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1.病毒性疾病
1.1种类:对虾病毒病国内外报道有近20种,我国发现有7一8种。危害严重的种类是:
1.1.1 WSSV ( Whiie Spot Syndrome Virus)白斑症病毒(又称中国对虾杆病毒(PCBV, Penaeus chinensis baculovirus)或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HNBV,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baculovirus)。病毒粒子一般为120 x 360nm,不形成包涵体。被感染的中国对虾离群不摄食,胃肠内空,元食物;头胸甲及腹甲易于被揭开而不连粘真皮,有的甲壳上有直径0.5一2mm的白斑;血淋巴稀薄不凝固,频死虾体色微红,色素加深。4一8cm的稚虾易被感染,3一10天内死亡率达80%以上,是近年来中国对虾等的一种爆发性流行病。
1.1.2 BPV (Baculovirus penaei一type virus)对虾杆状病毒,杆状病毒科,A型杆状病毒亚群。病毒粒子55一75 x 3oonm,双股DNA,包涵体锥状,发现于桃红对虾等11种对虾的幼体,受感染的幼体在24一48小时内全部死亡,为一种典型的急性传染病,导致肝胰腺和上皮细胞坏死与损伤。
1.1.3 BMNV (Baculoviral midgut glandnecrosis一type virus)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杆状病毒科,c型杆状病毒亚群。病毒粒于75 x 300nm,双股DNA,不形成包涵体,目前仅感染日本对虾的幼体,积累死亡率达98%,引起肝胰腺白浊,肝胰腺管上皮。中肠粘膜上皮坏死。
1.1.4 IHHNV (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细小病毒科。病毒粒子直径约20nm,单股DNA,可在宿主细胞核内形成包涵体,被感染的兰对虾,在表皮上往往有白色或淡黄色的斑点,积累死亡卒 50一90%。
l.1.5 HPV( Hepatopancreatic parvolike virus)肝胰腺细小样病毒,细小病毒科,病毒粒子直径22一24nm,单股DNA,在宿主细胞核内形成包涵体,引起肝胰腺坏死和萎缩。在幼体阶段,发病后4一8周内,死亡卒5O-100%。
1.1.6 MBV(penaeus monodon一type baculovirus)斑节对虾杆状病毒,杆状病毒科,A型杆状病毒亚群,病毒粒子75x 300nm,双股DNA,包涵体力大小不等的球形,急性感染损伤肝胰腺管和中肠上皮,除感染斑节对虾外,长毛对虾(P.penicillatus),墨吉对虾(P. merguiensis)等也可被感染,可使25日龄的幼虾死亡率高达100%。
1.1.7 YHV(Yellow head virus)黄头病毒,弹状病毒科。病毒粒于44 x l73nm,单股RNA。主要宿主为斑节对虾。耙器官为鳃。触角腺。性腺、造血组织。淋巴器官等。病虾发病初期摄食量增加,随后食欲减退,不规则地浮游于水面;头胸甲呈浅黄色或发白,膨大,鳃棕色或变白。幼虾或稚虾(养殖50一70天),发病严重,死亡率达80一90%。
1.1.8 TSV(Taura svndrome virus)托拉症病毒,小RNA病毒科。病毒粒子30一32nm,单股RNA。主要宿主为万氏对虾(Penaeus vannamei)。耙器官为甲壳下上皮(附肢、鳃、胃、食道、后肠)、结缔组织等。病虾不摄食,消化道内元食物;游泳无力,反应迟钝,甲壳变软,虾体发红,尤其是尾扇变红,幼虾(0.05一5g发病严重,死亡率高达80一95%,幸存者甲壳有黑斑。
1.2诊断和检测技术
1.2.l依据外观症状和行为。流行情况可作出初步诊断。
1.2.2镜检:取病灶组织,制成压片,直接观察,如IHHNv;伊红染色,如BPV;孔雀绿染色,如MBV(也可用粪便),PV等;T一E染色法,如HHNBV,HPV等; Giemsa染色法,如HPV; Wright- Giemsa染色法,如YHV;暗视野显微镜观察,如BMNV;相差显微镜观察法,如YHV,等等。
1.2.3常规病理组织学切片。
1.2.4电镜:超簿切片法;纯化负染技术。
1.2.5兔疫学方法:单抗ELISA;多抗ELISA;荧光抗体技术等。
1.2.6 核酸技术:核酸探针点杂交;核酸探针原位杂交;PCR检测等。
1.3防治方法:病毒性疾病是养殖对虾生产中危害极大的一类疾病,其潜伏期不易被发现,传播速度快,目前尚无有效方法治疗。因此,基本的控制措施是,实施全面健康养殖管理和进行综合预防。
1.3.1实行严格检疫,堵绝病原从亲虾或苗种带人。
1.3.2养殖池塘要彻底清淤消毒。
1.3.3使用不带病原和无污染的水源,并经过过滤和消毒,
1.3.4受精卵在进入孵化池前进行消毒。
1.3.5投放高健康苗种,合理密养。
1.3.6因地制宜养殖不同种类,缩短养殖周期,有的地区可进行轮养或休闲制。
1.3.7投喂优质配合饲料(含添加稳定VC,免疫制剂等),投喂鲜活饵料应经检测和消毒。
1.3.8配备增氧机,任何时候保证溶氧不低于5mg/L。
1.3.9保持养殖虾池理化因子稳定,勿大排大灌换水,特别应保持有益藻相;高温期不为惊扰池虾。
1.3.10不滥用药物,定期(10一15天)适时适量投放环境保护剂,或活性生物制剂。 1.3.11做好早晚巡池,发现异常采样检查和诊断。
1.3.12 防止细菌。寄生虫等病害继发性感染,流行病季节或养殖中。晚期经检视和确诊后,及时泼洒消毒剂和投喂相应药饵。
2.细菌性疾病
2.1病原菌:养殖对虾的细菌病是一类很常见而且危害最大的疾病,根据报道已知 的病原菌有弧菌(vibrio)、气单胞菌(Aeromonas)、假单胞茵(Psendomonas)、屈挠杆茵(Flexibacter)、黄杆菌(Flavobacterium)、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那尔森氏菌(Yersiula)、螺菌(Spirillum)、亮发菌( Leucothrix)、发硫菌(Thiothrix)、分枝杆茵(Mvcobacterium)等10多个20多种。它们可分别引起多种疾病,在疾病的诊断中确定病原菌是十分重要的,一般细菌性疾病的确定可根据:(1)草兰氏染色; (2)培养特殊;(3)生化特性;(4)血清学特性等。
2.2常见疾病防治
2.2.1 对虾幼体菌血症(ljlrval bacter lemia of penaeid shril11p)病原体:病原为副溶血弧菌(V. parahaemolyticus)和溶藻胶弧菌(V.alginolyticus)等,其次有假单胞菌(Psudomonas)和气单胞菌(Aeromonas)等,都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极生单鞭毛,有运动力,其中有的细菌能发荧光。症状和病变:患病幼体活动力减退,游动缓慢,反应迟钝,趋光性减低,易沉于水底,体表或附肢上往往粘附一些固着类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或其他污物。幼体一般停止摄食。在高借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病虾体内有细菌活动,濒死者内部组织及血淋巴中有大量细菌,肝胰腺细胞间有细菌。流行情况:此病流行于我国许多对虾苗种生产场,从蚤状幼体(Zoea)到糠虾幼体(mysis)、仔虾(postlarva)都可能被感染。发病期的最适水温为22一26℃,急性型死亡率达90%以上,甚至在2一3天内幼体全部死亡。
诊断方法: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用橡皮头吸管吸取具有上述明显症状,但尚未死亡的幼体于载玻片上,制成水封片,在高倍显微镜或油镜下观察,幼体的体内或附肢内的体液中有大量细菌活动,可作出诊断。
(3)确诊应进行病原菌的分高培养和鉴定。
防治方法:预防(1)育苗用水必须经过消毒、过滤,保持清洁;(2)孵化池、育苗池中使用EDTA(ethv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10一50ppm;(3)幼体密度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每立方水体10一15万个幼体;(4)投喂优质的活饵料,例如单细胞藻类、轮虫、卤虫。
治疗(1)漂白粉(含有效氯25一32%)1 x 10-6,或漂粉精(含有效氯60一70%)0.5 x 10-6,24小时后换水,连续使用2一3 次。(2)呋喃纳斯或呋喃唑酮或呋喃西林1x10-6,24小时后换水,连续使用2一3 天。 (3)氯霉素1一10 x l0-6、或土霉素1-10 x l0-6、或红霉素0.5一1.3 x l0-6, 24小时后换水,连续使用2一3天。(4)福尔马林5一10 x 10-6, 24小时后换水,连续使用2~3天。
2.2.2红肢病(红腿病)Red appendages disease
病原体:病原体力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有时也可分离到气单胞菌(Aeromonas)或假单胞菌(Psudomonas)中的种类。
症状和病变:主要症状是附肢(appendages)变红,特别是游泳足(pleopods)呈血红色,头胸甲(carapace)的鳃区呈黄色。病虾一般在池边缓慢游动,厌食。
组织病理学(histopathology)观察:血淋 巴(haemo1ymph)稀薄,血细胞数量减少,凝 固慢或不凝固。游泳足等附肢变红是红色素 细胞扩张,鳃区变黄是鳃区甲壳内表面皮肤中黄色素细胞的扩张。鳃组织出现空泡;心肌 中有血细胞聚集成团包围细菌的炎症反应。
流行情况:此病在中国许多对虾养殖场都曾发现过,常呈急性型,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有时达到90%以上,发病季节为7一9月,发病最适水温为25一30℃。本病的流行往往与池底不清洁,池水交换不良。放养密度过大,饲料质量低劣有关。
诊断方法:根据游泳足变红和头胸甲鳃区变黄,可初步诊断;在环境条件恶化时,对虾的游泳足也暂时会变红,但条件改善后可立即恢复原状。进一步诊断应检查血淋巴,如果发现血淋已不凝固并有许多活动的杆状细菌,则基本可诊断。确诊应通过无菌操作,从濒死的对虾组织中或血淋巴中分离到弧菌。
防治方法:除参照菌血病的防治方法外,在投喂的饲料中加入0.05一0.1%的氯霉素,或0.1一0.2%的上霉素。连续喂养 7一14天。Lewis和Lawrence曾提出用没有传染力的弧菌菌苗来对对虾进行免疫防治,以防止池养对虾的弧菌感染。
2.2.3烂眼病(Eye一rot disease)
病原体:据郑国兴, 1986报道为非01 群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non一01)。
症状和病变:病虾行动呆滞,翘首,匍伏于池底或水草上,不时浮于水面作元方向的狂游,或漂浮于水面,以自身为轴作旋转翻滚。全身肌肉由元色透明逐渐变为白色不透明,眼球肿胀,由黑色变为褐色,进而溃烂,有的只剩下眼柄。病虾血淋巴液稀薄,凝固缓慢。病虾眼球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眼球表面布满细菌和杂物,小眼面问交接处,出现许多被细菌腐蚀而形成的孔洞和缝隙。眼球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观察,也可看到组织内出现空洞,其间也有许多或单个弧状杆菌。
流行情况:本病是我国河口低盐度养殖区的常见病,发生在6月至对虾收获期,尤以高温季节为多。病虾大多在)周内死亡,死亡率一般在10一30%,严重者高达80% 以上。非OI群霍乱弧菌广泛分布于水域和土壤中,也是虾池中的常在茵群,当环境优良,虾体健壮时,下会引起疾病;但当环境条件对该菌生长适宜时,它们便大量孽生繁殖,表现出致病性;在养殖密度过高,或投饲不当,引起水质恶化,溶氧不足,或温度、盐度等条件突然改变,以及虾体受伤,有寄生虫寄生时也可诱发得病,因此非OI群霍乱弧菌为条件致病菌。
诊断方法:用肉眼观察眼球的症状可初步诊断,从眼球溃烂处取一点组织,做成水浸片,看到活动的细胞可进一步诊断;最后确诊,必须进行病原茵的分离和鉴定。
防治方法:同红肢病。
2.2.4甲壳溃疡病(Shelly ulcer disease)又称褐斑病(Brown spot disease)
病原体:病原为几种能产生细胞外脂酶。蛋白酶。甲壳酶的细菌,有弧菌、气单胞菌、螺菌和黄杆菌等属中的种类。
症状和病变:病虾体表甲壳上和附肢上有黑褐色的斑点状渍疡。斑点的边缘较浅,稍白,中心部凹下,色深。病情轻者,渍疡未达到甲壳下层的组织;病情严重者,渍疡已达到甲壳下的组织中,甚至有些病虾的附肢,尾扇也烂断,断面也呈黑色。
流行情况:褐斑病主要是在一些进行亲虾人工越冬的养殖场发生,这些养殖场由于捕捞、选择、搬运时操作不慎伤害了虾体,而引起细菌感染。通常在养殖过程中细菌性甲壳病的发病率是很低的。
诊断方法:在对虾体表。附肢或鳃的外表层上,有褐色至黑色的斑点,斑点边缘苍白,中心凹陷。这些都是甲壳病的诊断依据。从伤口处取材,制成水浸片,在高倍镜下观察,能看到大量的活动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前面讨论的抗菌素,含氯消毒剂等化疗药物,同样适用于褐斑病。
2.2.5丝状细菌病(Filamentous bacterial disease)
病原体:病原体为毛霉亮发菌(Leucothrix mucor)。其次有硫丝菌(Thiothrix SP)、屈挠杆茵(Flexibacter sp)和噬纤维菌(Cytophaga sp)等。它们单独或同毛霉亮发菌一起附生在对虾幼体的体表、对虾成体的鳃。附肢等器官上。
症状和病变:受严重侵害的虾体的鳃常常变色,黄色。绿色或褐色,这取决于丝状细菌吸附的碎片中藻类的颜色,以及鳃、附肢表面的外共生微生物的种类。在通常情况 下,毛霉亮发茵以及同这种病有关的丝状细菌,不会侵入对虾的皮下组织,也不构成明显的致病作用,主要是造成呼吸、摄食、行动和脱皮等的损害,导致生长缓慢、发育迟 缓,在鳃上附生时,往往因缺氧而导致幼体和成虾的死亡。
流行情况:毛霉亮发菌等是河口和海洋环境中到处都有的微生物。它可以独立生 活,也可以在海洋动物或大型藻类的表面共生。因此,在对虾生活史的各个阶段,都可 能受到这些微生物的侵犯,但对健康的虾体,轻微的表面污损和鳃污损不会威胁健康。事实上在捕捞的野生对虾体上也常有发现。在许多对虾养殖场,特别是进行精养和半精养的一些虾场,由于放养密度大或有机质含量高,往往造成此病的流行,受害的虾体,在养殖全过程累计死亡率可高达60%以上。
诊断方法:将幼体、后期幼体直接置于显微镜下检查,或自成虾的组织器官上(如附肢、鳃等)取下制成水浸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表皮或刚毛上附着大量丝状细菌,即可诊断。
防治方法:(1)维持良好的水质,投喂优质饲料,促使对虾加快生长,顺利蜕皮,在一般情况下可自愈。(2)螫合铜(Cutrine一plus)商品名Aquatrine在流水中使Cu++达0.1 x 10-6,药浴24小时,在静水中,使cu++达到0.2 - 0.5 x l0-6,药浴2小时。 (3)氯化铜1 X 10-6 。(4)高锰酸钾2.5一5 x l0-6。药浴4小时。(5)氯胺丁5 x 10-6 。(6)福尔马林25 x 10-6,人长期药浴,或50一250 x 10-6,药浴4一8小时。(7)新霉素10 x 10-6,链霉素4 x l0-6,氯霉素1一10 x 10-6。
2.2.6烂鳃病
病原体:病原为弧菌属中的种类或其他杆菌,具体种类未查明。
症状和病变:鳃呈灰色,肿胀,质地变脆,然后从尖端向基部溃烂或脱落。病虾多浮游于水面,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厌食,最后死亡,特别是在池水溶氧含量不足时,病虾容易死亡。
流行情况:烂鳃病多见于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发病季节一般在8月份高温期,但发病卒比烂眼病低。
诊断方法:用镊于取少许鳃组织,制成水浸片在低倍镜下观察可看到鳃丝溃烂的情况;换高倍镜观察可看到渍烂鳃丝内部有活动的细菌;确诊应进行病原菌的分高、鉴定。
防治方法:同红肢病。
2.2.7由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les)引起的疾病。
2.2.8由枝原体(Mycop1asmataceae)引起的疾病。
2.3细菌病的诊断和病原菌鉴定
据有关资料分析,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养殖对虾因各种疾病引起的死亡占50%以上,其中,细菌病占30%左右。因此,迅速。准确地进行诊断是能否有效地防治细菌性疾病的关键,特别是对发病急。死亡率高的疾病种类。养殖对虾细菌性疾病的诊断包括对罹病虾的症状。组织病理、疾病发生的环境条件以及对病原菌的分离、培养鉴定等以达到确诊。在对病原的确定方面,目前已有简便。灵敏。快速的方法。例如:(1)选择性培养基(Selective medium);(2)API-20E系统;(3)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4)荧光抗技术(Fluorescent antibodytechnique):(5)协同凝聚反应(Coagglutionationtest);(6)聚合酶链式反应(PO1ymerase chainreaction)等可供应用。
3.真菌性疾病
3.1对虾幼体的链壶菌病
病原体:链壶菌(Lagenidium)。高壶菌(Sirolpidium)等。
症状和病变:受精卵透明度下降,发育停止,幼体活力减弱,体色不透明呈白浊,不摄食,不变态,下沉于水底。
流行情况:无明显季节性,随不同宿主流行于受精卯孵化和幼体培育期。
诊断:镜检,PYG培养基分离培养(胰蛋白质5g,酵母粉2.5g,葡萄糖1.0g,海水100ml,调整pH值至7.0。使用时每lml培养基中加青霉素500单位、链霉素500mg。) 防治:(1)对用水和受精卵进行消毒;(2)氟乐灵(Trefluralin)0.01-0.1x10-6;(3)亚甲蓝(Methylene b1ue)0.1 - 0.5 x 10-6;(4)孔雀绿(Malachite green)0.006 - 0.01 x l0-6。
3.2镰刀菌病
病原体: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尖抱镰刀菌(F.oxysporum)、三线镰刀菌(F. tricinotum)、禾谷镰刀菌(F. graminearum)等。
症状和病变:鳃、甲壳、和附肢、体壁、眼球坏死、变黑、碎裂、剥落。
流行情况:日本对虾。越冬中国对虾等。
诊断:镜检病原菌分离培养(豆蛋白胨10g、葡萄糖10g、琼脂14.5g、氯化钠20g、放线菌酮0.4g、氯霉素0.05g、蒸馏水1000ml,调整pH值为6.5±0.1)。
4.原虫病害
4.1微抱于虫病
已知的病原体有微粒子虫(Nasema)、匹里虫(Pleistophora)和八孢虫(Agmasoma)属中的一些种。寄生于对虾的肌肉、性腺等组织器官,两广和海南省较为严重,除彻底清池和对放养苗种严格检疫外,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措施。
4.2拟阿脑虫病
病原为蟹栖拟阿脑虫(Paranophrys carcini)。寄生于对虾的创伤处,井可从伤口入侵到血淋巴。心脏和鳃组织内。主要危害越冬亲虾。选留亲虾时谨慎操作,避免虾体受伤,亲虾人池前用淡水浸泡3一5min或用福尔马林300 x 10-6浸洗3min。
4.3固着类纤毛虫和吸管虫病
常见的病原种类有聚缩虫(Zoothamnium)、拟单缩虫(Pseudocarchesium)、累枝虫(Epistylis)、壳吸管虫(Acineta)和莲蓬虫(Ephe1ota)等属中的一些种类。固着于体表和鳃(受精卵和幼体也有固着)。严重时食欲减退。体质衰弱,窒息(鳃上大量固着时)而死。以(1)福尔马林30xl0-6; (2)高锰酸钾3一5 x l0-6;(3)碱性品绿0.3-0.5 x 10-6; (4)新结尔灭1x l0-6防治。
5.其他病害
5.1白黑斑病
5.2自发性肌肉坏死
5.3痉挛综合症
5.4浮头和窒息
5.5黄曲霉素中毒症。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