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大菱鲆(Sc0phthalmusmaximuJ)属鲽形目、鲆科、菱鲆属,是产于欧洲的一种冷水性海产鲆鲽类,虽属肉食性鱼类,但性格温和,很少有互相残咬现象,而且易驯化,且生长迅速,是当前欧洲的重要海水养殖鱼类之一。大菱鲆适应低温,越冬费用低,适合高密度养殖,且价格昂贵,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是适于我国北方开展大面积养殖的优良品种。中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于1992年首先引进了这一品种,并于1999年大批量繁育成功。
1、大菱鲆的生物学特征
大菱鲆自然分布于大西洋东侧欧洲沿岸,从北欧南部直至北非北部,黑海和地中海沿岸也有分布。它在自然界营底栖生活,平时一般游动较少,性格温和,以小鱼、小虾、贝类、甲壳类为食。大菱鲆外形扁平,略呈菱形,双眼位于左侧,背面呈青褐色,腹面光滑呈白色。背鳍与臀鳍各自相连成片而无硬棘。头部与尾鳍均较小,全身除中轴骨外无小刺,体中部肉厚,内脏小。大菱鲆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4℃~17℃,耐受的极限温度是0℃~30℃,对盐度的耐受力最高为40‰,最低为12‰。
2、苗种的人工繁育
野生大菱鲆雌鱼3龄成熟,雄鱼2龄成熟,自然成熟期在5—8月。在养殖条件下,雄大菱鲆一龄、雌大菱鲆2龄即可达到性成熟。大菱鲆的性腺发育对光照特别敏感,人工培养的亲鱼,在控制光照的情况下,1~l0月份均可获得成熟的卵子。
2.1亲鱼选择及受精卵的孵化亲鱼可以通过进口或者人工养殖获得。选择亲鱼应挑选生长速度快、体质健壮、无附着生物及鳃病、无“白化”现象的鱼。亲鱼培养过程中要求水温12—17℃,并要相对稳定。保证水质清新,饵料营养丰富。亲鱼在室内培育的密度要比生产商品鱼的密度低,一般2尾一3尾/平方米。大批量的亲鱼通过培育,可以自然产卵并获得受精卵。但多数仍采取人1:授精的办法。受精卵可以在开放式或封闭式水体中孵化,保持水温稳定在12—17℃的范围内。孵化最好采用流水培育,保持水质清新。
2.2幼体培育初孵仔鱼的培养密度应为5—20尾/1。水源应为过滤海水或者地下水,最好经过紫外线消毒。光源为人工光源,每天连续光照16小时,表面照度为200—2000勒克司。培育期间微充气,水温逐渐提高到20~C;仔鱼孵化后的2—3天开始投饵,每天两次。
饵料生物的大小为:孵化后2日龄的开口摄食仔鱼的最适饵料生物宽度为144μm,到10日龄时增大到225μm。最初可投喂轮虫,密度保持在5—10个/m1。仔鱼孵出后6—10天,投喂初孵的卤虫无节幼体,密度保持在0.5—1个/ml,持续20—25天。投喂的轮虫、卤虫应经过单胞藻及乳化鱼油营养强化并进行消毒处理。
有资料表明,用富含磷脂的配合饵料和卤虫联合投喂可以降低活饵的数量和成本,且可以给仔鱼提供在活饵中含量并不丰富的重要营养元素。此外,天然桡足类的营养成分要大于强化过的轮虫、卤虫,也是大菱鲆幼苗的理想饵料。仔鱼体长接近20mm时,可喂人工饵料以逐渐改换其食性。据报道,大菱鲆幼鱼人工配合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应大于40%,适宜含量为45%—47%以上,脂肪含量应大于8%,适宜含量为13%~15%。饲料适宜含水量为10%—11%,灰分含量应小于12%。
3、菱鲆的养殖方法及日常管理
养殖大菱鲆提倡采用大棚养殖的方式,这种方法具有投资少,效果好的优点。大棚的构造与冬暖式蔬菜大棚相似,下部用砖墙砌,上部用坚实的钢架结构,大棚的跨度一般为15米,长度视养殖的规模而定。在大棚附近挖深水井,深度一般为20米左右,这样就可以在冬季利用大棚提升水温,在夏季可以利用井水降低水温。
3.1茁种的放养及分选鱼苗放养密度遵循既节省用水量又容易管理的原则,根据饲培条件、水质、换水量及管理水平等确定。当水温适当,溶氧充足时,密度可大,反之则小。因大菱鲆是伏底生长,可根据体长占池底面积计算,一般4—5cm的鱼苗可按300—500尾/m3放养即可。放养密度对鱼苗的生长率影响显著,放养密度密度太大会影响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生长率降低、个体的体重差异增大。大菱鲆虽然互残现象很少,但由于饵料适口性不一样,常造成小个体鱼难以或不敢争夺饵料而生长缓慢,所以养殖期间在鱼的大小差别显著时,应及时进行大小分选,以便于管理,促进幼鱼生长,提高成活率。分选作业应在夏季水温达到20℃以前进行。注意作业期间不能缺氧,因此可以在水位降低后,边流水边作业,同时加大充气量。一个水池最好一次分选完,不能连日分选,若一次实在分选不完,可隔几天后,再进行分选。
3.2饵料加工及投喂大量养殖实践证明,大菱鲆对饲料营养的需求较高,饲料质量高低对大菱鲆生长有直接的影响。Bromley,在大菱鲆营养需求研究中所指出,食物中含有较高比例的蛋白质和低的脂肪是大菱鲆快速生长所必须的。
为加强鱼体营养,防止因饵料配方不当而发生营养性疾病,目前普遍的做法是采用科研单位研制的大菱鲆专用粉末饲料与冷冻或新鲜杂鱼混合制成软颗粒饲料投喂。自己配制饲料时要注意淀粉的含量不能超过20%,并且适量添加维生素矿物质脂肪酸等。加工软颗料饲料使用的冷冻鱼或新鲜鱼主要是沙丁鱼、玉筋鱼、竹荚鱼、鲐鱼及其他杂鱼等,鲜度差或冷藏时间长的不能用。新鲜的海水鱼洗净以后也可以直接投喂成鱼,但容易污染水质且不易添加营养剂和抗菌药物。鱼体重l00g以前每天投饵3次,以后每天2次。体重600—800g时,每天在傍晚投喂1次即可。在水温低于12—13℃时或高于22℃及鱼摄食不良时,可适当减少投饵次数及投饵量;另外,由于鱼在饱食之后的耗氧量剧增,在进行药浴、分池时也要减少投饵次数或停饵。具体的投饵量根据鱼摄食情况来确定,原则上是不能有残饵。高温季节投饵量控制在饱食量的50%—60%,同时强化维生素的添加量。在投饵时应注意观察鱼的摄食情况及摄食量的变化,若发现摄食不良应及时找出原因。
3.3水质调控水质的调节主要通过调节换水量来控制。换水量保持在5—10个循环/天,并要根据养殖密度及供水情况等综合考虑,水温超过20℃时需要加大换水量,当水温长期处于22℃以上时,要注意采取降温措施,以防大菱鲆发生高温反应导致充血死亡。养殖期间要定时测定水温,每天检测水体中的溶解氧、盐度、pH值、硫化物含量、氨氮浓度等。
3.4其他管理每天要多次仔细观察鱼群的状态,状态良好鱼群常集中于池底一处或几处,若鱼在水池全面散开或四处游动,则一般状态不好;注意观察水池中的鱼有没有体色黑化、外伤或者游泳、摄食异常等的情况发生。若发现不正常情况,应及时进一步检查是否有鱼病,以便采取防治措施。发现有病鱼、死鱼时要马上捞出,这是防止鱼病蔓延的一个重要措施。
4.病害防治
4.1在养殖期间对于鱼病的防治应该以防为主。平时还要注意保持水质清新,养殖用水应经过严格消毒;采用新鲜并经严格强化、清洗、消毒的饵料投喂。可以每15—20天要进行一次药浴,方法是使用(10—20)×10-6浓度抗菌素或者(100—200)×10-6的福尔马林药浴1—2小时。药浴时应在上半夜进行。
4.2几种常见疾病的治疗
(1)细菌性败血症:是由多种原因(如营养失衡、水质变坏等)引起的一种继发性细菌感染性疾病,由嗜水气单胞菌,或多种细菌混和感染引起。药物治疗方法对患病鱼用“药浴素”5ppm一8ppm药浴,每次药浴3小时,连用3天--4天。内服“复方盐酸环丙沙星”5g/kg,加“鱼用复方维生素”3e/ks,再加“抗病营养免疫素”1.5g/kg。
(2)腹水病:由迟钝爱德华氏菌引起。症状为腹腔内有腹水,腹水呈胶水状。肝、脾、肾肿大且褪色,肠炎、眼球白浊、肾脏出现许多白点。治疗方法是用四环素6g/kg或强力霉素4g/kg。拌入饵料投药饵7—9天,并用强力霉素40g+乳酸TMP10g/m3药浴5~7天。
(3)链球菌病:是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患病鱼脑和肾脏均含有大量纯培养状态的链球菌。治疗措施是投喂3‰红霉素药饵,且用20x10-4红霉素药浴。
(4)烂尾、烂边病:由屈桡杆菌引起。治疗方法是用尼氟酸钠30—50*10-4药浴2小时,同时投喂2%0的土霉素药饵。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