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技术专栏>>水产养殖专栏 双击自动滚屏
又名江团、肥坨、鮠鱼,是鲶形目鮠科鮠属中个体最大的经济鱼类。一般个体重1.3~3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3公斤。长吻鮠是我国江河中的重要经济鱼类,因其肉嫩味美,又无细刺和体鳞,被视作淡水鱼中的珍品,尤其是那肥厚硕大的鳔,干制成“鱼肚”,是享誉中外的名菜。由于该鱼的天然资源日渐减少,广大消费者只闻其名,未尝其味,即或偶见于市,也因价格昂贵而不敢问津。近年来长吻鮠移养驯化及繁殖、养殖已获成功,为养殖业增添了一个名优品种。
一、生物学特性。
㈠形态特征
背鳍6~7;臀鳍条14~18,鳃耙外侧11~18。吻锥形,向前显着突出。口下位,新月形,唇肥厚。眼小,须4对,均较短。上下颌上均具数行利齿。头顶或多或少裸露,肩骨显着突出。背鳍刺后缘有锯齿。脂鳍肥厚。尾叉形。体色灰白,各鳍灰黑。
㈡生活习性
长吻鮠苗种喜阴,好集群,常栖息于人工设置的卵石穴缝中。平时生活于池底,夜间在水体中上层活动。该鱼利用发达的触须寻找和猎取食物,争食性强。初步测定其耗氧为0.23mg/kg·h,与家鱼苗种差别不大,氧阈(窒息点)为1.52mg/l,近似白鲢,而高于其它常养鱼类。长吻鮠生存温度为0℃~38℃,24℃~28℃为适温,生长较快,20℃以下摄食减少,生长转慢。
㈢食性及相关器官的发育
长吻鮠口下位,为典型的底层温和性肉食鱼类,幼鱼期以水生昆虫为食,长大后则喜食小鱼虾,可在一般鱼塘中进行单养或混养,饲料除用水生昆虫幼体、下杂鱼、虾等,也可用人工配合饲料,粗蛋白以42%左右为好。刚孵出的仔鱼以卵黄囊为营养。4天后卵黄囊由大变小,此时仔鱼一面吸收卵黄,一面摄取外界食物,处于混合营养阶段。7天后卵黄囊消失,完全摄取外界食物为营养。据解剖观察,全长5厘米以内的鱼苗食物组成中出现率依次是水蚯蚓、摇蚊幼虫、枝角类、桡足类和其它水生昆虫幼虫;全长5—20厘米的鱼种阶段则依次为水蚯蚓、陆生蚯蚓、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在增投配合饲料的鱼池,无论鱼苗、鱼种均摄取一定数量的配合饲料。长吻鮠苗种一般在水温24℃~27℃时摄食力强,通常仅需15分种即可食饱。长吻鮠苗种的上下颌均具有细齿。全长2.5厘米时,鳃耙为疣状突起,以后逐渐增长。
㈣生长特性
长吻鮠苗种在全长10厘米以下时,体长的增长率比体重的增长率大。10厘米以上时,体重的增长率大于体长增长率。池塘人工培育的苗种生长较快,有的当年鱼种可达130克以上,与江河野生苗种相比快50%以上。
㈤繁殖特性
通常4龄成熟。产卵季节为4—6月。产卵场为急流滩下两流水处和流态复杂的河曲地段。
每尾鱼怀卵量1.7~14.8万粒。粘性卵。
㈥水温要求
长吻鮠属温水性鱼类,对水温的要求与家鱼相似。水温在24℃~28℃时,生长快;水温降到20℃以下时,生长减慢,摄食量相应降低。冬季及初春,虽不停食,但摄食量少。也不再生长,越冬后体重还略有下降。当年鱼苗到鱼种仅3~4个月的生长期,体重达到100克左右,其中一半重量是在适温的30天内增长的,日增重1.7克左右。照此计算,我国广东、海南等省如能进行流水饲养,当年鱼就可能达到上市规格(0.25~0.5公斤/尾),而其它一些省份如能利用工厂余热水或温泉水控温在24—28℃范围进行饲养亦能达到上市规格。
二、人工繁殖
长吻鮠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四川境内的岷江、沱江、嘉陵江产量较高,并在上述江段内产卵繁殖。近年来,长江中上游水利枢纽设置,影响了长吻鮠的洄游,资源补充量减少,使天然产量日趋下降,针对上述情况,为了挽救这一种名贵鱼类,1986~1989年,上海水产大学等单位对长江口长吻鮠进行了亲鱼蓄养和人工繁殖的研究,并取得成功。
㈠亲鱼的来源与蓄养
试验用亲鱼是从宝山区石洞口电厂附近,上下约20公里范围内的长江江段(水深15米左右),用底拖网捕获。所获亲鱼放在大塑料水盆中,经汽车运输半小时到达试验基地;入池前,用三磺软膏涂沫伤口,肌肉注射抗菌药物,以预防病菌感染。
从1986年开始,将先后收集到的长吻鮠亲鱼蓄养在面积为4.08亩,水深2.5米的鱼池内。饲养过程中经常注入新水,并用增氧机增氧。投喂的饲料有泥鳅、小杂鱼、水蚯蚓、颗粒饲料等。蓄养时间多为半年以上,最短的仅十余天。
㈡人工催熟与催产
在临近产卵前一个月,先对雌、雄亲鱼注射LRH—A50微克/尾以催熟。性成熟的长吻鮠,雌性后腹柔软、膨大,泌尿生殖突较短,在0.5厘米以下;注射催情药物后,泌尿生殖突显得更短。雄性亲鱼体细长,尾部尤为明显,其泌尿生殖突长约1.5厘米;受催情药物影响更长,可达2.0厘米左右。
采用鲤鱼垂体(CPG)+LRH—A混合液注射。第一次注射LRH—A50微克/尾;经48小时,第二次注射剂量为CPG3毫克+LRH—A50微克/千克鱼;间隔24小时,注射第三针,剂量为CPG2.24毫克+LRH—A60微克/千克鱼。由于雄鱼的性成熟度较差,故注射剂量与雌鱼相同。
㈢孵化
孵化方式采用流水孵化和静水孵化两种方式。流水孵化方法之一,是将粘附受精卵的棕榈片悬挂在孵化桶内孵化;其二是将受精卵经过脱粘处理后再放入孵化桶内孵化。室内静水孵化也分两种处理方法,一是采用小网箱充气,二是用培养皿孵化。胚胎发育至原肠中期计算受精率。孵化期间,水的溶氧量为4.1~9.4毫克/升,pH8.4,水温22℃~24℃。
三、养殖技术
㈠苗种培育
1、鱼苗培育 孵出的仔鱼,一般7天后分养。喂水蚯蚓(鲜体),饲料系数为2.07~3.96。经测验培育池溶氧量4.0~5.38mg/L,pH值7.0~7.6,总硬度5.83~6.73(度),有机物耗氧量为3.52~4.32mg/L,水温24℃~28.5℃。
饲料投喂:仔鱼孵出4天后投喂熟蛋黄,5~6天开始投喂部分小蚯蚓,7天后全投水蚯蚓。鱼苗期日投食3次(上午、下午和晚上),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10%。
日常管理:水泥池内常保持微流水,泥底池不定期注入新水,水位随鱼体增大而逐渐加深,并定期预防鱼病和排污。
2、鱼种培育 当鱼苗经过约一个月培育,生长至3~5厘米时,即可分池进行鱼种培育。
鱼种培育池:面积2~4亩,水深1.5米,放养前进行清淤消毒,一个星期后通过试水,证明药效消失后才进行放养。
放养密度平均放养密度为22尾/平方米,经过105天培育,鱼种平均全长达20.08厘米,体重91克,成活率83.56%。培育时间相同,密度增大1~2倍,体重则减小一半左右。成活率与密度存在一定关系。因此,鱼种阶段也要控制一定的放养密度,一般为22尾/平方米。
饲料:饲料以水蚯蚓为主,其重量约占总投喂量的6%;其次为禽畜内脏,约占总投喂量的30%;还可以投喂10%的配合饲料(粗蛋白占42%)。
投喂方法:水蚯蚓为活体,投喂前经清水漂洗干净,并用3%食盐水泡浸5~10分钟后投喂。禽畜内脏为煮熟后捣烂,混合配合饲料,放在食台上喂食。一般上午8:00~9:00时喂水蚯蚓,下午4:00~5:00时喂混合饲料。日给量根据鱼的规格、水温、天气、水质及鱼的食欲情况而增减,以喂食后一小时检查食台食完为标准。一般日给量为鱼体重的8~10%。
日常管理: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抓好水质管理和防病工作。根据天气、水质及鱼的摄食强度而决定冲注新鲜河水次数及换水量,一般每5~10天冲注新鲜河水一次,必要时还需换水1/3~1/2,使池水清爽,pH值保持在7.2~7.5,透明度在35厘米以上,硬度为4~7.5(度),溶氧量3~6毫克/升。同时每20~30天施放生石灰10公斤/亩,除可调节pH值外,还可起防治鱼病的作用。在过塘放养时可用5×10-6克/立方米高锰酸钾或3%食盐水浸洗鱼种10~15分钟,发现鱼病时可对症下药进行防治。每月抽样检查一次,称重、测量体长、检查鱼的体质及有无鱼病,作好记录工作,便于分析总结并以此作为调整饲料投喂量,采取防治鱼病措施的依据。
㈡成鱼养殖
当鱼种经过约3个月养殖,长到10厘米/尾以上,即可转池进行成鱼养殖。
1、池塘条件 选择水质清新,排灌方便,水深2米,面积4亩以上的池塘放养,如果池塘淤泥过多,应进行清淤,以免天气突变发生泛池。
2、放养方式 长吻鮠适宜主养,每亩池塘可放鱼种500~1000尾,并搭配喂养一些鲢、鳙鱼,摄食水中浮游生物,以控制水质。也可以作为搭配品种,与鳗鱼、鳜鱼、加州鲈鱼等混养,每亩放养长吻鮠鱼种200尾左右。但不宜与淡水鲳、鲤鱼、罗非鱼、胡子鲶等抢食的底层鱼混养。与鳜鱼混养时,放养的长吻鮠体长应比鳜鱼长2厘米以上,以防被鳜鱼残食。
3、饲料投喂 投喂水蚯蚓、鳗鱼饲料、陆生蚯蚓,并逐步改投含蛋白质30%左右的配合饲料或花生麸、豆饼等。夏秋季每天投饲量为存塘鱼体重的57%,冬春季为1~4%。
4、水质管理 长吻鮠要求水质溶氧较高,可参照养鳗、养鳜的技术要求进行水质管理,经常换水,并设增氧机。还要根据水质情况科学投喂。当水温转高、水质清爽、鱼食欲旺盛时多投饲,反之则减少投饲量,避免因残饵过多而败坏水质。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