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陆上工厂化养殖,福建省从台湾引进多年,广东省、海南省也先后引进。由于高密度养殖,在生产过程中尤其是在夏季常发生鲍鱼整池暴死,死亡无明显病征,死亡非常突然,常给业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养殖实践就鲍鱼缺氧暴死的死亡原因、死亡特征以及预防方法提出以下看法,供从业同行交流参考。
一、缺氧死亡的原因分析
九孔鲍工厂化养殖是采用一种高密度集约化的养殖方法,单位水体的载鱼量大,但水中的溶解氧是有限的,因此极易造成鲍鱼缺氧。归结起来鲍鱼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缺氧死亡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养殖密度过大。水体中的溶解氧是有限的,如果过分加大养殖密度,追求单位水体的产量,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在成养初期鲍鱼较小,相对的耗氧量也小,溶解氧的供求矛盾还不突出,随着鲍鱼的长大,耗氧量也逐渐增大,一旦水中的溶解氧供不应求就会出现缺氧暴死。所以在养殖过程中缺氧死亡首先发生在个体较大,数量较多的养殖池。
2、养殖池卫生条件太差:饲养池中的饲料残渣、鲍鱼的排泄物腐烂、分解都要耗氧,如果不及时清除这些污物,就会减少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造成对鲍鱼的溶解氧供应不足而发生缺氧。
3、水生生物繁殖过多:养殖池中水生生物繁殖过多也会出现与鲍鱼争氧。另外池中的水生植物的腐烂、分解也要耗氧。
4、水、气供应不足:工厂化养殖密度大,如果没有足够的新鲜海水流入和充气来补充水中的溶解氧,养殖池极易造成缺氧。一旦停水、停气很快就造成鲍鱼缺氧死亡。
5、发病未及时治疗:一般水温上升到20℃以上鲍鱼的一些常规病害(溃烂病、肿胀病、破腹病等)发病率上升,如得不到及时治疗,这些病鲍更易发生缺氧死亡。
6、气候原因:中午是一天中水内溶解氧最高时间,而九孔鲍为夜间活动食饵,耗氧量增加,尤其是在闷热天气,气压低海水中自身溶解氧含量就低,在这种天气情况下,夜间也易发生缺氧。
二、 缺氧死亡特征:
缺氧死亡的鲍鱼多数爬到成养蓝的门边,足底朝上仰死在蓝门附近,足肌松软变白,无其他病征,下部蓝的死亡率高于上部,最上一层蓝内未死亡的鲍鱼多数爬在蓝盖上,逃入池中的鲍鱼也因缺氧沿蓝壁及池壁爬至上部。给人一个感觉鲍鱼死亡前均想向蓝外逃逸。
缺氧死亡多发生在数量多,个体大的养殖池中,一旦出现缺氧时间过长就会发生严重死亡或全军覆没,剩下来的未死鲍鱼也因受到缺氧损害,很难恢复,在以后逐渐死亡,即使不死生长也受到严重影响,还易感染其它病害。
三、 缺氧死亡的预防措施:
1、勤换水、勤清池,增大水的交换量,加大供气量是防止缺氧死亡的主要预防措施。
2、一些业者的养殖场,若因条件所限,水、气供应不够充分,可用控制养殖密度的方法,来减少海水中溶解氧的耗量,也是一个防止缺氧死亡的良方,一般工厂化养殖鲍鱼,每蓝装鲍鱼多在35—40个之间,为避免缺氧死亡可将每蓝成养数量减少到25—30个。这不仅可预防缺氧死亡,还可以促进鲍鱼的生长。
3、在夏、秋季节尤其是无风闷热的天气,应加强养殖池的巡视工作,若发现逃逸在养殖池内的鲍鱼向上爬或顶蹭蓝盖上爬有较多鲍鱼,就应立即采取预防措施。
4、缺氧死亡前期病兆并不明显,较难观察,唯一可靠的方法就是用仪器监测水中容氧含量,一般鲍鱼养殖海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应在4ppm以上,最低不应低于3.5ppm,若低于3.5ppm业者就应注意,尤其是在一些鲍鱼较大,数量较多的成养池就应立即加大流水量,增加供气量,抓紧换水清池。因新从海中抽取的海水,溶解氧高于养殖池中的海水,增大供气量也可增加海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及时清洗养殖池可除去饲料残渣及鲍鱼排泄物以减少水中溶解氧的消耗。
5、一旦发生缺氧死亡,应及时清除死鲍,不但发生死亡的养殖池要及时换水清池,其它未发现缺氧的池也应及时换水清池以预防大面积发生缺氧死亡。
6、缺氧死亡,一般不用施药。换水、清池、加大流水量才是好方法。但鲍鱼由于病害所引起的缺氧死亡,就必须结合换水、清池及时施药的方法以防病害蔓延造成更大的损失。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