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产新闻 | 独家专题 | 渔商阿里 | 渔资团购 | 水产人才 | 市场行情 | 水产技术 | 对虾网 | 会议展会 | 水产视频 | 水产论坛

企业推广

  • 资讯
  • 技术
  • 产品
  • 企业
  • 招聘

搜鱼高级搜索对虾  罗非鱼  金鲳鱼  草鱼  石斑  泥鳅  黄鳝  海参  小龙虾  鳗鱼  大闸蟹  

中国水产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水产技术 > 养殖技术 > 其他 > 技术综合 > 正文

淡水珍珠养殖技术

发布时间:2003/8/6 11:11:00  来源:  编辑:南方渔网  我来说两句我来说两句(0)
旺旺好渔资电商平台
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我国江河、沟渠纵横交错,湖泊、池塘、水库星罗棋布,可育珠水面非常广。河蚌种类较多,分布广泛,资源十分丰富。再者珍珠的制片移插,它是一项精细的手工操作技术,即不能用电脑控制,也不能行机械操作,所以,特别适应我国劳动力多的现实国情。我国是世界上采捕与利用珍珠最早的国家之一。到80年代中期,我国珍珠产量便跃居世界首位,成为世界珍珠输出量最大的国家。
   
   1 我国淡水育珠业的发展
   
   我国淡水珍珠养殖大体可分为研究试验、技术改革和技术改进成熟3个阶段。
   
   1.1 研究试验阶段
   
   珍珠的人工培育技术,是人们在采捕天然珍珠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发展起来的。1958年广东水产学校(现湛江水产学院)试验成功。1962年在熊大仁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无核珍珠养殖与彩色珍珠形成与小片位置的关系研究,并取得了成果。1964年后,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了淡水珍珠的养殖,并形成了规模生产,产量不断上升,尤其是江苏、浙江、湖南等省发展较快。1972年我国开始出口淡水珍珠,1979年出口淡水珍珠达11吨,创汇1800万美元。在此期间,我国育珠蚌的主要来源是靠在江河、湖泊、池塘等水域人工采捕天然蚌。育珠蚌主要以褶纹冠蚌为主,三角帆蚌还未摆到首要位置,背角无齿蚌、圆背角无齿蚌等育珠还在探索中。制插片技术,养殖水平还比较低。采捕的天然蚌个体一般都在12——18厘米,年龄2——5龄,制片方法多采用削膜,片厚而大,每只蚌插片数也较多;养殖多为池塘,采取鱼蚌混养,并以鱼为主,养殖密度大;手术蚌吊养在固定的绳或架上,蚌不能随水升降。珍珠产量低质量差,但当时珠价好。
   
   1.2 技术改革发展阶段
   
   到70年代末以后,我国育珠技术有了突破和进步: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河蚌人工繁殖成功:1978年前,我国的育珠是采捕天然水域中的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天然河蚌源已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为此,70年代后期,我国进行了河蚌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并获得突破,这为淡水育珠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加快珍珠养殖与提高珍珠质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2)确立了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在育珠中的地位:我国淡水育珠蚌有十几种,经反复育珠试验,从产珠的光泽、颜色、洁度、形状、大小、产量以及手术操作方便程度等多因素考虑,确认帆蚌与褶纹冠蚌为我国淡水育珠的最佳蚌种。
   
   (3)建立了“三小”嫁接技术体系:一是拼弃了过去育珠蚌要求9厘米以上的做法,选用当年小蚌(6.5——8厘米)作为手术蚌,这样的小蚌生命力旺盛,珍珠囊形成块,分泌能力强,蚌、珠同时生长,珍珠产量高、质量好。二是改变了过去要求小片5——6毫米见方的做法,改用3——3.5毫米见方的小片,这种规格的小片所产的珍珠与5——6毫米小片所产的珍珠相比,除产量略有降低外,其圆度、光泽等指标大大提高,售价可提高一至数倍,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三是开口器、接、送片针等操作工具比过去缩小,操作更加轻便灵活,开膜工具也由过去用钝头镊子改用分膜针,使小片不被损伤。
   
   (4)珍珠养殖基础理论研究得到重视:80年代以前,我国从事珍珠养殖基础理论研究的人较少,自从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以后,我国珍珠养殖基础理论研究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如熊大仁、张元培、石安静、蒙剑美等珍珠研究专家对珍珠的形成、生长及养殖水质、病害防治等研究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从而推动了珍珠生产的发展。
   
   (5)手术操作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70年代植珠为插大蚌、大片,现改为制插幼蚌、小片;削膜改为通膜,吊养由水深固定,改为浮式随水升降,深水吊养,改为浅水吊养;密养,改为稀养。从而使珍珠产量、质量、优质珠比例等不断上升。据国家外贸系统统计,80年代初,我国淡水珍珠出口已跃居世界首位,向世界36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打破了日本长期垄断国际珍珠市场的格局。
   
   1.3 技术改进成熟阶段
   
   1.3.1 探索出了一套早繁殖、快速培育小蚌的方法:在长江以南地区每年4月份的中旬开始接种、采苗,到6月中旬,幼蚌进入大池分稀吊养。当年繁殖的小蚌,10月份可达5——8厘米。从而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
   
   1.3.2 规范了手术工艺和操作规程:以往对手术工艺和操作管理不严,如手术工具与手术消毒不严,造成烂膜、烂片;蚌不长,珍珠生长不好,且质量差,产量低;片制得过大或比例失调,膜片不圆,出现珍珠也不圆;片未插进,长黑头珠;钩破膜,长附壳珠等。
   
   1.3.3 减轻育珠蚌的负载量,插好优质产珠区:了解蚌活动规律与杀蚌取过珍珠的人都知道,河蚌的斧足伸缩是在前端,经常的活动从而使前端珍珠生长不好,绝大部分优质、大、好珠产自尾端,即排水孔部分。近些年大胆改革与试验:得出了每只蚌只插后端,即蚌的50%部位,产量与质量都能提高。
   
   1.3.4 确立了插低龄、中蚌、中片 精品养法:低龄就是插一龄蚌,特别是抓住当年10——11月份的手术与翌年3——5月份的手术工作,6月中旬后未插完的蚌全部不用;大蚌,就是插当年的头仔蚌,其规格在7——10厘米;中片,即制插的细胞小片,一不大,二不小,规格在3.5——4.0毫米间;精品就是从选插头仔蚌开始,把手术各个环节,选好养殖水域,养殖稀密适度,最后把住施肥,冲水,养殖年限等各管理环节。
   
   1.3.5 改进了养殖方式 (1)改吊养为笼养,减少了伤害,同时也防止了鱼虾对蚌的侵害。(2)改小池养殖为大池、湖泊、水库大水面养殖。大水面体具有水体活、溶氧足、可吃浮游生物多,有害浮游生物少,水体氨氮含量低等优势。(3)改粗养为精养。过去以无机肥为主,现在许多投施菜饼、粉、豆浆、鸡、鸭等肥。(4)改深养为浅养等。
   
   2 我国珍珠养殖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三角帆蚌种质退化
   
   许多养殖户,只看眼前利益,不管蚌种质量。繁殖亲蚌多为同一水体来源,并亲蚌个体小,质量差,有的甚至用含珠蚌来采苗。其结果是仔蚌生长速度慢,个体差异大,抗病能力差,性成熟早,当年繁殖,甚至一龄蚌就能怀卵。
   
   2.2 手术队伍水平低、不稳定
   
   如1998——2000年,珍珠价好,半成品育珠蚌行销,南方各省大量发展,业主四处招兵买马,高价哄抢手术人员,其中大部分培训人员培训时间很短,技术还未学到手,便被抢走。据初步统计,2000年手术人员75%是新手。
   
   2.3 水质恶化
   
   蚌病的发生,大多是由于水质恶化而引起。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1)自然条件差,水浅、水耗不足;(2)蚌的养殖密度过大,以致引起水质恶化;(3)手术操作过程中的废水废料大量流入养殖水体中;(4)养殖水体施用磷肥、碳铵过量;(5)大量生活污水或工业污水流入。
   
   2.4 养殖规模失控,产销矛盾突出
   
   冷淡了多年的珍珠养殖,1998——2000年突然火爆起来,其养殖规模可以说是史无前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己插手术养殖蚌约4亿只,可产珠2500——3000吨,其产销矛盾更加突出,珠价将会一跌再跌,过去那种高利、暴利将一去不复反。
   
   2.5 品种单一
   
   随着人们文化意识的逐渐提高,对已流通使用了几十年的淡水无核珍珠,显然感到有些不满足,因此,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这是珍珠养殖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如何完善淡水有核珍珠养殖技术,增加淡水有核珍珠产量,使研究中的彩色珠、夜明珠、组合珠等早上市,则应是珍珠研究者的首要课题。
   
   2.6 珍珠加工起步迟,能力差,水平低。
   
   3 我国淡水珍珠发展的对策
   
   3.1 适度控制养殖规模
   
   珍珠之所以名贵,除其本身晶莹美丽和可作药用外,“稀少”是维持其价格昂贵的原因之一。只有合理地控制珍珠的生产规模,才能保证珍珠的价值。如果盲目扩大生产,不仅浪费劳力和资金,而且大量次质珍珠充斥市场,就使人们心目中视珍珠为珍品的观念发生动摇,这势必造成珍珠产业萎缩。我国是淡水珍珠生产大国,国家有必要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法规对珍珠生产规模加以控制。生产者也应把注意力转移到提高珍珠质量上来,适度控制生产规模。
   
   3.2 提高养殖技术,走“精品”养殖道路
   
   珍珠“精品”,就是珠大、光滑,色泽艳,优质珠比例大。要生产优质、精品珠,先得提高珍珠养殖技术。必须先抓好亲蚌选育(包括提纯复壮),亲蚌培育,仔蚌孵化,幼蚌养殖,手术操作各关工艺、消毒、选插头仔蚌等。在养殖上,选择好养殖水域,吊养方式和密度,深浅,施什么肥,重视水的理化因子变化等。抓住每个环节,落实每项措施,“精品”定能产生,经济效益将显著。
   
   3.3 重视蚌病的危害,搞好防病治病
   
   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伴之而来的蚌病日益严重,危害极大,尤其是蚌瘟蚌,发病传播迅速,能在很短的几天之内,使三角帆蚌死亡率高达65%——90%,甚至全部死亡,无一幸存。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蚌病防治,不可麻痹大意。
   
   蚌病防治,应以防为主,重点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无病区,大水面养殖亲蚌,做到自繁、自育、自养,严重防病蚌带入,杜绝病源。(2)选择好养殖水体,面积要较大,水位稳定(1.5——3.5米),有自然微流水最佳,溶氧充足(5.0毫克/升),无污染等。(3)严把手术工艺及消毒关。(4)控制放养密度,消灭有害野杂鱼,投放翘白鱼类,乌鳢、鳜鱼、鲶鱼等肉食性鱼类。(5)减少人为污染,手术操作过程中的废水、废渣要与养珠蚌水体严格分开,施用有机肥要彻底腐熟,少施无机肥。实行育珠水域轮换制,即4——5年更换一次养殖水体。
   
   总之,任何的暴发性疾病都与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氨氮污染关系密切。要成功的控制蚌病,必须改善生态环境入手,定期投施石灰。
   
   3.4 加强珍珠加工产品开发,扩大珍珠使用范围,提高珍珠的经济价值
   
   珍珠加工与开发,要围绕宣传名贵珍珠收藏的作用及价值;扩大装饰珍珠的用途与范围,增加新产品、新式样;重点开发珍珠在医药领域的药用功效,营养的研究,如药品与复方制剂,保健品与添加剂系列,美容品系列等的使用。
   
   3.5 理顺出口渠道,增加出口创汇能力
   
   我国珍珠出口始于1972年,1978年出口达11吨,创汇1800万美元。主要出口到美国、德国、日本、印度等。以往,主要出口原料珠,以后,应进一步拓宽出口渠道,加大对中东、欧洲等出口,减少原料珠出口,增加加工品种的出口。
   
   3.6 加强基础研究,积极开发新产品
   
   珍珠产品的更新与换代,是兴旺与持续珍珠产业很重要的一方面,如何进行更新换代,当前必须对已在研究中的荧光珠、像形珠、组合珠、有核珠、黑珍珠、大型珠、异形珠等加速开发步伐。

每年4——6月为三角帆蚌的最佳繁殖季节,雌蚌将成熟的卵球输送到外鳃瓣的鳃丝间隙中,再将雄蚌释放在水体中的精子随呼吸水流纳入外套腔被外鳃瓣滤取,并与待留在鳃丝间隙中的卵球受精。受精卵即滞留在鳃丝间隙中进行胚胎发育。当胚胎发育至钩介幼虫时,雌蚌将成熟的钩介幼虫排放到水体中,钩介幼虫遇到鱼体便寄生在鱼鳃和鱼鳍上营寄生生活,变态完毕形成仔蚌从鱼体上脱落下来,落入泥底中营独立的埋栖生活。
   
   1 亲蚌的选择与培育
   
   1.1 亲蚌雌雄鉴别
   
   (1)雄蚌较狭长,后端较尖,雌蚌体厚,后端较圆;2)雌蚌的内脏团丰满、色深,雄蚌则小而呈乳白色;3)雄蚌鳃丝稀疏,鳃丝数为60——80条,雌蚌鳃丝排列紧密,鳃丝数为100——120条。
   
   1.2 亲蚌选择
   
   亲蚌个体要求17厘米以上,3——6龄,体质健壮,闭壳力强,体形完整,色泽光亮,选留亲蚌以先年的秋季蚌为好。雌雄比为2:1,亲蚌最好分别来自不同水系,以免近亲繁殖。
   
   1.3 亲蚌培育
   
   培育亲蚌的水域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光照充足、饵料丰富,水质宜肥、活、爽,呈微黄绿色,无污染,透明度25——30厘米,水深保持1.5米为宜。池底淤泥过厚,水质老化的池塘,必须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亲蚌放养时,按比例吊养,吊养水深25厘米左右。每667平方米吊养600只左右。养殖中做好施肥、换注水等工作。
   
   2 孵化设备建造
   
   2.1 供水设备
   
   供水设备主要包括抽水机械、蓄水池、过滤池与连接各部的通水管道。
   
   蓄水池 用于采苗与育苗的贮水,其大小可视需水的多少而定。蓄水池一般建在地势较高位置,孵化用水时便于排灌。
   
   过滤池 用水过滤一般采用两道塑料网布拦,也可用卵石、砂等将水过滤;还有的从蓄水池直接埋管道过堤,在蓄水池边的管上套一个用竹片制成的球,在球上用塑料网布扎好,套在进水管上,使用水过滤。
   
   2.2 孵化室与孵化池
   
   孵化室 孵化室的大小、形状、方位,应根据建孵化池的大小而决定,孵化室高度以工作人员好操作为准,材料可以因陋就简。孵化室的作用主要是防风、避雨、避寒、遮阳、保温,使室内保持阴暗,防止孵化池内长青泥苔。
   
   孵化池 1)可用水泥砖砌成,池两边设进排水沟,每个池设进排水口,池深15——20厘米,面积1.2——1.5平方米为好;2)一年一用的简易孵化池,先将连片的池底整平(最好整个繁殖池应略有倾斜,进水一端略高于出水一端,使排水通畅),再用红砖砌成正方形池若干个,然后用塑料薄膜铺底,每池设排水口一个,进水用塑料管,管上打孔,喷水注入池中。此方法效果好,成本低,当前被广泛使用。
   
   3 钩介幼虫的采集
   
   3.1 寄生鱼的选择与培育
   
   寄生鱼选择 寄生鱼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钩介幼虫的附着效果和变态率。所以选择合适的寄生鱼,是钩介幼虫顺利完成变态发育,获得更多稚蚌的关键。目前普遍采用黄颡鱼作寄生鱼。因为,黄颡鱼具有耐低氧、生活力强、不易死亡、外鳃大,寄生率高,性情温和,操作方便,容易管理等优点。
   
   寄生鱼培育 寄生鱼最好是年前收购池塘养殖的黄颡鱼,此时鱼价低、气温低,鱼成活率高,好养。养殖池可大可小,水深1.5米,要有进排水,每667平方米放养不超过300公斤。养殖时投螺、蚌肉、小鱼虾、蚯蚓或配合饲料。
   
   3.2 钩介幼虫成熟度的鉴别
   
   判断钩介幼虫成熟度有两种方法。一是肉眼观察:用开壳器撑开河蚌,加塞固定到一定的宽度,先观察孕育鳃瓣的颜色与丰满度,如孕育鳃瓣呈丰满厚实的状态,颜色橙紫,表明其上的钩介幼虫大多已经成熟或即将成熟。然后,用解剖针穿刺孕育鳃瓣的中段部位,并取出少许钩介幼虫,如用解剖针能挑起一条连丝状,即可视钩介幼虫已成熟。反之,如拉不成连丝,则表明钩介幼虫尚未成熟。二是显微镜检查法:有条件的单位可将钩介幼虫挑在载玻片上,滴注少许清水,在低倍显微镜或解剖镜下观察,如视野中80%以上的钩介幼虫破膜,两壳张开活动,足丝互相粘连,说明钩介幼虫已成熟,可以进行采苗。
   
   对三角帆蚌钩介幼虫成熟度的检查。须在原塘水中轻轻进行,严防环境突变。因三角帆蚌比较娇嫩,不管受精卵发育到什么程度,只要改变环境就会流产。另外,雨后的2——3天内不宜检查,因为一下雨,受到刺激后的亲蚌就把成熟的钩介幼虫排出了,查蚌工作要在连续几日晴天后进行。
   
   3.3 人工采苗
   
   人工采苗是将成熟的钩介幼虫从母体内排至一定容器的水中之后,及时投入寄主鱼,让钩介幼虫附着寄生、发育变态成稚蚌,脱离鱼体,然后进行孵化。
   
   3.3.1 排幼(排出钩介幼虫) 排幼有两种方法:1)杀蚌取幼,将选好的成熟蚌杀开,取下左右两边孕育鳃瓣,放在事先准备好的,装有清水的容器(一般采用大脚盆)中,用细小竹枝打细分离或用手撕烂,然后用纱窗布洗在容器内;2)母蚌释放幼虫,将确认成熟母蚌外壳洗净,放在空气中干刺激2小时左右或放到太阳下晒1小时左右,再放入采苗容器中,每个大盆放蚌5——8个,加入清洁水使蚌淹没,不久蚌间隙地启闭双壳,絮状的钩介幼虫就会排出,随后即沉入水底。
   
   3.3.2 附幼(钩介幼虫寄生鱼体上) 当水中钩介幼虫排放到一定数量或排放结束后,应将蚌移入另一容器内继续排幼或放回亲蚌培育池中。待下批钩介幼虫成熟后采苗。移走母蚌后要及时投入寄生鱼,并加入适量的新鲜水,轻轻搅拌,或者不断地淋水,或用送气机增氧,使水流动。这样不仅能将沉入水底、相互粘在一起的钩介幼虫冲散而浮游于水中,使之与鱼体充分地接触,便于及时附着,而且也增加了水中的氧气,有利于采苗鱼和钩介幼虫的成活。在附幼过程中要经常检查,当投入的寄主鱼鳃丝与鳍上附着的钩介幼虫(小白点)达到每尾鱼500——800时捞出饲养。否则,附着过多,就会造成寄主的死亡。
   
   3.3.3 脱苗(稚蚌从鱼体脱离) 将附寄着钩介幼虫的寄主鱼放入育苗池饲养,一般每平方米水体放寄主鱼2千克,30尾左右。每个育苗池要放养同一批寄主鱼,这样脱苗时间可以同步,便于管理。钩介幼虫在鱼体上寄生的时间一般需6——16天。寄生时间的长短与水温高低关系密切。在适温范围内,水温愈高,寄生时间就愈短;反之就愈长。
   
   4 稚蚌的养殖与管理
   
   4.1 取出寄主鱼
   
   采苗鱼经过一段时间的养育,被附寄鱼体的钩介幼虫发育变态成为稚蚌,随即脱离鱼体,沉入水底。检查时如果发现鱼的鳃丝及鳍条上的小白点已全部消失,就表明稚蚌脱离鱼体的过程完毕,稚蚌开始营底栖生活。此时应及时将鱼捞走,不然,稚蚌会被肉食性的黄颡鱼吃掉。
   
   4.2 控制好水的流量
   
   整个稚蚌孵化培育阶段保持水流不断,刚从寄主脱下来的稚蚌,水的流量要小些,以免水量过大把稚蚌带走,以后随蚌的长大,水的流量也应逐步增大,以满足蚌的食物(浮游生物)和溶氧需要。
   
   4.3 做好操池
   
   一个池中的水流都是不均衡的,一般情况下都会产生产不同程度的死角,使稚蚌在一个池分布不均,产生淤泥堆积,稚蚌生长差异很大,有的造成死亡。因此,做好操池工作非常重要。操池一般是每天两次,即上午10点一次,晚上10点——次。方法是用手轻轻搅动水(手不要碰到池底,以伤稚蚌),使淤泥泛起,被水流带走,也使稚分布上均匀。早期操池应停水进行,以免很小的稚蚌被流水带走。
   
   4.4 保持孵化室阴暗,防止阳光直射
   
   这主要是防止青泥苔滋生而缠绕稚蚌,另一方面维持稚蚌生长所需的生态环境。所以孵化池上空一定要搭好遮阴棚。
   
   4.5 定期添加营养土
   
   营养土一般采用房前屋后的松肥泥或淤泥晒干、打细,过筛去杂。加泥方法,将泥土用水调和溶解,均匀泼洒各池。用量:以蚌有多大,泥有好深,逐渐施加。作用主要是为蚌增添营养,使蚌能埋立,保持生态平衡。
   
   4.6 防止鱼、虾、水蚯蚓、野鸭、家鸭、水鸟、水老鼠等捕吃稚蚌
   
   除以上外,还应注意定期抽水到蓄水池,使之保持一定压力,平衡供水。经常检查进水管的喷水情况,如发现孔眼塞死,应及时通开。寄生鱼在孵化池内时,应密切观察,以防水小缺氧死亡。
   
   5 幼蚌的培育
   
   稚蚌孵化长到0.8——1厘米后,消耗的饵料和溶氧越来越多,排泄的废物也大量增加,原繁殖池已满足不了幼蚌对饵料和溶氧的需求,水质越来越恶化,蚌互相拥挤,如不及时分池将严重影响生长。另外,这时幼蚌的生活能力已较强,可在多种环境下生长发育,及时分池对幼蚌的成活率和快速生长大有益处。
   
   5.1 幼蚌养殖水域要求
   
   水面不要太小,水源要充足无污染,水质清晰,溶氧不低于4毫克/升,pH值在7——8,透明度在40厘米,并经常保持有微流水。在静水或小水体养殖池,应设机械冲水。
   
   5.2 分池前的准备工作
   
   (1)用竹片、铅丝做成规格40厘米X40厘米X11厘米的框架,用网网片,薄膜垫底,网片包缝制框架上,再上两块底竹杆,框架上方四角用3X6的线吊角,幼蚌养殖笼制成。(2)打桩、拉绳、扎浮球(空可乐瓶)。桩打的距离视水面情况而定,拉绳扎在桩两端,浮球按一定距离扎在拉绳上。笼子吊在两根拉绳中间,最后笼内挖放软壳底泥即成。
   
   5.3 放苗
   
   幼蚌放笼应选阴天或每天的早晚,将筛选规格一致的幼蚌均匀放在笼子的中间部分,每笼一般放80——110个。
   
   5.4 管理
   
   根据情况调整水质,一定要注意,幼蚌在4厘米以前,水不要搞得过肥。笼子要封口,并经常检查笼子是否有破损,以防鱼进笼吞食幼蚌或水鸭吃蚌。大水面养殖幼蚌时,应防止风浪把笼内泥打掉,一旦发现应及时补泥。
编辑:南方渔网 访问人次:11926 关键字:珍珠,  >> 更多资讯进入水产新闻网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用户昵称:

评论内容:
滑动完成验证:
 

品牌推广

咨询:0779-2029779

第十七届农聘中国水产人才网络招聘会

农聘-水产人才网

猎弧英雄

虾青素

强肝

手机版水产门户网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水产前沿广告

海洋与渔业

图文推荐

更多

最新技术综合

更多

红法活体虾青素

今日要闻

更多

热点推荐

更多

关于我们 | 企业推广

会员服务 | 网站动态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付款方式 | 网站地图

服务专线:0779-2029779

传  真:0779-2030003

邮  箱:bbwfish@163.com

最具影响力的水产网站--水产门户网

广西南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桂ICP备110017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050073

X

中国水产门户网微信平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