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在集约化养殖条件下,由于大量投饵施肥的残料、生物排泄物和尸体等长期积累及泥沙沉积,使池塘底部形成了一定厚度的淤泥。池塘保持适当的淤泥是必要的,因为淤泥中含有大量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一部分通过细菌分解使氮、磷等元素不断向水中溶解、释放;另一部分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向水体释放。通过这些过程,池塘的物质再循环得以实现。此外,池塘中的胶体物质能吸附大量的无机盐和有机物质,在池水施肥后营养过高时,淤泥就通过吸附作用暂时把肥效保存起来,然后再释放到水中供饵料生物利用。因此,一定厚度的淤泥能起到保肥、供肥和调节、缓冲池塘水质肥度、酸碱度的作用。
池塘过厚的淤泥对养殖生产是不利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减少有效体积。池塘过度淤泥,使池水变浅,养殖生物的生存空间缩小,直接影响其单位面积的产量。就养鱼而言,一般每667m2池塘水深增加10cm,可增产25kg,底泥越厚,其有效水体相对减少,自然会引起减产。
二是造成池底缺氧。池底淤泥和有机物的大量积累,池底氧化分解会消耗掉底层本来不多的氧气,使底部处于缺氧状态。在缺氧条下,嫌气性细菌大量繁殖,对有机质产生发酵作用,产生很多还原性中间产物,这些物质强烈亲氧,使池底形成“氧债”,极易造成养殖生物缺氧浮头,甚至泛塘死亡。
三是产生有毒物质。淤泥过多的池塘,因嫌气性细菌分解池底有机物而产生大量有毒的中间物质,如氨、硫化氢、甲烷、氢、有机酸、低级胺类、硫醇等。这些物质大都对养殖生物有很大的毒害作用,它们在水中会不断积累,轻则影响养殖生物的生长,饲料系数增大,养殖成本升高,重则引起中毒死亡。
囟是引起水质酸化。淤泥中有机物在嫌气和厌气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发酵产生各种有机酸和无机酸,使底质和水质酸化,PH值明显下降。在酸性环境中,大部分硫化物转变为硫化氢,硫化氢与血红素中的铁化合,使血红素数量减少,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对养殖生物的毒性很强。总之,过酸或过碱的水体均能刺激鳃和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反射性地影响呼吸运动,使养殖生物从水中摄氧的能力减弱。
五是导致病害发生。过厚的淤泥给许多致病菌、病毒、寄生虫等提供了生存和繁殖的条件,常规的消毒方法往往效果不佳。当进入夏季,池水温度升高,底质将逐步恶化,病原体就会迅速滋生蔓延,导致养殖生物病害频繁发生。近几年来,暴发性出血病、多发病、并发病等疾病的流行与发生,池塘淤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六是影响水产品质量。淤泥有机质中存在大量有机氮,在溶氧不足条件下会影响消化作用的顺利进行,加剧非离子氨(NH3)、离子铵(NH4+)的积累,导致水质老化,易形成“老水”,使池塘生产性能下降,严重影响水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进而影响池塘养殖效益。
池塘淤泥常常是养殖生产力的限制因子,养殖者应很好地予以把握,充分发挥淤泥积极的生态功能,抑制其消极作用,实行健康养殖,生产绿色无公害水产品。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1、清塘去淤。目前,一些养殖者只注重眼前利益,在放种、投饲、施肥等方面下功夫,而忽视了必要的清淤工作,年复一年,池底淤泥越积越厚。对此,各级政府、渔业管理部门和水产养殖企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从完善池塘承包内容和责任机制、加强业务指导和检查监督等人手,督促承包经营户在生产闲季清塘去淤,固堤护坡,并形成制度予以落实和坚持,以改善池塘生态环境。
2、矿化池底。为保持池塘肥度,可根据不同养殖对象,池底一般保留10---20cm厚的淤泥。清除过多淤泥后,要利用池塘空闲时间,将池水排干,让池底充分曝晒、冰冻,既可疏松土壤,提高池塘肥力,又能杀灭许多病菌和害虫。
3、减少淤积。淤泥沉积速度与施肥、投饵措施等直接相关,合理的施肥、投饵方式,可以减少淤泥的沉积。此外,采取池塘护坡,防止池埂崩塌,新开挖的池塘在使用1—2年后可着手其护坡工作,已护坡的池塘要继续做好塘坡的维护。
4、种养结合。如果干池期较长,可考虑把养鱼和农作物及种草结合起来,进行轮作。这样可使淤泥更充分地干透,靠陆生作物发达的根系,让土壤充以空气,有利于有机物的矿化分解,更好地改良池底;生长的青绿作物和牧草,也可作为池塘的优良绿肥和鱼类的饲料。
5、改良底质。比较简便和有效的方法是泼洒生石灰,施用光合细菌。生石灰既能调节池水pH值,又能杀灭水中的有害病菌,还能使淤泥释放出无机盐,增加水的肥度。生石灰的用量一般为,干池条件每667m2用60---80kg化水全池泼洒;养殖期间可定期用15—25g/m3化水全池泼洒;光合细菌不但能分解水中的有机废物,降解氨氮等有害物质,抑制水中病原菌等有害菌群,减少疾病发生,而且还能增加养殖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一般每10天左右施用1次,每次用量为5-10g/m3。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