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自1992~1993年对虾病毒病在本省暴发流行后, 各级领导十分重视, 科技人员和广大虾农积极开展虾病与防治技术研究及群众性防病生产实践,采取各种措施,取得积极成效。病毒性虾病的病原、病理与病因等的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 药物预防与综合防治的研究获得阶段性成果。泰国式半封闭养殖模式试验取得一定成效。 生产有所恢复,经济损失减少,水环境也有所改善。
然而病毒性虾病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生产尚未完全恢复。1995年虾池发病率仍较高,部分虾池发病还比较严重。 病毒性虾病防治技术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环境尚未恢复平衡, 养殖业还没有获得良性循环。“九五”要再创养虾业辉煌, 面临的难题仍然是虾病的威胁。 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病毒病的防治与控制以及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平衡。任务依然繁重、艰巨,非下大力气抓不可。
一、增强防病意识,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我省养虾业已发到较大规模, 病害成为健康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业务主管、有关部门、科研及业者,必须增强防病意识, 树立防病即效益思想,把防治病害工作真正摆上议事日程, 作为养殖生产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建议有关部门通力协作,通过立法、 行政和宣传等手段,加大宏观调控与管理的力度,采取有力的措施, 保护海区与虾池的生态环境,加强苗种与饲料质量及海区水质的监测,为预防病害提供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把以防为主的方针、 综合防治措施及健康管理方法落实到实处, 贯穿于养虾生产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二、建立健全病害防治体系,加大病害的研究与推广力度。
从养殖业的规模、环境的污染、 病害的暴发性流行及个体经营与业者的素质等因素考虑,建立健全病害防治机构、 队伍和体系已刻不容缓。必须有一支技术素质较高、年轻化、 职业道德好的病害防治和推广队伍。同时应加大病害科研和推广力度,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加病害防治的投入。 “九五”要继续开展养殖模式的探索,建立适合我省省情、 有利防病和生态平衡与良性循环的养殖模
式;开展病毒病诊断及防治技术的研究; 积极推广现有科研成果或阶段性成果,服务生产,使之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三、确定新形势下养虾模式,提高养虾技术和管理水平。
从目前我省虾池现状、海区水质差及业者素质等现实出发, 我们认为“九五”期间,仍应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采有中等密度或低密度的以虾为主,虾与蟹、贝、 鱼等混养轮放间捕,捕大留小的生态养殖模式。以一年两季单产100公斤为目标。养殖种类早季以草虾为主、长毛对虾为辅, 二季养日本对虾。草虾每亩放0.7~1.5万尾,日本对虾放1~2万尾。 另一方面
可因地制宜学习泰国模式,继续开展小面积半封闭式精养模式实践,以便推广。
四、科学养虾,精细管理。
当今养虾要成功,关键在于科学养虾,做好虾病预防, 靠精心细致的饲养管理和应变能力。眼下养虾难,但充满机遇。 凡不发病或少发病、单产较高、效益显著的,除了少数为新开辟、 小面积半封闭虾池外,都是业者有一定文化、素质较好, 精心饲养与管理,应变能力较强,能适应新情况下养虾技术的。说明业者素质、 科技养虾及应变能力对养好虾至关重要。为此必须通过示范、培训、 交
流与宣传等形式,坚持养虾技术规模范, 不断总结饲养管理与防病的经验教训,使广大虾农的养殖技术与管理水平适应新的情况, 上新的台阶。饲养管理应在精、细及应变上下功夫。 防治对虾病毒病必须在“防”字上做文章,抓好清污消毒、苗种质量、 投饵的质与量、水质管理及药物预防等5个主要环节。
五、改造老虾池,恢复生产力。
虾池老化,不清污消毒或消毒不彻底, 池中仍存有带病毒的虾及其他带毒者是虾病发生及生产力低下的重要原因。 要防治病害恢复生产力,提高单产,必须改造已老化的虾池。建议由国家、 集体和个人三者筹集资金,各地分期分批有选择地对病害严重、 连年低产的虾池进行改造更新,大池改中、小池, 为恢复提高生产力提供必要条件。
六、做好药物预防和综合防治措施。
“九五”期间虾病防治的主要对象仍然是病毒病, 而病毒病主要靠预防增强虾体抗病力,靠综合防治措施。 对生产上已证实有较好增强抗病力预防病毒病的药物,如我们课题组研制的以中药为主,中西药结合的虾康素药物等,进行推广应用, 并配合虾池暴晒与彻底清污消毒,选择健壮质优虾苗科学饲养, 控制投饵的质与量及管好水质,保持优良、相对稳定的底质和水质, 定期用消毒剂消毒水体等综合防治措施,使之不发病或少发病、不发生流行病, 获得好收成、高效益。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