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产新闻 | 独家专题 | 渔商阿里 | 渔资团购 | 水产人才 | 市场行情 | 水产技术 | 对虾网 | 会议展会 | 水产视频 | 水产论坛

企业推广

  • 资讯
  • 技术
  • 产品
  • 企业
  • 招聘

搜鱼高级搜索对虾  罗非鱼  金鲳鱼  草鱼  石斑  泥鳅  黄鳝  海参  小龙虾  鳗鱼  大闸蟹  

中国水产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水产技术 > 养殖技术 > 鱼类 > 技术综合 > 正文

鲻、梭鱼的养殖

发布时间:2003/11/17 10:41:00  来源:  编辑:南方渔网  我来说两句我来说两句(0)
旺旺好渔资电商平台
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鲻、梭鱼是我国沿海地区主要的养殖对象之一。(Mugilidae)最常见的二种鱼,具有广盐性、食物链短、生长快和肉味鲜美等特点。是我国南方“鱼 ”和北方“港养”的主要对象,也是沿海海淡水鱼类养殖中混养的主要品种。是目前世界上,如中国、印度、苏联、日本、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海水、咸淡水乃至淡水养殖中的著名鱼类,以太平洋地区、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养殖最盛行。

    我国从50年代始就对沿海各地鲻、梭鱼的生物学、人工繁殖、育苗及养殖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并取得了显著成就。70年代就突破了梭鱼人工繁殖关,目前已能进行大量生产;60年代未台湾取得鲻鱼的人工繁殖成功,至今也能进行大规模生产,内地现在鲻鱼的人工繁殖许多省市也已成功,但在规模上仍比不上台湾。

    鲻、梭鱼可进行单养,也可与淡水鱼类混养,能有效地利用池塘的饵料,在不增加投饵量的情况下提高产量10%左右,也可与虾、蟹混养,大大提高了水体的经济效益。

    一、 鲻、梭鱼的生物学

    (一) 形态特征

    鲻(Mugil cephalus)、梭鱼(Mugil so-iuy)属鲻科。据汤姆逊(Thomphson,1964)报道鲻科鱼世界上已报道的现有280余种,其中同种异名者多,在分类上有依据者约70种左右。我国鲻科已报道的有7属28种。但在我国鱼类分类主要著作中,对鲻科鱼的分类仍较混乱。而目前对鲻、梭的描述、分类地位均无争议。目前世界上进行养殖的鲻科鱼类有鲻鱼(Mugil cephalus)、大头鲻(M.capito)、金鲻(M.auratus)、尖鼻鲻(M.saliens)、大特鲻(M.tade)和梭鱼(M.so-iuy)。我国有南鲻北梭之称,即在南方主要以养鲻鱼为主,近几年珠江口沿岸淡水鱼塘和半咸淡水鱼塘几乎均主养或混养鲻鱼;北方沿海主养梭鱼,或主养或在鱼塘、虾塘混养。

    1、鲻鱼 俗称乌鲻、黑鲻、白眼、乌头、青头、青鲻等。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南沿海一带,但以长江口以南的东海、南海为多。

    鲻科鱼类大多数是广盐广温性鱼类,广泛分布于南纬42°,至北纬42°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水域中。鲻科鱼类多数是海产鱼类,有些鱼类能完全适应淡水中生活。

    鲻鱼体较长,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体长为体高的4.1-4.8倍。头而平,背视宽扁,吻短宽。下颌前端有一凸起与上颌的凹陷相嵌合,上下颌具绒毛状细齿,单列排列。口下位,口裂小。眼中大,脂眼睑发达。舌较大圆形,位于口腔内部不游离。鳃孔宽大,鳃耙细长,假鳃发达。鳞大,体鳞为栉鳞,头部为圆鳞,体侧纵列鳞38-41。背鳍两个,第一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至尾鳍基距相等,具4根硬棘;第二背鳍较大,形同臀鳍,具1-2根硬棘。臀鳍鳍条3,8。尾鳍较大叉形。背部苍黑色,腹部银白。胸鳍基部具腋鳞。体侧常有几条灰色纵条纹。

    体腔大,腹膜黑色。胃管状,幽门部特化球形肌胃。肠细长,多弯曲,约为体长的7倍,幽门盲囊大,2个。鳔大壁薄。

    2、 梭鱼 又名赤眼梭鲻,俗名有红眼鲻、尖头、肉棍子等。

    梭鱼分布在远东地区,是近海鱼类。我国面北沿海均有分布,尤以黄海、渤海为多。梭鱼体形似鲻,头短而宽,眼稍带红色,脂眼睑不发达,仅存于眼边缘。体侧纵列鳞41-47。背鳍2个,第一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为近。臀鳍鳍为3,9。胸鳍基部无腋鳞,尾鳍凹形。背部灰褐色,腹部灰白色。

    (二) 生活习性

    鲻、梭鱼是浅海中上层鱼类,在沿海河口、港湾咸淡水中生活育肥,也常溯河入淡水水域栖息,秋冬季节水温下降时即离岸进入较深的海中越冬。

    鲻鱼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能在水温3-35℃的水域中生活,适宜水温为12-32℃,生长最适温度是20-28℃,致死低温是0℃;梭鱼能忍受0-35℃,适温范围为18-28℃,但更耐低温,其致死低温是-7℃。

    鲻梭鱼对盐度的适应范围极其广泛,海水、咸淡水和纯淡水均能生活。鲻鱼多栖息在30‰以下的水域中,以色列曾成功地将鲻鱼养殖在高盐度(36-145‰)池塘中。梭鱼适应的盐度到38‰的海水,但以咸淡水生长最快。海水中捕到的鲻、梭鱼苗,在逐渐淡化的情况下,能很快适应淡水生活。较大的鱼更能忍受盐度的变化。

    鲻、梭鱼都能生活在水质肥沃,含氧较低的池塘。鲻鱼在池水中含氧量2 mg/l上时活动正常;当降至0.87-1.75mg/l时便会浮头;当池中氧量下降到0.52-0.72mg/l时,便会昏迷甚至死亡。全长30毫米左右的梭鱼,在水温24-26℃水中,溶氧0.67mg/l时尚能生存;溶氧低于0.57mg/l时开始死亡;但当水温10℃以下时,溶氧降至0.35mg/l时仍能生存。

    鲻、梭鱼生长适宜pH为7.6-8.5。

    鲻、梭鱼性活跃,感觉灵敏,幼鱼多成群活动于岸边。它们活动力较强,游泳迅速。鲻鱼性急燥,喜跳跃。

    (三) 食性

    鲻、梭鱼食物链位置低,主要以有机碎屑和单胞藻为食。成鱼的饵料有蓝藻、绿藻、硅藻、植物碎屑、泥沙,也有少量挠足类、多毛类、摇蚊幼虫、糠虾和小型双壳类。食物组成随栖息环境而发生变化。

    鲻、梭鱼食性很广,属杂食性鱼类,偏植物食性。多以刮食底栖藻类和沉积有机碎屑为主。其胃含物的主要成分有藻类、有机物及不起营养作用的粗沙和沮泥。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喜食米糠、麸类、饼类饲料和配合饲料。

    (四) 生长

    鲻、梭鱼生长在不同地区、不同水域其生长速度不同。在同一地区或水域,不同发育阶段或性别其生长速度也有差异。鲻、梭鱼体形较大,渔获物中常见的为全长250-400毫米,体重1公斤左右,大的达800毫米以上,体重4.5公斤。

    这两种鱼生长都较快,尤其是鲻鱼。一般当年鲻鱼到秋冬季全长可达200毫米以上体重250克以上;2龄鱼全度可达300毫米,体重600克以上;4-6龄可达450-550毫米,体重1.5-3公斤。据报道苏联黑海曾捕到16龄的鲻鱼,一般体重5-6公斤,最大达12公斤。

    鲻鱼在鱼 (港养)生长比天然要快,尤其在咸淡水鱼塘其生长甚快。在广东利用当年的鱼苗养殖,到年底一般可长到体重0.5-0.6公斤,个别的可长到0.75公斤。鲻鱼3龄前雌雄生长没显著差异。

    梭鱼生长比鲻鱼稍慢。梭鱼的平均体长,在4龄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在3、4龄时生长最快。在5龄后生长速度逐渐减慢。渤海已发现的最高年龄为8龄,最大体长72厘米,最大体重4600克。一般1龄梭鱼的全长可达150毫米左右,体重50克;2龄平均全长200毫米左右,体重200克左右;3龄全长350毫米左右,体重500克以上。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鲻、梭鱼生长速度差异很大,这与放养密度和饵料丰欠关系较大。如在淡水家鱼池中混养的鲻鱼,每亩混养200尾鲻鱼苗,当年可达400克重;每亩放养300尾,当年只能长到250-350克;每亩放养1400尾时,则当年只达75克左右。如将75克的鱼再养一年,则可达800-900克。

    (五) 繁殖习性

    鲻、梭鱼一般均为3龄以上达性成熟,雄性比雌性早一年成熟。性成熟的年龄与温度有密切关系,水温高的水域成熟早此。鲻鱼雄鱼2-3龄,雌鱼3-5龄成熟,体长300-500毫米达成熟。梭鱼一般雄性2龄即可达成熟,大量为3-4龄,雌性3龄开始成熟,4龄大量成熟。

    鲻鱼的繁殖季节:在广东为11-1月;福建为11-1月,12月为盛期;台湾为11-2月;江苏为12-1月。梭鱼繁殖期:广东是9-11月;浙江沿海为4月初至5月初;福建是4月下旬至5月中旬;长江以北可从4月下旬延续至6月上旬。

    鲻鱼卵巢成熟系数是:未完全发育为1-7%,成熟时为11-12%。福建厦门杏林湾产卵群体中,其成熟系数最大为19.3% ,最小为5.3% 。在12月下旬成熟盛期,平均雌性为15.2% ,雄性为13.3% 。鲻鱼的绝对怀卵量多数在100万粒左右。福建杏林湾雌鱼怀卵多在200-580万粒之间。其生殖力不同地区有差异。一般3龄的雌性鲻鱼生殖力为648±62粒/克。

    梭鱼的怀卵量由几十万到四、五百万不等到,相对怀卵量为45-74万粒/公斤。其生殖力与年龄有关,3-6龄梭鱼生殖力随年龄而增长,体长650毫米以内,生殖力随体长而增加,650毫米以后生殖力急剧下降。

    鲻鱼的天然产卵场的位置和条件有各种说法,一般鲻鱼生长在河口或港湾中,生殖前要离开河口到远离海岸的外海产卵(离岸15-40公里),产卵在高盐度的海水,受精卵发育、孵化,幼鱼再逐渐游入湾口。推测广东陆丰碣石和惠来神泉港外的石礁海区可能是鲻鱼的一个产卵场。厦门杏林湾有许多红树林生长,也曾采到梭鲻的卵,因此也是一个产卵场。一般认为鲻鱼产卵场需要较高的盐度。但苏联黑海的鲻鱼的产卵场表层水的盐度仅为15.56-18.32‰ 。鲻鱼产卵多数在夜间,人们不易觉察到。鲻鱼有明显的产卵洄游,一些学者把它们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从湖泊向海洋洄游;二是降海洄游;三是在海洋中进行洄游。

    梭鱼产卵场在沿海河口港湾附近,所以没有长距离的产卵洄游现象。产卵的盐度要求也不高。天津官港的盐度在5‰以上梭鱼即可产卵。产卵多在日出和日落前后。只要盐度在5 ‰以上梭鱼在封闭水体中也能产卵繁殖,这是人工繁殖能顺利进行的有利条件。

    鲻、梭鱼所产的卵为浮性卵。产卵时的水温梭鱼为15℃以上,鲻鱼为17℃以上。日本鲻鱼产卵洄游的最佳水温为17.1-20.6℃,台湾鲻鱼产卵洄游的最适水温是21-23℃。

    二、 人工繁殖

    鲻科鱼的人工繁殖在国际上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我国鲻、梭鱼的人工繁殖研究始于60年代。梭鱼经过国内多个省市十多年的试验研究,至70年代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到80年代已形成生产性规模。有的单位一年已能育出几百万苗种。鲻鱼的人工繁殖在台湾从60年代开始,经过十多年的刻苦研究,人繁获得成功,目前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迄今台湾鲻鱼苗的人工生产也已形成规模。

    鲻、梭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大同小异,只是繁殖季节不同。梭鱼在4-5月繁殖,可在自然温度下进行;鲻鱼在冬季繁殖,而所需水温在20℃左右,因此人工催产、孵化和苗种培育需在室内加温进行。

    (一) 亲鱼培育 亲鱼培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催产能否顺利进行。

    1、 亲鱼来源 鲻鱼亲鱼的来源主要三个方面:即海区、河口捕获或咸淡水水域中养成。台湾人繁鲻鱼的来源在每年12月至翌年2月产卵洄游季节从自然海区捕获;也有采用池养亲鱼。由于自然海区捕捞亲鱼往往受诸多环境因素的制约,波动较大,遇到许多困难,后改用池养3龄以上的亲鱼。实践证明选用池养3龄以上,成熟度为0.4-4.2%经过3个月以上海水强化培育,进行催产其效果比自然海区捕获的要好。

    梭鱼亲鱼可从自然海区捕获;或直接选自5‰盐度以上的咸淡水养殖梭鱼(3龄 以上),产前经一年专池强化培育;或秋未春初选取自淡水混合盐水(0.5-5.0‰盐度)养殖的梭鱼,越冬前后逐步增加盐度达13—18‰,并于产前强化培育。

    选留人繁用的鲻、梭鱼一般3龄以上雌鱼体重1公斤以上,最好2公斤以上。梭鱼亲鱼一般选留肥满度在职1.2以上。鲻、梭鱼是海水鱼,其自然繁殖在海水中进行,但在盐度极低的水域甚至在淡水中的鲻、梭鱼性腺也能很好发育,雄性精子可流动,雌鱼卵巢能达Ⅳ期,但不能最后成熟。

    由于雌雄鱼在外形上无明显区别,很难鉴别,选留亲鱼时应适当留些个体小鱼(1公斤左右),因为雄鱼比雌鱼小些。

    2、亲鱼培育

    (1) 培育池 面积2-3亩,水深1.5米左右,泥沙底,淤泥厚2-10厘米,海、淡水进排方便,可随时调节亲鱼池的水质和盐度,环境安静。池塘在使用前要清整消毒,然后施肥培育饵料生物。
    (2) 放养密度 为保证水质和亲鱼良好的生态环境及性腺发育正常,鲻、梭鱼亲鱼培育的放养数量一般每亩不超过100公斤;约40-60尾/亩。鲻、梭鱼在其它省市及台湾的放养量稍有差别。一般雌雄按1:1为好。

    (3) 饲料 鲻、梭鱼在自然条件下主要摄食单胞藻和有机碎屑。在人工培育亲鱼期间喜食各种人工饲料,其次通过施肥来培育池中的天然饵料,可用鸡、鸭、猪、牛等粪便来施肥。饲料采用饼类、麦麸、麦子、米糠或配合饲料。最好饲料含粗蛋白35%左右。在生长季节每日的投饲量为体重的5%左右。

    (4)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是亲鱼培育较关键的工作。

    (a) 流水及调节水质 经常流水调节水质保持水质清新能提高亲鱼的食欲,加速生长,更重要的是促进性腺发育,是亲鱼培育的重要措施。水质保持“肥、活、爽”,透明度控制在35厘米左右,溶氧在3mg/l以上。

    (b) 营养 因卵细胞的繁殖和生长需大量的营养,卵中需积累丰富的物质以供胚胎发育的需要,因此须加强营养,提高蛋白质的比例,另要添加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E)和矿物质。

    (c) 光照 光照对鲻科鱼类性腺的发育相关,尤其是鲻鱼光照时间长短对卵细胞成熟有密切的关系。郭钦明(1971、1973)对夏威夷鲻鱼诱导卵巢发育成熟的试验指出:缩短光照时间(6小时光照/18小时黑暗)能有效地刺激处于初级卵母细胞阶段的卵巢,使其提前达到成熟。在水温17-26℃范围内,恒定8小时光照/18小时黑暗的光照周期,对刺激卵黄发生是有效的,经49-62天可见卵母细胞的卵黄形成;而对照组的鱼一直到235天还没有卵黄发生。

    (d) 水温 在适宜的水温范围内,水温升高性腺发育速度加快,反之则慢。

    (e) 盐度 鲻、梭鱼的卵巢虽然在淡水中能发育到Ⅳ期,但不能成熟。盐度刺激是鲻、梭鱼性腺发育成熟必须经过的一个环节,十分重要。鲻、梭鱼在淡水中内分泌系统失调,并且垂体的组织学结构也发生变化,或是过多的泌乳素抑制了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的活动(Nelly et al.1970);或是缺少排卵激素和类固醇激素(Eckstein,1975)。鲻、梭鱼亲鱼池水的盐度视具体海、淡水条件因地制宜控制。性腺发育到第Ⅲ期后(梭鱼在2月份后,鲻鱼在9月份后)逐步加注海水,使池水盐度递增至临产卵前的15‰左右(梭鱼)和20‰左右(鲻鱼),这有利于性腺发育,在临产前一个月内要增加冲水次数,每隔3-4天一次。

    (二) 人工催产

    1、 人工催产 鲻、梭鱼在我国催产的季节南早北迟。梭鱼催产在江苏是4月底至5月中旬;天津、河北与江苏相似;辽宁地区约晚半个月。鲻鱼催产在江苏为12月至翌年1月;在广东、台湾和福建要早些。池塘养殖的鲻、梭鱼产卵季节比自然海区迟10天左右,产卵所需水温在20±4℃,温度过高不利于人工繁殖。

    (1) 成熟亲鱼的选择 亲鱼选择的优劣是保证催产成功的关键,特别是早期催产更应严格。在繁殖季节雄鱼一般能自然成熟到精子流动状态。成熟良好的雄鱼用手轻压后腹部两侧,精液即会流出。质量好的精液成浓稠的乳白色,滴入水中即均匀分散。如精液为黄色、入水后不易立即散开,则表明精液老化。如挤不出精液则表明成熟度不够或培育不理想。

    雌鱼的选择:选择亲鱼前停食1-2天,让亲鱼排出粪便,以免造成判断上的错觉。成熟雌鱼的外观腹部较膨大柔软且富有弹性,肛门稍突出,泄殖孔周围红润。而雄鱼腹部较小近平直,没柔软感。为避免饱食和脂肪积累过多的误差,进一步可用挖卵器直接从卵巢取出少量卵巢进行观察。成熟好的卵母细胞直径在0.65毫米以上。卵粒间粘连松驰,在水中轻轻搅动即分开。在低倍镜下卵母细胞呈乳白色半透明状态,细胞内的脂肪滴清晰可见,分布均匀。如卵呈黑色不透明表明尚未成熟,不宜催产;如卵粒粘连扁塌甚至卵巢中夹杂有微滴“油花”者,多为退化的卵巢,不宜采用。

    选择亲鱼雌雄性比以1:1.5-2为佳。

    (2)激素及注射 目前人工催产鲻、梭鱼的激素及药物种类常用的有:鲤、鲫、鲻、梭鱼的脑垂体(GTH)、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西那荷林(Synahorin)、地欧酮(DOM)和维生素E等。

    西那荷林是由1/10哺乳类前叶促性腺激素和9/10胎盘素混合而成的一种制品,一般以家兔单位(RU)为效价标准。这是台湾鱼类繁殖时常用的一种激素 。

    各种激素对每公斤鲻、梭鱼的有效剂量分别如下:

    GTH——15-25mg; LRH-A——200-300μg; HCG——3500-6000IU。

    采用GTH和LRH-A混合注射效果较好,其剂量为:GTH10mg+LRH-A150μg。

    注射可分为二次进行,其剂量分别为总剂量1/5-1/3和2/3—4/5。两次注射间隔量间为15-24小时,依水温而定。水温高时间隔量间可缩短。

    注射部位在胸腔或背鳍。

    成熟度好时雄鱼可不注射激素,如成熟度差精液量少的雄鱼也可注射,剂量为雌鱼一半,在雌鱼最后一针一起注射。

    台湾现催产鲻鱼多用鲻垂体、西那荷林及维生素E混合,总剂量分别为每公斤体重:鲻鱼垂体2.5-6个、西那荷林10-60RU和维生素E0-300mg。一般也分二次注射,间隔为24小时。用脑垂体和西那荷林结合使用效果显著。

    (3) 蓄养 经催产激素注射后的亲鱼,如进行自然产卵的,即可直接放到专门的产卵池或水泥池或大型水族箱(0.5立方米以上)中,产卵的容器用流水或充气防止缺氧。鲻鱼因性急燥,暂养池应安置于安静处,网箱一定要加盖防止跳跃。如是采用人工授精则可将亲鱼放在聚乙烯或筛绢网箱中,网箱可置于产卵池或水质清净的池塘中,按2-3尾/平方米暂养。为利于雌雄鱼性腺发育,雌雄应有尽有分箱放养。网箱高出水面50厘米防止亲鱼跳出。

    (4) 效应时间及检查 效应时间的长短与水温和亲鱼的成熟度有关。水温高、成熟度好的则效应时间短,反之则长,差异较大。一般性腺发育好的最后一次注射到产卵的时间为20-30小时,差的2-3天,甚至更长。从最后一次注射15小时开始每隔1-2小时检查一次,注意雌鱼的腹部变化。若腹部明显膨大(因成熟卵的“水合”作用,卵巢总体积明显增大),表明已临近产卵,就应着手检查,如能挤出少量游离透明卵又未能流畅放出,可过1-2小时后再检查。

    鲻、梭鱼的卵子从滤泡中排出后在卵巢腔滞留时间不能过长,能保持受精能力的时间只有3小时左右(17℃),以后变得过熟,逐步丧失受精能力,所以必须及时受精。

    (5) 人工授精 人工授精有“干法”和“湿法”两种。无论哪种方法,其受精率无差异,关键操作要迅速。鲻、梭鱼是海产鱼类,其精子的激活和受精必须在高渗环境中进行。鲻鱼精子在15‰以上的咸水才能被激活;梭鱼精子在5‰以上的咸水中才具受精能力。鲻鱼卵在干法授精时卵子的洗性可维持1小时,而湿法时要在5分钟内完成。梭鱼精子在18‰、pH8.2—9.0时能维持最长时间。

    完成受精后的卵子应用筛绢滤去水和血污、组织块,用量筒取全部卵子的容积,按每毫升2800粒计数然后进行孵化。

    (6) 孵化 鲻、梭鱼卵呈球形,透明浮性,无粘性,卵膜光滑。鲻鱼卵膜表面无花纹;而梭鱼则有。卵子直径 0.9—1.1毫米,吸水后的卵周隙宽度为 0.015—0.020毫米。鲻、梭鱼卵中有一大油球,这是成熟卵最明显的特征,鲻鱼卵油球直径 0.35—0.38毫米;梭鱼的较大,为 0.43—0.52毫米。

    鲻、梭鱼卵子的比重随亲鱼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鲻鱼卵在静水中下沉,尤其是没受精的卵更是如此,困此要循环水使卵悬浮,对提高孵化率大有好处。梭鱼亲鱼如在35.6‰盐度环境中培育,其所产卵子在20‰盐度时下沉;如在10‰左右的水中培育的亲鱼,其卵子在15‰的盐度呈浮性;在 17—20‰盐度的水中养成的鲻亲鱼产出的卵子在盐度20‰左右的水中仍为半浮性。

    鲻、梭鱼受精卵在12—24 ℃水温均能孵化。鲻鱼孵化水温 11—24℃,适宜是18—20℃,最适温度为22℃,超过25℃以上死亡通常在90%以上。梭鱼孵化水温不得低于12℃,更不能超过24℃,适宜水温范围是15—20℃。鲻、梭鱼在15-24℃孵化需37-52小时。孵化时间与水温成反比。鲻、梭鱼受精卵有充气和流水式两种孵化,主要使水翻滚,保持水中溶氧在5mg/l以上,流水式孵化同四大家鱼的孵化缸或孵化槽。两种孵化方式要求水中溶氧不得低于3mg/l,pH在7.8-8.5之间。两种孵化方式的孵化密度在3粒/毫升左右为宜。鲻鱼孵化的盐度是24-35‰,适宜盐度为30—32‰,一般要求在20‰以上。梭鱼孵化要求 在7‰以上,最好是15‰以上。

    孵出鱼苗后及时换缸以便清除缸底的沉积物,提高鱼苗的成活率。鱼苗在孵化容器中暂养到卵黄囊消失、鳔充气、鱼苗开始主动摄食(孵出后第五天),再移入育苗池进行培育。

    二、 苗种培育

    (一) 鲻、梭鱼苗的形态和食性 刚孵出的仔鱼全长2.5毫米左右,呈漂浮性,身体倒悬、倾斜或腹部朝水面,体透明,具完全的鳍褶,口和肛门均未开启。主要依靠卵黄囊中的卵黄及油球中的脂类为营养。孵出后4—5天,口已张开,上下颌发育良好,卵黄囊和油球消耗得差不多,卵黄囊收缩仅为初期的1/4,鱼苗出现平游,已开始摄食,此时便可下塘培育。

    初期的饵料主要是牡蛎受精卵及幼虫、轮虫、无节幼体,也可用蛋黄。随着仔鱼的长大消化道、体色、鳞片、鳍开始发育完善,活动和摄食能力增强,口裂增大,能摄食饵料的个体越来越大。鲻、梭鱼开始开口摄食是易死亡的一个危险期。全长20毫米的鱼苗食性开始转变,由摄食浮游动物逐步转向底栖的沙蚕、摇蚊幼虫等底栖生物,并在饵料中逐渐出现泥沙和有机碎屑、藻类等。鱼体长度达到60毫米时食性基本同成鱼。

    (二) 鱼苗培育 鲻、梭鱼苗刚孵出全长2.5毫米左右。其培育方式可采用池塘,也可在室内水泥池。鲻、梭鱼育苗特别要注意是盐度的变化,初期必须与孵化水的盐度一致,15天后可逐步冲淡,30天后可全部用淡水。

    1、池塘培育 面积1-5备,水深1.0-1.2米。放养前池塘必须严格消毒清塘,杀灭敌害生物。放苗前一个星期每亩施放有机肥(如猪、牛粪)200-500公斤,回水50-70厘米。使鱼苗能在小型浮游动物高峰期下塘——肥水下塘,挠足类达200个/升可满足鱼苗的摄食。

    鲻、梭鱼苗的放养密度以10万尾左右/亩为好。一般在下午3-4时在上风处放苗较好。放苗前1-2天要“试水”,观察清塘药物是否失效。鱼苗在计数放养时定要带水操作,因鲻、梭鱼苗比家鱼苗纤弱得多极易死亡。

    培育初期以施肥为主,投饵为辅;后期则以投饵为主,施肥为辅。鱼苗下塘后每隔3-5天施展一次追肥,每次施展有机肥150-250公斤/亩,并适量加水改善水质,促进浮游动物生长。每天洒豆浆2次,每日每亩用黄豆1公斤,后增至2.5公斤。

    经25-30天的培育,鲻、梭鱼苗全长可达25-30毫米,再经2-3次的拉网锻炼即可分塘,一般培育成活率可达70% 。

    池塘培育应注意:水温过低15-17℃以下成活率不高;开口时饵料不足易造成死亡;另外水质恶化、病菌或寄生虫的侵袭也易影响成活率。要求池培育 的水温在20℃左右,最好20℃以上;溶氧量在4-5mg/l;水质良好光照适宜。

    2、 室内水泥池培育 这是一种高密度现代化育苗技术,或用大型水槽也可。目前国内在梭鱼的育苗中取得成功,每平方米经25天培育可育成全长25毫米的鱼苗1万左右,成活率达40-50% 。台湾在鲻鱼的育苗中也取得成功。室内育苗较适用于鲻鱼,因为鲻鱼的繁殖季节在冬季,而其繁殖育苗水温要求在20℃左右,室内加温育苗受自然影响小,水温较恒定。

    其主要设施包括:(1)充气系统 主要由空压机或罗茨鼓风机送气,气石曝气;(2)加热系统 用锅炉或电热装置加热;(3)供排水系统;(4)饵料培育池;(5)其它设施,如采光等。

    室内水泥池育苗与池塘的主要区别在于:(1)放养密度高,这就对管理、水质、饵料配套提出更高要求;(2)饵料配套是关键,在培育的不同日龄中,根据仔鱼消化系统、形态、口裂大小、活动力的差异提供不同种类和大小的适口饵料,以活饵为主;(3)水质管理保证溶氧在6-8mg/l,控制氨氮等到有害物质,前期以加水和少量换水为主,后期则以换水为主,最高时换水量达200%,换水时要注意温差,必须由预热池水加入。

    我国目前南北的许多对虾育苗池、河蟹育苗池均可用于加温培育鲻、梭鱼苗。全长20-30毫米的鲻、梭鱼已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既可在咸淡水或海水中生活,也可在淡水中生活。由于鲻鱼不耐低温,一般将夏花在鱼、虾塘中当年养成250克左右上市(南方可养至第二年)。也可专养,在广东沿海鲻鱼目前的养殖面积很大,多数是当年苗种当年养成上市(以单养为主)。梭鱼夏花也可在虾塘中套养成100-200克的大规格鱼种,或专池养成15厘米的1龄鱼种,第二年再养成食用鱼。

    鱼种的培育方法同家鱼,可进行混养或单养。

    三 、食用鱼的养殖 

    传统的鲻科鱼类养殖以“鱼”“港养”等大面积粗养方式为主。利用港湾、滩涂、海汊等低洼地,修筑围堤、围坝,开沟建闸,拦蓄海水,利用潮汐的涨落,纳进天然苗种,让其利用天然饵料而养殖,这种开放式粗养由于放养量不定,水体中种群繁多,凶猛动物多,饵料丰欠不定,管理不便,所以产量甚低,遇到自然灾害便无收成,因此这一养殖方式逐渐被小面积精养所替代。

    鲻、梭鱼为杂食性鱼类,最适合同其它鱼类混养。可以充分利用养殖的水体和饵料,从而全面提高产量和效益。

    (一) 混养 混养是利用不同的食性和栖息水层达到充分发挥水体潜力和合理利用饵料,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在咸水鱼塘,鲻、梭鱼可与罗非鱼、对虾、鲷科鱼类、鲈鱼等混养;台湾鲻鱼与遮目鱼、对虾混养。在淡水鱼塘或低盐度(5‰以下)可与家鱼、罗非鱼、鲴科、鲶科、鲈科等的一些鱼混养。

    1、 淡水或低盐度水体混养 可以鲻、梭鱼为主体鱼养殖,也可以家鱼为主体鱼。现举一例:广东珠江口两岸鲻鱼与其它鱼类混养是一种普遍模式,多数与鲩、鳙、鲷(黄鳍鲷等)、鲈(尖吻鲈、花鲈)混养。其模式见表9(注:引自张邦杰)。

    表9 以鲻鱼为主的池塘混养模式

    放养品种 规格 放养密度 养殖造次 收获规格 净产 

    (尾/亩) (公斤/尾)(公斤)

    鲻鱼 5-6厘米 250-300 1 0.5-0.61 125

    鲩鱼 0.25-0.5公斤/尾100-150 2 251 125

    鳙鱼 0.5公斤/尾 25 2 250 30

    黄鳍鲷 10-12厘米 150-200 1 250 20

    鲈鱼 5-6厘米 10-25 1 75 10

    2、 海水水体混养 例1:东海水产研究所1983-1986年在奉贤海水养殖试验场,以养顷虾为主混养鲻鱼,池塘面积2.32亩,水深1.2-1.5米,结果见表9 。

    表9 中国对虾和鲻鱼混养的试验结果

    品种 放 养 收 获

    尾数 体长 规格 尾数 成活率 总产 亩产

    (厘米)(尾/公斤) (%)(公斤) (公斤)

    中国对虾 45200 0.7-1.1 15 15570 34.4 259.5 112

    鲻鱼 990 4-5 2.1 720 72.7 85.7 36.9

    中国对虾 43700 0.7-0.8 9.2 13414 30.7 364.5 157

    鲻鱼 354 5-6.8 0.9 260 73.5 76.5 32.9 

    (注:第一批为1983年结果,以螺蛳、杂鱼等生物饵料为主。第二批为1984年结果,喂以30%配合饲料;70%生物饲料。)

    例2:梭鱼与对虾混养。试验池面积3.3亩,水深1.2-1.5米,放养前用鱼藤精清塘,然后通过80目筛绢过滤进水,水的盐度为18‰ 。7月1日放养体长1厘米左右的虾苗2万尾,平均每亩6060尾。7月8日放养全长10.3厘米的当年梭鱼苗种201尾;7月15日又放养全长12厘米的1龄梭鱼和少量体重150-200克的2龄梭鱼,共计390尾,合计放养3个年龄组的梭鱼种591尾,平均每亩179尾。从7月1日到10月25日饲养结束,共投喂各种饲料1635公斤,其中蓝蛤500公斤,新鲜糠虾750公斤,对虾60公斤,小杂鱼50公斤,颗粒饲料200公斤,豆饼75公斤。

    整个饲养期间,经常冲注新鲜水,改善水质,并逐步加淡水,使池水后期盐度降至10‰左右。水质始终保持“肥、活、爽”,溶氧状况良好,鱼虾从未发生浮头现象。

    试验结果共收获对虾300.3公斤,其规格大多为12-15厘米,成活率为71.8%,收获梭鱼210公斤。当年梭鱼平均全长为24.7厘米,平均体重141克,2龄梭鱼平均全长37.8厘米,平均体重390克,3龄梭鱼平均体重为510克。此外还收获白虾17.5公斤,杂鱼4公斤,合计亩产量鱼虾161.4公斤,其中对虾91公斤,梭鱼63.7公斤。

    这一试验中,对虾的规格、成活率和单产都达到了当地同等放养密度的单养对虾的水平。梭鱼的产量是在不另增加饲料的情况下获得的。

    (二) 单养

    我国的东南沿海鲻鱼苗资源丰富,鲻鱼苗不但被移到淡水池塘进行养殖,甚至放养到河涌、山塘水库。由于鲻鱼肉质鲜美胜于家鱼,所以市场价格比家鱼高数倍,从而进一步促进鲻鱼养殖的发展。在珠江三角洲不少淡水鱼塘,一贯是主养淡水家鱼,近几年以家鱼为主与鲻鱼混养,或以鲻鱼为主体鱼适当搭配家鱼进行养殖。尤其是珠江口东岸的东莞、深圳几万亩淡水或微咸鱼塘(雨季全淡水,枯水期盐度2-7‰),以常规多级轮养法,养殖草、鳙、鲢、鲮鱼为主,混养不少鲻鱼、黄鳍鲷、鲈和鳗鲡等,年产量平均为190—200公斤/亩,其中高价值的河口性鱼类在25公斤以上。经济效益胜于单养家鱼。广东饶平县淡水养鱼,一直搭配适量的鲻鱼。目前不少鱼塘发展以养鲻鱼为主体鱼,搭配适量家鱼,产量很高,亩产可超过500公斤,其中鲻鱼亩产都超过200公斤,高产可达450公斤/亩。

    江苏赣榆养殖场经过生产实践提出如下放养比例,每亩放养梭鱼500尾(其中10厘米以上的1龄梭鱼300尾和150—250克重的2龄梭鱼200尾)、白鲢鱼种(12厘米以上)150尾、花鲢鱼种(12厘米以上)40尾和罗非鱼苗(“小片”)500尾。按这种比例放养,亩产可达250公斤以上。 
编辑:南方渔网 访问人次:4489 关键字:鲻,梭鱼,  >> 更多资讯进入水产新闻网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用户昵称:

评论内容:
滑动完成验证:
 

品牌推广

咨询:0779-2029779

第十七届农聘中国水产人才网络招聘会

农聘-水产人才网

猎弧英雄

虾青素

强肝

手机版水产门户网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水产前沿广告

海洋与渔业

图文推荐

更多

最新技术综合

更多

红法活体虾青素

今日要闻

更多

热点推荐

更多

关于我们 | 企业推广

会员服务 | 网站动态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付款方式 | 网站地图

服务专线:0779-2029779

传  真:0779-2030003

邮  箱:bbwfish@163.com

最具影响力的水产网站--水产门户网

广西南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桂ICP备110017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050073

X

中国水产门户网微信平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