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我们在围绕增大河蟹的规格和提高品质上进行生态养殖试验。生态养蟹试验历时三年,有两户养殖户参加,他们分别是羊尖镇严家桥村的陆志明和顾维兴。
一、养殖塘的选择
所选池塘由稻田开挖而成,有效水面5~10亩/口,池深1.8~2.0米,水深1.2-1.6米,淤泥0.1—0.2米,池堤坡度
1:(3—4),池底略有倾斜,以利池水流动。水源采用内河水源,水质清新无污染,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每口池塘有独
立的进排系统和过滤防逃设施,有微流水条件。
二、养殖方法
(一)放养准备
1,清塘 放苗前约30天,亩施200千克生石灰全池泼洒,放养前10~15天带水再施漂白粉2克/米3。
2.种草 池塘首次清塘后(约放种前20天),浅水种植伊乐藻,种植水深5匣米,丛距2.5米,每丛15—20株,全池移栽。种植后泼施有机肥每亩150千克左右,以利水草生长。
3.注水 蟹池在水草返青后逐步加高水位,放种前加注水位50厘米。进水用40目筛网双层过滤。
4.移植螺蛳 种草后,每亩投放螺蛳500千克。
(二)自育蟹种,合理放养
扣蟹种由专池培育,蟹苗选用的是由中华绒螯蟹为亲本的人繁苗,确保获得优质的蟹苗和蟹种。3月中旬开始放种,亩均投放130只/千克的扣蟹500~600只;7月份再放虾苗4万尾/亩。
(三)饲养管理
1.饵料投喂
养殖前期,施复合肥10~15千克/亩,以促进水草、螺蛳和底栖生物的生长繁殖。然后加强人工投喂,按照“前后精,中间青”、“荤素搭配,精粗结合”的科学投饵原则和“四定,四看”的科学投喂方法进行人工投饵管理。整个饲养过程饲料安排各有侧重:蟹种放养初期,采用的饲料品种主要有小杂鱼、蚌肉、螺蛳肉和河蟹全价颗粒饲料;高温季节,不投动物性饵料,以水草、南瓜为主,适当搭配小麦、玉米、黄豆等植物性精料,以维持河蟹体内正常的新陈代谢;河蟹最后一次蜕壳和增重育肥阶段,以动物性饵料和河蟹颗粒饲料为主,适当搭配水草、南瓜、山芋等青精饲料,加强营养,以提高河蟹个体规格和产量。
在整个饲养过程中,坚持做到不投腐烂变质的饲料,并及时捞取残渣剩饵,以防败坏水质,滋生病菌。
2.水质调节
一是调“新”。即注换新水,5—7天注水一次,10—15天换水一次,高温季节每天注水20—30厘米,3—5天换水一
次。二是调“优”。即调节pH值,将pH值控制在7.5—8.5之间,采用生石灰,每10--15天一次,用量每亩每米水深15千克,不但提高pH值,同时增加水体钙离子浓度,供给河蟹吸收。三是调“活”。即施用EM生物制剂调活水体,特别是高温季节,对养殖河蟹的老塘口施用EM生物制剂,对转化吸收池底有机物分解释放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抑制有害细菌的滋生与繁殖,效果明显。
在水质调节的同时,进行水位调控,按照“前浅、中深、后稳”的原则,分三个阶段来进行调控。河蟹适宜生长水温为15—30℃,最适生长水温25--28℃,水温在33℃以上时便停止摄食,处于半昏迷状态。针对前期气温和水温较低,采取浅水位养殖,3~5月份水深掌握在0.5—0.6米;6—8月份控制在1.2~1.5米(高温季节适当加深水位);9—11月份稳定在1米左右。
3.病害防治
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以生态防治为主、药物防治为辅,积极采取“清塘消毒”、“种植水草”、“自育蟹种”、“科学投饵”、“调节水质”、“调控水位”等技术措施,控制了病害的发生,养殖期内基本没有发生蟹病。
三、养殖结果
陆志明养殖户2002年的养殖结果如下:
2002年养殖面积12亩,放养扣蟹7200只,规格130只/
千克,亩均放养600只,青虾苗48万尾。共起捕商品蟹1152千克,规格200克/只,回捕率达80%,平均销售价格100元/
千克,加上青虾收入,共计销售收入123272元,去掉成本支出36680元,平均亩获利7216元。投入产出比1:3.6。
顾维兴养殖户2002年的养殖结果如下:
2002年度养殖面积30亩,放养扣蟹15000只,规格130
只/千克,亩均500只,青虾苗120万尾。共起捕商品蟹2250
千克,规格200克/只,回捕率75%,销售价100元/千克,销
售总收入238200元,去掉成本69500元,净收入168700元,
亩均净效益5623元。投入产出比1:3.4。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