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青蛤生活在近海泥沙或沙泥质潮间带,营埋栖生活,俗称黑蛤、铁蛤,是目前市场上需求量与日俱增的海产品,因此具有广阔的增养殖前景。为保护和净化海洋环境,发展生态养殖,恢复青蛤自然资源,锦州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站与凌海市海洋与渔业局分别对凌海市境内增养殖区邻近海域做了底泥采样收集和海水测试分析,对青蛤的分布、生态习性、生长繁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调研,成功地从山东省引进青蛤苗种,经过16个月的底播试验达到了有效增殖的预期目的。
一、场地选择
试验场地选择在离大凌河口较远、靠近锦州盐场高房子制卤区一隅浅海滩涂,面积在1000亩范围内。根据水质采样调查及生态环境分析的结果认定,高房子制卤区近滩水质条件均在国家二类水质标准范围内,水质清新且无工业污染;水流畅通,不易受风浪影响,流速适中(平均流速小于0.20m/s),不易使青蛤幼虫流失;混浊度小于潮上带,不至于造成青蛤幼虫窒息;底质粉沙适宜青蛤幼虫的附着和幼蛤埋栖;底栖硅藻丰富,有利于青蛤种苗的摄食与生长。调查表明,青蛤的主要敌害生物(如虾虎鱼、鲈鱼、梭子蟹、扁玉螺、海星、寻氏肌蛤等)的分布量也明显少于潮上带。总之,试验场水环境相对稳定,比较适宜青蛤底播增殖。
二、苗种选择与运输
考察苗种产地及苗种质量是否能保证当天起捕、当天运输是前提,了解苗种产地的水温、盐度、苗种密度(中间培育苗)可避免与引种增殖区的水环境差异过大,应选择颗粒均匀、无破损、无错壳、无寄生物的健康青蛤苗种,充分准备好运输装备与措施。青蛤苗种装箱(袋)运输前,必须保证苗种纯净,清除死的青蛤苗种和碎的青蛤苗种,且不得带有敌害生物。超过8小时的长途运输,必须备有制冷和通风设施,运输成活率可达到90%以上。
三、撒播时间与方式
1.撒播时间 2004年6月份和8月份,分2批撒播青蛤苗种;2005年6月份,撒播第三批当地中间培育的青蛤苗种。
2.撒播方式 潮下带底播,即大潮汛时将青蛤苗种均匀撒播在试验场地滩面上,让其慢慢下潜埋栖。
四、苗种来源与撒播密度
青蛤苗种取自山东省滨州市自然采苗与中间培育的苗种。第一批青蛤苗种36t,平均规格700粒/kg~800粒/kg,播苗密度36kg/亩(约2.5万粒/亩~2.8万粒/亩);第二批青蛤苗种15t,平均规格300粒/kg 400粒/kg,播苗密度15kg/亩(约4500粒/亩~6000粒/亩),第三批青蛤苗种3t,取自当地中间培育的青蛤苗种,平均规格为壳长1.5cm~2cm,撒播面积20亩,平均播苗密度150kg/亩。
五、管理措施
1.增养殖方式 着眼于持续发展、健康养殖的远虑,实行滩涂轮养的方式。即增养殖面积是确权范围的1/2,其余面积处于自然资源管理状态,2年~3年后移至空白滩涂续养,以利于养殖滩涂中积累的有机物、有害物充分进行分解,避免循环式养殖所造成的生态恶化。
2.管理方法 明确青蛤增养殖区范围,配备1艘60马力的渔船负责日常管理,实行定人、定位看护,杜绝偷捕和滥采。
3.定期检测 每隔10天~15天对青蛤生长情况、水质状况、病害死亡情况等进行1次检测。每天上午8时~下午15时定时测量水温,并记录备案。
4.定期清除敌害生物,具体方法是下蟹流网进行捕获。
六、增殖结果
1.增殖效果 2004年6月~2005年10月,撒播种苗由平均壳长1.2cm增至2.6cm、由平均单个鲜重1.92g增至11.6g,平均壳长3cm以上者占25%。青蛤平均分布密度20粒/平方米,平均规格87粒/kg,资源量约为0.4亿粒/1000亩。
2.实际效益 青蛤引种增殖总产量约80t,总成本70万元,产值150万元,平均经济效益500元/亩。
七、问题与讨论
1.锦州湾滩簿水浅,除毛蚶,菲律宾蛤仔可作为重点实施项目外,青蛤的增养殖也应作为可利用的开发项目。如果管理得当,不仅可以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保护和调控了生态环境,生态效益巨大。目前,制约青蛤增养殖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苗种短缺,因此,青蛤工厂化育苗的稳定性、出苗量、中间培育的质量问题尤为重要。
2.关于青蛤的增养殖技术尚无成型的规范,试验手段相对滞后。目前,仅借鉴于其它浅海贝类的养殖经验,青蛤增养殖业也没有形成规模而处于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理顺、调整、发展、提高。尤其对推广项目的增养殖场地进行科学选址和环境影响评估,是实施青蛤增养殖业环境管理的关键环节。
3.试验证明,青蛤的生长繁殖、数量分布与底质组成、海水比重、水温、潮流、浊度、敌害生物量的多寡等因素密切相关。青蛤增养殖适宜的水质条件为水温16℃~28℃,海水比重1.010~1.024,pH7.8~8.6,流速0.05m/s~0.20m/s,溶解氧6mg/L左右,底质以沙质粉沙为好(黏质细沙次之);苗种规格以300粒/kg~400粒/kg为宜,浅海底播增殖时撒播密度可增至5万粒/亩~10万粒/亩,池塘养殖密度可限制在20万粒/亩~30万粒之间。
4.2005年9月,对锦州湾海域调查说明,锦州湾浅海海水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渔业水质标准,但靠近河口附近的海底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明显稍高。由于近岸海水叶绿素的浓度所致,其无机氮指标均超过国家二类水质标准,所以应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的入海通量。建议在制定贝类增养殖规划时,应审慎周密,尽量将易发生赤潮的高发区排除在外。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