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一、病毒性疾病
1.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又称侏儒畸形综合症)
病原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为平均直径22微米的含单股DNA的细小病毒。
症状 典型的慢性病。初期,幼虾触须红色,摄食量少,生长缓慢,大小不整齐。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和短沟对虾等易感染。
防治
(1)选用无病害虾苗,切断病原传播途径。(2)投苗前肥水,保持高溶氧,改善生态环境。(3)在饲料中添加“金维素”“益生—100”和“保肝宁”等营养物质及抗病毒中药(如菌毒散等)。
2.单核膜多角病毒病
病原 为具包含体的杆状病毒,不同地理品系的该病毒体的特性和大小不同。厄瓜多尔南美白对虾的该种病毒大小为79纳米×337纳米。
症状 摄食量锐减,生长缓慢,肝胰脏和中肠腺中有四角形或多角形的包含体(见于粪便中)。
流行 为急性高死亡率疾病。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幼体和幼虾,尤其是糠虾期。
3.呼肠类病毒病
病原 呼肠弧科水生呼肠弧病毒属的REO-I至REO-IV型病毒。常见的REO-Ⅲ和REO-Ⅳ为双股RNA的二十面体,直径50纳米~70纳米。
症状 呼肠类病毒病常伴有其他病(如霉菌和细菌等)。病虾行动迟缓,抗应激性差,附肢尖端破损发黑,鳃发黑,有镰刀霉斑,体色灰白。
流行 REO-Ⅲ见于日本对虾、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REO-Ⅳ仅见于中国对虾。
4.淋巴器官液泡化病毒病
病原 为披膜病毒科包膜的RNA病毒—淋巴器官液化病毒(LOVV)。该病毒体直径52纳米~54纳米;核壳约30纳米,含4个多肽,分子量分别为70、60、38、37。
症状 无明显外部症状。电镜观察发现,淋巴细胞质中有大量病毒颗粒,使细胞内呈液泡化。
流行 美州和夏威夷等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地方,都有这种病。
5.弹状病毒病
病原 为对虾弹状病毒。它呈弹型,含ssRNA,45纳米×160纳米, 形态类似某些鱼类的弹状病毒,可在鱼类细胞株上复制。
症状 淋巴器官肥大,为正常对虾的8倍~10倍。
流行 只从蓝对虾和南美白对虾体内分离到该病毒,但斑节对虾也有类似病症。
6.桃拉综合症(又叫红尾病)
病原 为桃拉综合症病毒(TSV)。它为直径30纳米~32纳米的二十面体,壳体有3个主多肽(分子量分别为49、36.8和23)和2个次多肽(51.5和52.5)。
症状 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恢复期)。亚急性或急性期:病虾体呈淡粉红色,尾扇和腹肢发红。亚急性期:对虾多在蜕皮时死亡(这可能是蜕皮时大个体对虾死亡多的原因之一)。壳薄坏死,肠空而无食,蜕皮时易患此病。慢性期:壳发黑,具多个斑点。
流行 为幼虾期的疾病。主要出现在放养14~40天(0.05克/尾~5.0克/尾)之间,但也感染大个体虾。
预防 (1)彻底清淤,保持水质清洁;(2)合理放养,定期撒生石灰(10公斤/亩~15公斤/亩);(3)用"红体消"配制药饵,每100公斤饲料中加"红体消"150克制成药饵,连续投喂3天,同时全池泼撒二溴海因复合消毒剂,浓度为0.2×10-6;(4)用1‰的罗红霉素制成药饵,连续投喂3天。
二、细菌性疾病
1.弧菌病
病原 弧菌属,革蓝氏阴性,氧化酶阳性,具运动性,呈杆状。育苗期间主要为哈氏弧菌,创伤弧菌、副溶血弧菌和解藻元酸弧菌等。幼虾和食用虾养殖期间主要为副溶血弧菌、解藻抗酸弧菌、哈氏弧菌和创伤弧菌。
症状 病虾的症状类似缺氧,常游动水表面和池边,海鸟常到水面捕虾,池中有发光的虾。副溶血弧菌和解藻元酸弧菌引起病虾附肢变红(又称红腿病)。弧菌还引起鳃丝肿胀、变脆,然后从尖端向基部溃烂。溃烂鳃丝和尚未溃烂的组织交界处形成一条黑褐色分界线(又称烂鳃病或黑鳃病,但不同于铁离子沉积引起的黑鳃病)。有的病虾体变白,尤其是头胸部、腹部发荧光,又称弧光病。可用CBS培养基(蛋白胨10克、柠檬酸铁1克、氯化钠10克、蔗糖20克、牛胆盐8克、柠檬酸钠10克、硫代硫酸钠10克、酵母浸膏5克、麝香草酚蓝0.04克、琼脂15克、蒸馏水1000毫升)选择性培养弧菌来诊断。
流行 所有养殖虾都患弧菌病。
预防 彻底消毒池塘,10天~15天使用一次溴氯海因150克/亩~200克/亩(水深1米)。定期在饲料中添加清热解毒、清肝健脾的中药和复合维生素、矿物盐及大蒜素等。
治疗 (1)第一天用戍二醛与含溴双链铵盐复配而成的新型消毒剂——"杀毒先锋"0.8克/立方米水,全池泼洒,之后减半使用,连用3天~4天;(2)投喂药饵5天~7天,3克~5克"虾病宁"/公斤饲料、5克~6克"菌毒散"/公斤饲料;(3)用0.05%~0.1%氟哌酸或0.1~0.15%痢特灵制成药饵,连喂5天~7天;(4)生大蒜汁1%~2%拌饵喂3天~5天。
2.坏死性肝胰脏炎
病原 为α-Proteobacteria属中的杆菌。这种杆菌个体小、革蓝氏阴性、感染肝胰脏上皮细胞,具两种不同的形态:一为杆状立克次氏体型,大小为0.3微米×9微米,无鞭毛;二为螺旋型,大小为0.2微米×2.6微米~2.9微米,基轴有8根鞭毛,螺旋顶端有1根~2根鞭 毛。
症状 厌食,肠空,生长慢,壳软,肌肉松弛,鳃黑,腹肢和尾肢黑色,肝胰脏灰白 色,软而水肿,中央充满水。
流行仅见美洲对虾、南美白对虾、蓝对虾、加州对虾、褐对虾、白对虾。长期高温( 29℃~31℃)和高盐(20~40)时发病严重。
3.分枝杆菌病(对虾结核病)
病原 为瘰疬分枝杆菌、偶发分枝杆菌。
症状 肌肉、卵巢、心、鳃等具黑色区域,甲壳上具突出不规则的黑点。
三、真菌病
1.幼体的真菌病
病原 主要为卵菌纲链壶菌目链壶菌科的链壶菌属和离壶菌科离壶菌属。前者的菌丝长而分枝,不分隔,有许多弯曲。菌丝吸收虾体营养,很快长满虾体,待吸收殆尽时,宿主体表的菌丝形成游动的孢子囊原基,生出排放管寄生宿主体外。排放管顶端形成顶囊,内形成游动孢子,排放到水中。游动孢子具有两条鞭毛,在水中游动片刻后,即附着在对虾卵或幼体上,失去鞭毛,生出被膜,成为休眠孢子。休眠孢子经过短时间休眠后,再萌发成新的菌 丝。离壶菌的排放管顶端开孔处直接放于水中,不形成顶囊。有时,和海壶菌属也引起对 虾幼体的真菌病。
症状 主要寄生在卵、幼体和早期仔虾上。受感染者游动不活泼,之后下沉于水底,不动,停止发育,24小时后突然大批死亡。死亡者身上长满菌丝(毛状),并感染弧菌等细菌 。
流行感染各种对虾,在育苗期尤甚。
诊断 用病体做成水浸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要鉴定真菌的属名和种名,必须观察孢子的形成方法和排放管的形态。方法是将患病者在PYG液体培养基(胰蛋白胨5克、葡萄糖1克、 酵母粉2.5克、蒸馏水1000 毫升、pH 7,使用时每毫升培养基加500
U青霉素,500微克链 霉素)中在25℃下培养。将培养的菌丝移入过滤和煮沸后冷却的海水中,观察游动孢子和排放管的形态。也可直接将病虾放入无菌海水中培养一天再观察。
防治 (1)育苗池和工具在使用前要彻底消毒,尤其是发生过真菌病的池塘。(2)用 0.5克/立方米的漂白粉精浸洗虾卵1分钟~2分钟。
治疗 用0.01克/立方米~0.1克/立方米的氟乐灵全池泼洒。
2.幼虾和半成体虾的真菌病—镰刀菌病
病原 主要为半知菌纲丛梗孢目瘤座孢科镰刀菌属的腐皮镰刀菌。镰刀菌的菌丝呈分枝状,有分隔。生殖时形成大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和厚膜孢子。大分生孢子呈镰刀状(故称镰刀菌),有1个~7个横隔。小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圆形,不分隔。厚膜孢子在不良条件下形成厚的壁,4个~5个连在一起。这些分生孢子萌发成菌丝体。
症状 受伤或磨损的虾的鳃、头胸甲、附肢、体壁和眼等处有大量黑色素沉淀使其变黑。组织内寄生大量镰刀菌丝。
流行 几乎所有对虾的成体和半成体均患此病,易感染程度由强至弱依次为:日本对虾、加州对虾、蓝对虾、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
诊断 镰刀菌的症状与黑鳃病相似,应从病灶处取受伤组织做成水浸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有无镰刀形的大分生孢子。也可用真菌培养基(土豆浸出液500毫升,蔗糖1.296克,琼脂1.296克,蒸馏水500毫升)培养后,形成大、小分生孢子,并产生褐色、黄棕色、红色或紫色色素,即可确诊。
防治(1)初期,可用2000万单位/立方米制霉菌素治疗。(2)0.5克"克藻灵"(有机螯合铜制剂)加0.5克"杀毒先锋"/立方米水,全池泼洒,隔天再用一次,以后每10天~15天用药1次。
四、寄生虫和共生体
1.微孢子虫病(棉花虾)
病原 主要为3属4种:八孢虫属、微粒虫属和匹里虫属。寄生在南美白对虾中的为单孢子虫。桃红对虾八孢虫母孢子直径8.5微米~13.6微米,内含8个孢子,鲜孢子梨形,(4.7~6.8)微米×(3~4.2)微米,极管粗细一致。寄生于肌纤维间、心脏、生殖腺和神经组织。对虾八孢虫母孢子直径7微米~12微米,小孢子(2.5~4.7)微米×(2.0~3.5)微米,大孢子(5.5~8.2)微米×(3.5~4.2)微米。极管近端粗,远端细。寄生于血管的平滑肌、前肠、生殖腺、心脏。奈失微粒虫鲜孢子2.5微米×1.5微米,寄生于横纹肌。对虾匹里虫母孢子内含16至几百个孢子虫。主要寄生于横纹肌中。单孢子虫主要寄生在肝胰脏中。
症状 有3种微孢子虫感染横纹肌,使肌肉变白、混浊,不透明,失去弹性(又称棉花虾)。对虾八孢子虫使卵囊肿胀,变白。单孢子虫使肝胰脏肿胀,发白。
流行 流行广,各种对虾均可感染。
2.固着类纤毛虫病
病原 为缘毛目固着亚目中的纤毛虫,如钟形虫、聚缩虫、累枝虫等。虫体后端有柄,柄的基部附着在对虾体上。
症状 固着类纤毛虫以细菌和有机碎屑为食,以对虾体表和鳃作为生活基地(属共柄动物)。待大量附生时,对虾体上具一层灰黑色绒毛状物,游动缓慢,摄食能力低,早晨常浮于水面,不易蜕皮,严重时大批死亡。这些毛状物中,除了纤毛虫外,还有藻类、有机污物等。
流行 世界性流行。传播途径有二:沉淀物多的旧蓄水池中有大量纤毛虫,用水时,进入虾池;卤虫等活饵料中有大量纤毛虫,投饵时带入虾池。应采取消毒措施,把住以上两关。
防治 (1)彻底清塘,活饵料中拌药或煮沸消毒;(2)用茶粕10克/立方米~15克/立方米,全池泼洒;(3)用"克藻灵"0.5克/立方米,"杀毒先锋"0.5克/立方米全池泼洒;④25克/立方米福尔马林或硫酸锌0.5克/立方米~0.7克/立方米全池泼洒。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