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目前严重危害对虾养殖生产的主要病害是白斑症病毒病。一旦暴发流行,往往造成大批量死虾的严重恶果。该病原为白斑症病毒(WSSV),又称中国对虾杆状病毒或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对虾一旦感染上该病毒,至今尚无药物可根治。在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生产中,利用该对虾对低盐度的适应能力强的这一特性,采取逐步淡化的技术措施,在保持其它水环境指标适宜和相对稳定,以及合理投喂配合颗粒饲料的科学管理前提下,对白斑症病毒病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2001年,笔者在营口盐场联合虾场(87亩,共13个虾池)、营口造纸厂水库南的3个虾池(39亩)和老边区三家村虾池(45亩),进行了南美白对虾淡化养殖生产的对比实验。三处虾池的对虾经检测都已感染上白斑症病毒(WSSV)病,但造纸厂虾池和三家子虾池采取了逐步淡化盐度的措施(分别为5‰和2‰),有效地控制了白斑症病毒(WSSV)病的暴发和流行,没有发生死虾,而联合虾场的虾池多次发病,并持续出现病虾和死虾,病情始终未能得到控制。
一、检测方法。每次检测取四个虾样,由营口市水产研究所、营口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用核酸探针的方法检测,显阳性的虾为携带白斑症病毒(WSSV),轻重程度用+号数量表示。根据检测结果判断,联合虾场的虾于6月22日检测病虾为阳性(+++),当时池水盐度39‰~40‰、PH值为88~89、化学耗氧量在8~11毫克/升;造纸厂虾池的病虾于7月26日检测为阳性(+++),当时池水盐度7‰~9‰,PH值86~90;三家子虾池的病虾于8月2日检测为阳性(+++),当时虾池水盐度20‰。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三处虾池都安装上增氧机,改善池水溶解氧状况,达到5毫克/升的水平;二是加注新水,增加水深,减少对虾的相对密度;三是调低水的碱度,改善水中的PH值状况;四是投喂“三友”牌对虾配合颗粒饵料B饵(含有聚维酮碘),每日3次,间隔8小时,对尚未携带白斑症病毒的虾进行预防,增强对虾体质;五是对造纸厂和三家子虾池补充淡水,调低虾池水盐度,经过一周时间的调整,分别达到5‰、2‰;六是每次加注新水后,对池水用03毫克/升浓度的溴氯海因进行消毒。
三、技术经验。联合虾场的虾池因无淡水水源,池水盐度保持在25‰左右,亩均产虾41公斤,虾规格又小,回捕率仅达13%。造纸厂虾池和三家子虾池,对虾生活在低盐度淡化水中,白斑症病毒在对虾体组织内受到抑制,病情明显减轻,得到了有效控制,尽管虾体携带白斑症病毒(WSSV),并没有蔓延到暴发流行,获得亩均产1883公斤和2222公斤的好产量。
南美白对虾暴发病防治
自去年二月以来,笔者对珠海斗门区南美白对虾的暴发病流行特征进行调研,发现当前采用的传统养殖方法存在弊端,而这些弊端是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对此,笔者有针对性地指导有关养殖户,采用新的健康养殖手段,经过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的改进措施介绍如下:
水质处理
在传统养殖方法中养殖户多数采用开放式养殖,依靠大量换水来改善水质,在对水质好坏的判定上仅仅局限于养殖水体的水色上,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的改进方法如下:
1、采用封闭式、半封闭式养殖方式来代替开放式养殖;
2、改善水质最好的方法不是大量换水,而是发挥池塘本身的自净功能,通过添加和培育养殖水体中有益微生物种群来改良微生态平衡,增强虾池的自净能力;
3、运用先进的水质分析仪器对养殖水体的理化指标进行监控,理化指标包括溶解氧、亚硝酸盐、氨态氮、硫化氢、有机物浓度、化学耗氧量等;运用PCR病毒检测设备、细菌检测设备对养殖水体的生化指标进行检测,生化指标包括藻类、寄生虫、病原微生物,生化耗氧量等;
4、换水前,对养殖用水进行检测,符合标准才能使用;
5、提倡使用储水池,病原微生物在储水池经过消毒、沉淀、可避免交叉感染,断绝传播途径。
病害防治
1、在传统的养殖观念中,只看到微生物的致病作用,而忽视了微生物的生理作用,大量使用消毒剂将微生物杀死后,导致养殖水体的微生态平衡被破坏。改进的方法是少用或不用消毒剂,多用微生物剂(如光合细菌、EM菌、神克隆菌、芽孢杆菌等),通过繁育好水体中有益微生物种群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经实践证明神克隆菌(食菌孤菌)是目前最理想的菌种;
2、在防治虾病的内服药物上,我们采用中药、免疫营养添加剂(维生素、多肽、多糖等)及微生物制剂等,少用或不用抗生素药物的其它抗药物;
3、在防治虾病的外用消毒剂上,提倡使用高效低毒消毒剂,避免使用刺激性大、毒性大的药物。
种苗引进
2001年斗门区发生了暴发性虾病,其中有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苗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苗种的来源混杂。苗种来源于不同的地方,如海南、广西、湛头、汕头、浙江、厦门等地方,有些甚至是来自台湾的走私苗;
2、苗种的品质差,假苗、短苗现象严重,以激素苗、药物苗、高温催育苗充当好苗的比例亦不少;
3、虾苗在投放前没有经过检疫,投放的虾苗有无携带病毒无法知道,投放已感染病毒的虾苗就像埋下了一个定时炸弹,在条件适合时便会爆发出来,导致虾病的暴发。
因此,为了做好种苗环节,我们从北海、海南引进优质虾苗,经过PCR检测设备进行检疫,确定无病毒感染时再投放,这是养虾成功的前提条件,当然并不是投放了不带病毒的虾苗今后就不怕产生病毒病,要想养虾成功,其它环节也应做好,只有一环扣一环,才能获得成功。
虾池载量
虾池的生产载量跟养殖方式、养殖设备、养殖观念、管理方法以及人员素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只要在这些方面有良好而新颖的改善,超过虾池的最大载量并不困难。例如,海南高位池的白对虾单造的生产载量一般为3000—4000斤/亩,有不少虾池已超过这个产量,最高产量为6000斤/亩。就斗门区目前土池精养的单造生产载量而言,大约在500—800斤/亩,有的已达到1500—1800斤/亩,这种情况比例很小,大多数产量还在500—800斤/亩的范围,这说明了养虾高产是受多方面的因素控制,针对目前斗门区养殖现状提出如下相应的改进措施:
1、目前斗门区的虾池都是土池,有很多土池进排水不便、位置低洼、渗漏严重、池底老化、淤泥过多,这些是制约高产的主要因素。相应的改进措施是翻新虾池,清除过多的淤泥,补渗,补漏,有条件的最好搞地膜养殖;
2、养殖设备主要体现在增氧问题上,一是增氧不足;二是所使用的增氧机大多数是叶轮式增氧机,不是水车式增氧机。叶轮式增氧机转速过快,易将底层已沉积的有机物碎屑等杂质搅浮,增加水中的杂质浓度,影响了水质,故不适宜用在虾池。因此,应开足增氧,保持溶解氧在5—6毫克/升,建议使用水车式增氧机;
3、在养殖方式上,目前采用的不间断连续精养加大了虾池的负荷,降低了虾池的生产力,我们借鉴海南、湛江的经验,提倡分级轮养的养殖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分级过塘,轮养轮休,大大提高了虾池的生产力。另外对养殖品种进行调整,养完一造虾后,可转养鱼类或罗氏沼虾等。
4、养殖人员的管理技术差,素质低是当地水产业发展的瓶颈,加大培训力度是当务之急。
以上这些措施对于单一的虾池而言效果不错,但是在针对连片虾池的防治上,受养殖户接受程度的影响,如果大多数人能接受这种观念便能见效。例如,斗门区白蕉镇新沙村安三队,在去年第二造白对虾的养殖过程中大多数人接受新的养殖观念,取得良好的效果,90%以上的人获得成功,亩产在600—1200斤左右,实现了连片效益。而在其它地方如新一、新四等地,由于虾农养殖观念不一致,未能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暴发病出现时,交叉感染严重,导致全军覆没。因此,要想获得养殖成功就需要一个良好的内在和外在养殖环境,如果养殖区域内已出现连片死亡,尽管个别养殖水体内在环境很好,但往往难逃一劫。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