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池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池塘水质的好坏,是决定池鱼能否健康生长和获得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高密度精养鱼塘,如果水质管理不善,长期不加水、不换水,也不采取水质调节措施,就容易导致池水水质老化,使池水缺氧,有害物质含量升高,造成池鱼泛塘和暴发鱼病,轻则抑制池鱼的生长,重则引起鱼类死亡。做好池塘水质调控的工作,是加快鱼类生长,减少病害发生,提高饵料利用率,取得稳产、高产的关键。
一、适时加水、换水。高产精养池塘的水质要求“肥、活、嫩、爽”。水源充足的池塘,可依据透明度的高低来确定是否加水或换水。一般精养鱼池的池水透明度应保持在30--40cm之间。池水水色过浓,透明度低于20cm,可排出部分老水,加注部分新水。一般每10--15天换水一次。需要注意的是:每次的换水量应为原池水的1/3左右,不能大排大灌,使池水的理化因子剧变;水源要求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无污染;换水时池水与水源的水温差不能超过正负4℃,否则会使池鱼产生应激反应,引发疾病。
二、适时增氧,保证池水溶氧充足。精养鱼池在养殖的中后期,由于池水有机质含量较高,池底有机物的耗氧量增加,缺氧是十分常见的现象。
增加池水的溶氧,对改善池水水质、减少疾病发生、降低饵料系数和提高池鱼产量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适时开启增氧设备,不仅能增加水体中的溶氧量,打破水体分层,补偿氧债,减少鱼池中溶氧的昼夜变化和晴天上午水层分布的差异,增加和平衡整个水体中的溶氧量,稳定池水的酸碱度,而且还能有效排出水体中的氨、氮、甲烷等有害气体,并促使池水中的有机物好氧细菌的作用下分解成无机物,被浮游植物吸收利用,抑制厌氧细菌的繁殖,降低厌氧细菌的危害。
增氧机的配置:亩产500--800kg的池塘,50亩以下每8--10亩配备一台3.0Kw的增氧机:100亩以上的池塘,每20--30亩配备一台3.0KW的增氧机即可。增氧机的使用:一般晴天中午开机;阴天次日凌晨开机;阴雨连绵季节在半夜开机;傍晚不开机;阴雨天白天不开机。
三、适时适量施肥,定期搅动底泥。精养池中的浮游植物既是池鱼的饵料,同时也是水体中溶解氧的主要生产者。定期施用化肥,使水体中的浮游植物保持适当的密度和旺盛的生长状态,吸收水体中的氨氮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在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两个阶段,因池水水温较低,浮游植物种群和数量较少,适量施用化肥,培育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使用,增加水体中的溶氧量。
施用化肥时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使水体中氮、磷比为1:2;但同时要注意水体中有效氮的含量不能超过6mg/L,避免池鱼中毒。池水酸碱度过高或高温季节不能施用氮肥,避免池鱼急性氮中毒。养殖前期用有机肥作底肥,但在养殖的中后期,由于池水中有机质含量较多,应尽量减少或不施用有机肥。
在高温季节,池塘底部的有机质在细菌作用下进行氧化分解,消耗大量氧气,造成池水底层缺氧,促使厌氧细菌大量繁殖,使池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增加。定期翻动底泥,可促进池底有机质分解,释放出吸附的有害气体,减少细菌厌氧呼吸所产生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的含量。一般每间隔一周左右,在晴天中午翻动底泥,每次翻动池底1/3左右即可。需要注意的是,老池塘在翻动底泥后,会引起原生动物和轮虫暴发,导致水质突变,造成死鱼。如果发生此情况,可用1g/m3水体浓度的晶体敌百虫或菊脂类杀虫剂全池泼洒进行杀灭。
四、利用药物稳定酸碱度,改良水质,控制水变。在养殖前期,池水水温较底,加上清塘所用生石灰,酸碱度较稳定,一般在7.5左右。在养殖的中后期,由于池中有机物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含量较高,池水酸碱度较低,可间隔10--15天,每亩水深1m,施用生石灰30---40kg,稳定池水酸碱度,调节和净化水质。池水因水质过浓,蓝藻繁殖过于旺盛,形成水华,致使池水酸碱度偏高,可用0.7g/m3水体浓度的硫酸铜全池泼洒,控制蓝藻的过度繁殖。
精养池塘在养殖的中后期,会出现原生动物突然大量繁殖,造成浮游植物数量锐减,酸碱度降低,溶氧下降而使池水变成灰白水或红水,若在施救不及时有可能造成全池鱼死亡。对于这种情况应早发现早预防。可用0.7--1.Og/m3水体浓度的晶体敌百虫或菊脂类杀虫剂进行全池泼洒,杀灭池中的原生动物。如果池中有机悬浮物过多,可使用20---25kg/m3水体浓度的沸石粉全池泼洒,降低有机物耗氧量和增加水体的透明度。
在精养鱼池中定期全池泼洒漂白粉或消毒王,每次使池水形成0.5--0.6g/m3水体的浓度,进行灭菌、杀藻;每月使用一次底质改良剂,使池水成40--50g/m3水体的浓度,吸附池底的悬浮物,改良底质,从而起到改良整个池水水质的作用。
在配合饲料中添加光合细菌,或在精养鱼池中定期泼洒光合细菌,主要是利用光合细菌在池中以有机物质作为营养来源而生长繁殖,迅速消除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保持池水的酸碱度平衡和溶氧水平,使水体中的物质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状态,解决池水老化等问题。一般在养殖中后期每个月施用1--2次光合细菌,每次用量为使池水成5--6g/m3水体浓度。施用光合细菌5--7天后,池水水质即可好转。
施用光合细菌等生物制剂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施用时必须选择水温在25℃以上的晴天;二是在施用化学制剂如漂白粉、消毒王、硫酸铜等药物后,不能马上施用生物制剂,应在一周后,等化学药物药效消失后再施用,使生物制剂达到最佳的水质调节效果。
五、科学搭配养殖种类。在高产精养池中合理搭配混养滤食性和杂食性鱼类,提高池水的自我调控能力。在不影响主养鱼放养密度的情况下,每亩混养70---100g/尾的鲢鱼450---600尾、鳙鱼150---200尾,通过其滤食作用,调节池水中浮游生物的种群组成和数量;每亩混养30---50g/尾的罗非鱼或鲫鱼,通过其清除残饵、搅动底泥,避免残饵污染池水和池底富营养化,在充分利用水体的生物循环、保持池塘生态系统动态平衡、达到调节池水水质目的的同时,提高水体利用率,增加池塘养殖产量。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