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棘胸蛙(石蛤)抗病能力较强,一般不易患病。但是人工养殖条件下,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放养密度大,投饲多,水质容易变坏,如管理不善,也会引起疾病发生。一旦引发疾病,治疗起来就很麻烦,不但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还严重影响蛙的生长,降低养殖经济效益。因此,防病工作在养蛙业就显得特别重要。现仅介绍几种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
一、红腿病
又称败血症,为幼蛙和成蛙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季为甚。本病的病原体为嗜水气单胞菌。当水质恶化时,嗜水气单胞菌极易大量繁殖,因此,本病多发生在养殖密度大、水质恶化的养殖池。此外,蛙体受伤,天气突变,尤其是由热转冷时,也易引发此病。
本病的症状是:病蛙大腿与前肢发红,后肢无力颤抖,头部伏地,不吃不动,3~4天便会死亡。剖检可见后肢充血,且有不少出血点和出血斑,胃肠壁可见出血点,肝、肾、肺有红肿等现象。
预防方法是:定期进行消毒,改善水质。最好采用长流水进行养殖,保持水质清新。治疗的方法可以任选以下一种:①对每只病蛙肌肉注射硫酸庆大霉素1万—2万单位,每天1次,连续2天。②病蛙用10%磺胺脒溶液浸泡24小时。③用5%的盐水浸泡10分钟,可抑制病情发展。④用1升水加入10万国际单位链霉素制成药液,浸泡10分钟,每天1次,连续3天。⑤用0.01%的硫酸铜溶液全池泼洒,也有一定疗效。红腿病的反复性较大,治疗时当临床症状消失后,还应继续用药,以巩固疗效。
二、腐皮病
又称皮肤腐烂病,是幼蛙和成蛙共患的皮肤病。本病流行季节长,尤其是夏季,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病因有两个:一是因缺少某一种维生素(如维生素A)而引起的营养性腐皮病;二是因转池、运输时,损伤了蛙的皮肤,或是养殖密度大,蛙与蛙之间咬斗,伤了蛙的皮肤,由细菌感染而引发腐皮病。
此病的症状是:患病初期,头部出现花纹状的白斑,接着表皮脱落,头部和吻端皮肤溃烂。如不及时治疗,溃烂很快会蔓延至全身和四肢等处,继而患部溃疡,露出肌肉和骨骼。此时,病蛙不吃不动,最终因受病菌毒素严重侵害而中毒死亡。剖检病蛙,可见腹部积水、内脏充血肿大等病变。营养性腐皮病同时还伴有烂眼症状,视力逐步丧失,呆滞于池角阴暗处。
对于营养性腐皮病的防治,可以经常拌饵投喂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和维生素D来预防。患病初期,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鱼肝油,病情严重时,还应全池泼洒漂白粉。并在喂鱼肝油的同时,加喂抗生素,如青霉素、四环素等,以抑菌消炎。或用猪牛肝切条,沾上磺胺消炎药粉填喂,连喂4—5天可治愈。
对于细菌性腐皮病的防治,则先用生石灰、漂白粉等消毒食台和棘胸蛙聚集处,然后用2--3毫克/升蛙消安或3毫克/升高锰酸钾和冰醋酸合剂全池泼洒,连续2次有效。对于病蛙,先用0.01%的高锰酸钾药液浸洗后,用药棉抹于患部,涂上金霉素软膏,每天2次,连续3天,以杀灭病灶部位病菌,促进生肌。亦可对病蛙作注射治疗,用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和链霉素中的任何一种,对病蛙进行注射。用量分别为每千克蛙体重4万~5万、1万--2万、5万--10万国际单位。或用上列3种抗生素的300万、20万、400万国际单位,溶于1米’水中对病蛙浸浴30分钟也有较佳疗效。
三、肠胃炎
由细菌感染所致,是蝌蚪、幼蛙和成蛙共患的一种常见病,此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多发生在春夏和夏秋之交气候多变的季节。直接病因是由于水质受污染,或摄食变质、不洁的饲料,吃进了大量的病菌后而得病,病菌进入蝌蚪或蛙的胃肠后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毒素进入血液至脑,干扰神经中枢的活动,致使蝌蚪和蛙发病初期眺动不安,喜钻泥或草丛角落,少摄食,少活动。另一方面,产生的毒素直接毒害胃肠粘膜而产生炎症。此时病情加重,瘫软乏力,静卧池边浅滩,惊扰时无反应。同时由于消化不良,食物过度发酵,肠内产生太多气体而腹部膨胀。病蝌蚪和病蛙身体日渐消瘦,最后终因心力衰竭而死亡。剖检病蝌蚪和病蛙,可见肛门红肿,肠道充血、发炎、有腹水。
预防方法是: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注意食台卫生,每天喂食后及时冲洗食台,清除残饵,并定期用漂白粉消毒。不投喂腐烂变质的饲料,坚持“四定”的投喂原则。发病季节投喂健胃、抗菌的中草药,如在饲料中加喂2%穿心莲,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此病的治疗方法是:内服磺胺胍或酵母片,每千克饲料拌其中一种药物1--2克,每天1次,采用填食法连喂5天。病情严重者肌肉注射链霉素,每只蛙注射1万—2万国际单位,每天1次,连续2次。此外,还要更换池水,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溶液全池泼洒。
四、囊肿病
此病是由于寄生虫寄生在蛙体皮下,或蛙体受伤后感染细菌所引起的。症状是病灶处感染发炎,形成大豆一般的肿瘤,最后造成病蛙死亡。防治方法有:用3毫克/升的硫酸铜溶液浸泡病蛙2—3次,每次10分钟;或用5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5分钟,每天1次,连续2---3天。
五、水肿病
此病是由细菌感染所引起的。患病的多为成蛙,病蛙前后肢甚至全身出现浮肿,皮肤与肌肉间充满水分,病蛙不吃不动,几天后便死亡。定期注入新水,经常保持水质清新,可预防此病的发生。病蛙用青霉素加食盐水浸泡1小时,连续7天,有一定的疗效,此外,每立方米水体用20克高锰酸钾全池泼洒,电可控制疾病蔓延。
六、肝、肾红肿病
此病主要发生于种蛙和成蛙。每年的春夏之交,或秋冬之交为高发期,尤其是患过红腿病的蛙,更易感染。此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引起本病发生的原因可能有下列几个:一是蛙体抗病能力下降时,产气单胞菌或其他杆菌入侵;二是过量服用氟哌酸,对肝、肾造成伤害;三是饲料霉变、或蛋白质含量过高而带来的氨中毒。发病初期,肝、肾功能减弱,消化不良,摄食减少,进而肝、肾充血肿大,排泄困难,病蛙消瘦、弓背,少活动,皮肤无光泽。严重时,发生中毒而死亡。病检可见肝、肾肿大,充血红肿等病症。
预防方法是: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不宜过多,蛋白质饲料不能腐败变质。同时不宜过多使用氟哌酸防治蛙病。发现病蛙后,要立即更换饲料,加喂鲜活饲料;停用红霉素等抗生素,饲料中加入5%鸡骨草粉、3%蚯蚓粉和3%车前粉饲喂,每天2次,连喂5天,有清热解毒、护肝护肾的作用。
七、脱肛病
病蛙的直肠露于泄殖腔(肛门)外,食欲减退,行动不便,活动减少,体质消瘦,腹部同时因积食物和气体而膨胀。预防方法是:坚持“四定”投喂饲料;饲料要科学搭配,符合蛙类的营养需要;保持饲料的清洁卫生。病蛙出现后要及时在饲料中加入干酵母粉和穿心莲干粉。每千克饲料中分别加入千酵母粉10克,穿心莲干粉20克,拌匀投喂,每天2次,连喂3天。对拒食的病蛙可人工强迫喂料,方法是:一人用光滑的小竹片从口角将病蛙的口打开,另一人把活蚯蚓和少量酵母片放人口中。每天1次,连喂2天。另外,对突出肛门外的直肠,用蒸馏水或冷开水洗净后,用手慢慢塞回蛙体,然后放入另外的清水池养殖,但要减少病蛙的活动。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