化,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可充当中间宿主,给养殖对虾及野生甲壳纲动物资源构成严重威胁。 

  其疫情至今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6.诊断方法 

  a从外观症状与病理变化即甲壳有白斑,体色变微红或灰白。停止吃食,游动迟缓等可初诊。但有时病虾不生白斑,确诊需取胃部、淋巴样器官、造血组织或皮下组织等,做超薄片,用透射电镜观察到杆状病毒粒子。 

  b除传统的组织切片观察法外,还有T-E染色法、多抗及单抗ELISA检测法、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技术。较适宜在生产上应用的核酸探针斑点杂交法、原位杂交法、PCR检测法、IHHNV检测试剂盒。WSBV检测试剂盒检测法。 

   7.防治方法 

  (l)采用对虾高位地养殖模式(虾池高出海平面4-6m)、混养模式、生态养殖模式、内陆养殖模式、淡水添加养殖模式(采用淡水添加方式,对虾养殖初期进海水,以后不进海水,用淡水添加至养成上市,此时盐度为2- 3 PPt。这样即可抑制某些有害孤菌蔓延,减少对虾病害,又可促进对虾蜕皮生长。)、净化水(养殖前的水质处理)养殖方式、少量多次换水养殖方式(一次换水最好不要超过10%,换水适当:初期,3-5天加水5- 10cm;中期,不换水;后期,每日或隔日换水 10- 20 cm)、深水池养殖模式,这些养殖模式与传统的相比,白斑病暴发流行规模小。 

  (2)在大规模养殖过程中,实行统一管理减少白斑病传播。 

  a养虾前的虾他处理(清池),包括清淤、消毒、培肥水质,增殖天然饵料。清塘时将生物宿主消除掉,进水由虾塘内至外的滤网分别为60.40、20目绢网,可减少大型生物进入池内。

  b投喂优质(补充适量维生素及钙质)全人工配合系列饵料或不含病毒的天然饵料(卤虫、蓝蛤),饵料系数保持在1.3-1.5之间。 

  C他内吊养贝类,可净化水质。与鱼、贝类混养。虾池混养部分肉食性鱼类(如斑尾复暇虎鱼,以底栖甲壳类为食),可控制病毒性疾病的发展。 d放养密度要合理。 

  e加强水质监控及采用低盐度和增氧的方式。溶氧要充足(病毒主要侵犯对虾的鳃、心脏、血细胞及造血器官等,可引起呼吸困难,病虾对低溶氧特别敏感,充足溶氧有利于防止此病的暴发和流行)。合理用水、培好水色、保持优良水质。在池中培养光合细菌以净化水质。 

  f昼夜巡地,清除排水渠内杂鱼、蟹。驱赶各种鸟类,以防将病虾带人邻近虾池。 

  (3)使用防治病毒药物。优化养殖环境减少对虾应激反应,提高对虾抗病力。 

  a选育没有携带病毒的虾作亲虾,并用福尔马林浸泡法去掉带病毒虾苗(病虾苗对福尔马林抵抗力差),保留健康虾苗。 

  b将IB的池塘改为蓄水沉淀池,进水经 60目筛绢网及沉淀 24小时,施有效氯为 5-8X10-6‘漂白粉经72小时消毒后用60目网过滤注入养成池。 

  C从布苗后的第三个月起,每半月泼洒一次15-20X10-6生石灰或0.2-0.3 X10-6(有效氯浓度)漂白粉,调节水质。 

  d一旦发现有病虾,应立即排水收获,收获后再注水覆盖地底,并施有效氯30- 40 X1O-6的漂白粉消毒池底,经72小时消毒后再排干池水,清理地底死虾、杂蟹,清池曝晒。 

   8.发病机制或影响发病因素 

  (l)温度:17-18℃是病毒感染亲虾后引起发病死亡的最低温度,低于此温度,对虾即使被病毒感染,也不会导致发病死亡。 

  (2)白斑病受病原体、环境条件及营养条件三大因素的共同制约。 

  没有此病毒的存在,则不会发生此病。而其中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在高温季节,特别是长期阴雨天之后;浮游植物大量死亡,池水变清;浮游动物如轮虫等大量繁殖;水质、底质严重污染;精养池因停电或机械故障而终止增氧,对虾易发生此病。以上的本质都是水中溶解氧下降。 

  营养条件为:斑节对虾大小与致病性无关,但只有当个体长到较大时才能摄食到携带病毒的媒介生物。另外对虾有相互残食之习性,而白斑病病毒具有很强的致病性,主要感染的组织细胞没有选择性,如对甲壳下真皮细胞感染率达100%,造成上述组织细胞无法补偿,在短时间内即可导致对虾死亡,二者结合,此病很易暴发,在养殖中发病时间短,死亡率高。宿主种类多,导致此病广泛流行。 
编辑:南方渔网 访问人次:3984 关键字:对虾,  >> 更多资讯进入水产新闻网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用户昵称:

评论内容:
滑动完成验证:
 

品牌推广

咨询:0779-2029779

第十七届农聘中国水产人才网络招聘会

农聘-水产人才网

猎弧英雄

虾青素

强肝

手机版水产门户网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水产前沿广告

海洋与渔业

图文推荐

更多

最新病害防治

更多

红法活体虾青素

今日要闻

更多

热点推荐

更多

关于我们 | 企业推广

会员服务 | 网站动态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付款方式 | 网站地图

服务专线:0779-2029779

传  真:0779-2030003

邮  箱:bbwfish@163.com

最具影响力的水产网站--水产门户网

广西南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桂ICP备110017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050073

X

中国水产门户网微信平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