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南方渔网报道 岁末年终,市海洋与渔业局传佳讯:2005年,全市水产品产量29万吨,增长6.6%;渔业总产值33.5亿元(现行价),增长10.9%;出口创汇6813万美元,增长5%;渔农人均纯收入和劳均纯收入为13297元和22613元,分别增长9%和8%。渔业成为中山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支柱,亮点纷呈。
立足市场抓“三品”
抓品种。立足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品质优良、适销对路、有市场潜力的养殖品种。如南美白对虾生长快、产量高、价格好,今年养殖面积发展到91268亩;“东裕牌”脆肉鲩获得了国家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和省名牌产品后,知名度提高了,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全市脆肉鲩养殖面积达1.55万亩;“四大家鱼”价格稳定,国内外市场有所扩大,全市“四大家鱼养殖面积 发展到13.37万亩。同时,引进美国鲥鱼、澳洲和泰国笋壳鱼、梭鲈、马鲅等新品种;提高养殖效益。引进的笋壳鱼每亩纯利3万元,养殖户大获其利。
抓品质。抓好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认证体系的建设,着力推进无公害生产、标准化养殖。创建了25个省级无公害基地,认定面积9.3万亩,约占鱼塘养殖面积的27%,产地品种有草鱼、鳙鱼、南美白对虾、禾虫、甲鱼等10个,从而推动我市无公害生产发展。我市水产品应对出口贸易壁垒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抓品牌。组织水产企业倾力打造国家级、省级名优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目前,我市有“全福牌”甲鱼和“东裕牌”脆肉鲩等国家级绿色食品和名优品牌3个,中山水出等5家水产企业9个产品获省名牌产品称号,占我市农业类省名牌数的39%,占全省的1/3,品牌效应充分凸显。
注重效益抓调整
调整养殖结构:明确主导品种,创建规模化养殖基地,优化养殖结构,打造支柱产业。全市建立了13.37万亩“四大家鱼”、9.13万亩南美白对虾、1.55万亩脆肉鲩、1.4万亩甲鱼、1.36万亩罗氏沼虾、1.06万亩鳗鱼、9192亩桂花鱼、8200亩青蟹、7000亩禾虫和4026亩观赏鱼十大主导品种养殖基地。名优水产品种面积21.8万亩,占了鱼塘养殖面积的64.9%。走出了一条效益显著、特色鲜明的水产养殖新路。
调整养殖模式。大力推广健康养殖,应用益生菌调节水质等无公害养殖技术,减少鱼虾病害。加强鱼虾病害测报和防治,在12个镇区建立了24个测报点,对南美白对虾、甲鱼、鳗鱼、草鱼等6个品种养殖病害进行测报,测报面积3630亩。引导养殖户使用优质、环保、低耗、高效、安全的渔业机械,提高渔业机械化水平,促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变。应用管道增氧机和微气泡增氧器,使增氧设备节约40%以上的费用。推广阜沙、板芙、坦洲等镇塘底管道增氧,解决深层水的增氧问题,提高养殖产量,进而达到节本增产增收的目的。
调整增长方式。变追求数量、速度、资源消耗增长方式为追求质量、效益、资源节约增长方式,致力发展渔业产业集群,不断提高渔业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水平。改变养殖生产与水产品加工、流通封闭经营方式,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提高水产品附加值。
搞活流通加工促发展
流通与加工是推动渔业发展、促进渔业增值增效的双轮。市海洋与渔业局积极引导民资注入水产品流通领域,搞活流通。引资1000多万元在神湾镇兴建了南粤水产品流通与加工服务中心,该中心集流通、加工、仓储为一体,配备制冰厂和水产品冷库,以营销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为主,旺季日购销量50—100吨,是我市颇具规模的水产品流通专业市场。北海鱼栏增资1000多万元,扩大交易市场20多亩,致力搞活淡水鱼流通。该鱼栏交易甚为活跃,每天吸引省内外鱼贩前来交易,日交易量达80—100吨,年交易额约2亿元,是我市鱼类交易的一枝奇葩。在加工方面,市海洋与渔业局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水产加工业,多渠道吸纳资金投资加工业。中山水出投资5000万元兴建了新兴水产品冷冻加工厂,引进罗非鱼柳机械化生产线,日冷冻水产品加工能力由15吨提高到40吨,可解决1.5万亩南美白对虾和2万亩罗非鱼加工出口。横栏镇伟记水产加工厂投入500多万元兴建3000多平方米加工厂,年加工消化南美白对虾2000多吨,主要出口香港和澳洲。由于流通与加工双轮驱动,我市水产品货畅其流,“四大家鱼”、南美白对虾、甲鱼等15个品种在我市城乡各大市场每公斤售价比去年提高了39.3元,因水产品上涨为农户带来增收超11亿元。全年水产品流通量达26.4万吨,增长5.6%;加工量40230吨,增长10.5%。
编辑:邓洁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