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一、池塘海蜇养殖回捕率低的原因
1.养殖池塘选择不规范。一是池塘水质差,单个池塘面积不合理,池面积太小或太浅。二是养殖多年的旧池塘,淤泥厚,坡比小,清塘不彻底,敌害生物多;有的池中已养花蛤、文蛤或竹蛏等,养殖户为了眼前利益,难以进行彻底晒滩、清塘、消毒;有的是连片垦区虾汕,现已承包到户,养殖品种不一,规格不同,思想不统—,加之池渗漏严重,造成晒滩不彻底,外堤中沟进排水污染严重,,三是进出水条件差,有的垦区虾池小潮无法换水。四是淡水源缺乏,海水的比重偏高。
2.饵料培育和饵料不足。海蜇摄食活动昼夜连续不断,一次饱食之后经4~5小时食物被消化。食量很大,以卤虫无节幼体为饵料计,个体日摄量在伞径20毫米时为0.6万个,70毫米时为10万个,110毫米为26万个,230毫米为290多万个。生长异常迅速,体重3毫克的碟状幼体,经2个月生长,可达10千克以上,增重300多万倍,,显然其生长速度与水体中的饵料生物密切相关。
3.放苗时间、规格和密度不当或运苗和投苗技术欠佳,造成苗种成活率低,影响回捕率。
4.养殖管理技术跟不上。—是拦网措施不力,海蜇柔软的伞顶部容易与池壁摩擦、受损,引起海蜇抢滩死亡。二是水质管理。养蜇先养水,大多数养殖者只知道水体的肥度与饵料有关,忽视水质的“肥、活、爽”三要素。
二、提高池塘海蜇回捕率的对策
1,选择规范化的池塘,并进行彻底清塘、晒滩、消毒等工作。同时实施合理的拦网措施,应该在岸边水深0.5米处加围网或塑料布,用竹杆撑,以防海蜇搁滩死亡。
2.放苗前要搞好肥水工作,增加水中浮游生物量,以保证放苗初期的饵料生物。肥水浓度要合适,以防水质变化,影响苗种成活率。用鸡粪进行肥水一定要注意将鸡粪进行彻底发酵(7~8天)后才能使用。高温季节,最好不用鸡粪追肥,以防水质污染。放苗前要对水质进行检测,主要是水温、盐度、浮游生物量、pH值等。同时应注意育苗池与养成池的水温、盐度等理化因子指标,尽量通过育苗室将两者差距调整到越小越好,以免由于差异过大而影响蜇苗投放的成活率。
3.选择健壮、无病害、规格较大的优良苗种是养殖成功的前提条件。
4.做好苗种运输和放苗工作,提高苗种成活率。放苗时间应该选择在天气较好的早晨或傍晚,最好是无风、无阳光直
射。苗的运输应该充氧、遮光,并加冰以防升温而影响运输成活率。苗运到池边后,不应该急着将苗放入池内,应该先将袋口解开,观察其活力情况,然后把苗倒进一个比较大的容器中,加——些池塘内的水,让苗适应一段时间(10—20分钟)再
放入池中。放苗时应该用小船将苗运入池塘中间,均匀地泼洒入池,操作不可急躁,要缓慢进行,以防伤苗。
5.搞好日常养殖管理,特别是换水和人工肥水(追肥)工
作。
三、建议
1.加强宣传力度,使养殖户认识到连片垦区虾汕的彻底清池和晒滩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取一区一区分别晒滩、消毒,以防池与池之间的渗透和交叉污染。
2.有条件的养殖户,最好在旁边另选一口池子培养饵料,保证充足的饵料供应,以防饵料不足,造成海蜇死亡。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