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大西洋牙鲆(AtlanticFlounder),又名夏季牙鲆(SummerFlounder),是北美及欧洲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其肉质细嫩、肉味鲜美、风味独特,属世界名贵高档鱼类。我国于2002年9月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所和山东省青岛市海洋渔业局共同从美国引进。本文就大西洋牙鲆这一养殖新种在我国的引进概况及其生物学特性作一简要介绍,旨在为其推广壮大提供一定的参照依据。
1.引种概况
2002年9月12日从美国引进大西洋牙鲆苗种共5000尾,大小2.5—3.5cm,运输包装用66.7×41.3×38.1cm泡沫箱,内装一双层塑料袋,过滤海水约20升。每箱鱼苗550--560尾,每只箱内放4个一磅重的凝胶冷凝剂(Gel),用以降温。经空运达到青岛时,水温为12℃。再经过近50个小时的运输达到养殖场,随机抽样测定部分生物学特性,大西洋牙鲆鱼苗体长2.5--3.5厘米,平均体长3.2厘米,全长3.87厘米,体高1.44厘米,平均体重0.495克,运输存活率在99%以上,个别箱体达100%。鱼苗到达场地后,经过逐步提温调试2--3小时,入池水温22℃--24℃,放养密度40--50尾/立方米水体。人池池塘采用微流水方式,日流水2--4次,每次时间3--5小时,保持日平均水体交换量为养殖水体的1—3倍。鱼苗人池经过30个小时后开始摄食,前期主要投喂一些微囊配合饵料,每日投喂4--8次,每次投喂时间在30分钟以上,以保证其摄食及无残饵。经过3—5天的适应,投喂一些新鲜鱼块,进行强化培养,经过近一个月的饲养,大西洋牙鲆平均全长达9厘米,体长7.9厘米,体高4.57厘米,体重1.6克,总存活率在97%以上。
2.生物学特性
2.1分类地位
大西洋牙鲆隶属硬骨鱼纲(Osteicthys),鲽形目(Peuronetiformes)、鲽亚目(Plen-ronectoides)、鲆科(Bothidae)、牙鲆亚科(Paralichthyinae)、牙鲆属(Paraliehthys)。
2.2形态特征
大西洋牙鲆形态与我国牙鲆(Poli-vaceas)相似,体侧扁、卵圆形。两眼均位于头部左侧,上眼靠近头部背缘,比下眼稍靠后。口大,颌齿一行,呈犬齿状。背鳍始于眼前部上方,背鳍和臀鳍不分枝;背鳍80--98(88.6),臀鳍60--78(68.3)。第一脉沟棘突出,有眼一侧的胸鳍较长,腹鳍位于鱼体底部,较短,略对称。有眼侧被弱栉鳞,无眼侧被小圆鳞。有眼侧体色呈灰黑色,并随栖息环境而发生改变;有眼侧体表有8—10个眼斑(黑色圆斑),背鳍和臀鳍上也均有类似斑点。无眼侧体色呈白色。大西洋牙鲆侧线鳞约为108,有眼侧与无眼侧侧线同样发达,在胸鳍上方呈弓形弯曲,无颞上支。腹鳍鳍条数为6,胸鳍为11—13; 下鳃弓鳃耙数14—19(15.75),体长为体高的2.3—2.4倍,体长/头长3.64--4.30(3.96),头长/上颌长1.54--2.26(2.05)。大西洋牙鲆最大自然个体体长可达1米左右,体重重达12公斤。
2.3分布及生活习性
自然条件下,大西洋牙鲆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大西洋东海岸,从加拿大至美国佛罗里达均有分布,但最主要集中于北纬35—42度之间。
大西洋牙鲆为冷水性底栖鱼类,幼鱼及成鱼均有潜沙习性。春季洄游至近岸浅海及河口内湾,秋季当水温下降时,则游回深海处,成鱼繁殖期多在岩礁水域下层30--200米范围,卵和仔鱼浮游在水深3--40米范围内。自然界成熟的个体通常喜欢潜伏于硬砂质底层,栖息地域十分广阔,港湾的中部及浅水处,包括盐碱地内湾、海藻床地等均可栖息,特别是在多泥沙的平坦沙质地,栖息群体尤为集中。
2.4生存条件
大西洋牙鲆对水温的适应范围为5℃一30℃,最适水温17℃--25℃,最佳生长水温240(2。幼鱼在水温26℃以上时生长最快,但长期处于高水温中易患病,甚至死亡。盐度范围为5‰--35‰,最适范围24‰--30‰。大西洋牙鲆对盐度有较强的适应力,成熟个体在淡水中也能存活,为广盐性鱼类。pH值适宜范围6.0-8.2,最适7.5—8.0;生存适宜的溶解氧DO值4—12mg/L,最适8--9mg/L,该鱼对低溶氧有一定的耐受力,当DO值在3mg/L仍能摄食。大西洋牙鲆对饵料的要求要新鲜,蛋白质含量要高,通常人工配合饵料粗蛋白含量不应低于40%,最适为48%;脂肪含量为8%一15%,最适为12%。
2.5食性
大西洋牙鲆为肉食性鱼类,在自然界多以小型鱼虾类为食,其次是甲壳动物、头足类和桡足类等。自然水域里,初期孵化的仔鱼多以无脊椎动物的卵、轮虫、无节幼体等作为开口饵料,后期则渐渐以等足类、糠虾类、端足类为食,变态营低栖生活后,大量摄食桡足类、卤虫幼体、小鱼虾及水蚤等。3厘米以上的鱼种具有了捕食能力,能摄食一部分小糠虾;1厘米以上时,捕食能力大大加强,至成鱼时以捕食它鱼为主。
人工饲养条件下,育苗时期的饵料系列为轮虫-卤虫幼体-桡足类-枝角类-人工微囊饲料。鱼苗养成阶段以人工颗粒饲料为主,必要时也投喂一些鲜杂鱼饵。人工饲养条件下的饵料系数为1.1—1.2。
2.6生长
大西洋牙鲆生长速度较快,自然条件下其最快生长速度在6--11月份,幼鱼养殖一周年可达23--28厘米,体重400克以上。该鱼生长速度与所处环境(水温、营养)等密切相关。自然条件下捕获得最大个体全长在1米以上,年龄10龄左右,体重13.5公斤;美国捕获的最大雄性个体全长为94厘米,体重12.1公斤。在全人工饲养条件下,孵化后一年的个体可长至30--35厘米,体重500--600克,达到商品规格。养殖18个月,体重可达1000--1500克。
2.7繁殖
大西洋牙鲆的性成熟年龄为2龄,繁殖期多在秋季水温下降时,属秋冬季繁殖型,从北到南在大西洋沿岸从当年9月到第二年2月均有繁殖个体,自然产卵水温12℃一19℃,产卵盛期水温15℃一18℃,繁殖发生在大西洋牙鲆从近海水域向深海越冬场的洄游途中,繁殖水深多在岩礁水域下层10-90米范围处。美国本土养殖下,纽约湾10月份性腺指数达最高,北卡罗来纳北部繁殖期为9—12月,南部为11—12月;在北纬35--42‘中部的大西洋沿岸,繁殖高峰期在11—12月份,由南向北9—12月均能繁殖。由此可见,大西洋牙鲆的繁殖期因地域而异,由北向南逐渐推迟。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