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日前,中国海洋大学王如才教授、东海水产研究所庄平研究员、黄海水产研究所方建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杨红生研究员、上海水产大学李家乐教授等国内水产界权威专家会聚江苏省吕四海水增养殖中心,对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承担的省政府水产三项工程重点项目之一的“青蛤产业化人工育苗技术”进行鉴定。专家组考察了项目实施现场,听取了项目承担单位的工作与技术报告,审阅了有关材料。经过质疑、讨论后,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成果在青蛤大规模苗种集约化高效培育工艺体系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青蛤生态适应性强,栖息稳定,水平移动不大,生长快,产量高,两年即可达到商品规格,是一种理想的底栖贝类养殖品种。江苏省滩涂辽阔,水温、盐度、底质适宜青蛤生长栖息的滩涂面积超过50万亩。但由于缺乏较好的自然附苗场,自然资源总量并不丰富,且基本集中在射阳、大丰的淤涨岸段及侵蚀滩面。青蛤苗种特别是大规格苗种有着极大的市场需求,仅在该省每年就有数千吨的供应缺口。2002年,以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省贝类技术首席专家吉红九为首的项目组,承担了江苏省政府下达的省水产三项工程重点项目之一——青蛤人工育苗技术研究任务,且在去年10月通过了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的现场验收。今年,项目组在总结2003年度工作的基础上,针对研究和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及问题进行了多项设施整改和技术创新:建立了完整的青蛤产业化人工育苗技术体系,创建了青蛤苗种高效集约化培育的设施系统和产业化生产的关键技术,建立了目前国内规模和产量最大的青蛤苗种集约化繁育基地。并首次向浙江省销售青蛤苗种近9亿粒,建成了江苏省真正意义上的贝类苗种产业。
专家组一致认为,青蛤产业化人工育苗技术的研制成功,是江苏省滩涂经济贝类苗种生产的重大突破,标志着该省贝类苗种生产真正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由此形成的适应江苏自然环境、条件和生产技术的贝类苗种培育技术体系和生产工艺,也为其他滩涂经济贝类苗种的生产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将大大推进全省海洋经济贝类产业的发展。
南方渔网编辑:陈如燕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