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已在青海冷凉水域畅游了10年之久的大银鱼,因水库用途发生变化,正面临着“失地”窘境。为了拯救这种青海适生鱼种,九三学社青海省委建议,尽快妥善安置大银鱼资源,别让大银鱼成为青海水产业的遗憾。
大银鱼属一年生经济鱼类,鱼体晶莹透明,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素有“水生人参和软黄金”之称,是国际市场上十分紧俏的商品,也是我国鱼类产业中出口创汇的主要水产品之一。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渔业部门开始大规模推广大银鱼的移植增殖技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大银鱼年产量达已到二千多吨。据了解,大银鱼虽属肉食性鱼类,但非常适合在冷凉、无污染的水域环境中生长繁殖。而我省境内的7686公里内陆河流,受高原冷凉性气候的影响,绝大多数都属冷凉水体,非常适合大银鱼生存繁殖。据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渔政管理站站长陈刚介绍,早在1995年,我省渔业科技工作者就取得了大银鱼养殖试验的巨大成功,并把拥有1000亩水域面积的民和古鄯水库作为增殖基地。截至目前,该水库平均年产银鱼量1.2吨,产品主要出口到日本等地市场。从而对充分利用青海大型水域资源,推动淡水养殖业结构调整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就在大银鱼增殖放流取得喜人成绩的同时,其赖以生存的古鄯水库却要经历功能大转变———由原先的农灌水库改用作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的基本水源地。因考虑到大银鱼有可能对人畜饮用水源产生一定的污染,水利部门计划,民和古鄯水库将不再继续养殖大银鱼。大银鱼正面临着“失地”困境。对此,民和县渔政管理站站长陈刚忧心忡忡地说,国内任何一座水库中基本都有鱼类生存,大银鱼与其他鱼类一样,不仅起着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物种多样性的作用,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净化水体环境的作用。水库功能的转变不应该损伤到特色冷水鱼的养殖,更不应让大银鱼等适养鱼种“二度濒危”。为了保护和促进青海冷水鱼养殖产业,九三学社青海省委提议,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尽快移殖大银鱼,引导并推广大银鱼的产业化开发,尽力保护适应大银鱼繁衍生息的高原环境,使大银鱼资源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一大新亮点。 编辑:王宇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