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秋季是鱼类催肥长膘的旺季,切实抓好这个时期的饲养管理,可增强鱼的体质,为鱼类安全越冬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夺取渔业高产高效双丰收的关键措施。因此秋季养鱼渔民朋友主要应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科学管水
俗话说“深水养大鱼”,一般来讲,成鱼池的水位可加深到2米以上,鱼种培育池的水位可加深到1.5—2米,使鱼群生活在一个活动空间大、溶氧充足、天然饵料丰富的良好生态环境。进排水方便的鱼塘,每隔10天左右加注新水一次;水源不便的池塘每隔15--20天加注一次新水,每次注、换水量为池水容量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左右。在水深1米的情况下,可按每667平方米水面用10公斤生石灰溶水化浆后全池泼洒一次,以改善水质。秋天有“一天一暴”之说,水质较肥的鱼塘,应注意防止泛塘。在晴天午后,开启增氧机增氧及调匀上下水层的溶氧,防止夜间缺氧。同时注意不要让工业废水和农药污染水流人鱼塘内,以防水体污染发生病害。
二、合理投饲
秋天气温逐渐转凉,鱼的生长较快,再加上此时饲草数量多、质量好,只要狠抓管理工作,可使其在9月底以前达到上市规格。在天气正常、无浮头危险的日子,要大量投饲。一般青鱼的投饲量占全年总投饲量的44%,草鱼占41%。但白露前后小青鱼和草鱼易发病,要适当控制投饲量,原则上以鱼下午吃完料为度,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9月下旬以后,鱼病高发季节已过,又可大量投喂,让鱼日夜吃食,这对促进鱼体增重和提高产量有很大作用。但又要防止投放太多变质饲料有害鱼体和恶化水质。此时青绿饲料逐渐减少,对草食性鱼类要增加投喂商品饲料的比重。10月下旬以后,水温降低,鱼的食量减退,可减少投喂量,维持到于塘收获为止,以保鱼不掉膘。10月份,一般青鱼投饲量占全年总饲量的16%,而草鱼则一般为10%。
三、合理施肥
早、中秋水温高、气候多变,水质容易变化,加上鱼类吃食旺盛,耗氧量大,施肥要量少次多。晚秋水温渐低,有机物分解慢,肥力持续时间长,施肥要讲究量多次少。一般8—9月的施肥量占全年总施肥量的30%,而10月占6%。经常施肥的鱼塘,要根据施肥和水质变化情况经常加注新水调节水质。还要根据气温情况加强注水或中午开增氧机搅水1小时左右。晚秋水温渐低、水中含氧量较高,一般不会发生浮头或只发生轻微浮头,此时可减少加水。
四、轮捕轮放
实施轮捕轮放有利于活鱼均衡应市,调剂淡旺余缺,加速资金周转,提高饵料和肥料的利用率,充分发挥鱼塘的生产潜力,调整养殖密度,促进鱼类生长,还可以为翌年成鱼养殖提供大规格鱼种,是提高鱼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之一。轮捕轮放一般采用捕大留小、捕大补小的方法,将达到商品规格的鱼适时应用诱捕网将其捕捞上市,同时视养殖要求补放小鱼种。捕捞要选要水温较低、池水溶氧量较高时进行。一般宜在黎明捕鱼,以供早市。如鱼有浮头现象,严禁拉网捕鱼。先将诱捕网沉于食场水底,然后开食将鱼引到食区,再缓慢提起网的四角,将网内的商品鱼捕获上市。这种方法可以减少伤鱼,简便易行。捕鱼后,鱼体分泌大量粘液,同时池水混浊,耗氧增加。因此,必须立即加注新水或开启增氧机,使回池的鱼种有一段顶水时间,以冲洗过多粘液,增加溶氧量,防止鱼浮头。待池水和鱼群恢复正常状态后,再按养殖要求补放小鱼种。
五、鱼病防治
白露前后是鱼病的高发期,防治鱼病是秋季鱼塘管理的重点。
1、做好消毒工作。投喂不清洁的饲料会带人病菌,残饵不及时清除会腐烂变质。因此,必须做好饲料和食场的消毒工作。投饲的水草要放在漂白粉溶液(按100公斤水加60克漂白粉的浓度配成)中浸泡20--30分钟后投喂。施粪肥时,应在每30公斤粪尿中加20克漂白粉,搅拌均匀后泼洒人池。为预防青、草鱼的细菌性疾病,在投草的三角架等食场处,每半个月泼洒漂白粉消毒一次。
2、用药注意事项。为提高鱼病防治效果,根据有关实践,除积极作好以上工作外,还应注意以下用药技巧。
(1)对症下药,灵活掌握,严把计量关。有些鱼病症状相似,较难确诊。因此,必须仔细观察病鱼症状和病原,详细了解环境、病情、病因等,作出确诊,才能有的放矢,合理运用药物。如不了解病情、病因,难免误诊,导致用药不当,不但无法治愈鱼病,还会造成危害。投喂药饵的药量须计算精确,应以所有可能摄食药饵的鱼体重计算,而不单纯以发病鱼体重计算,否则药量偏低。药物全池泼洒时,浓度以池塘即时的蓄水面积和平均水深计算,而不是以池塘面积和池深计算。施用药物时,不要死搬硬套单位用量,应考虑水质肥瘦、pH值大小、水温高低、天气状况、鱼病轻重及鱼类本身对药物的敏感性等因素,在药物的安全浓度内适当调节。一般来讲,水质肥、水温低、病情重等用药量应偏高,反之应偏低。碱性药物在池水pH值低时用药量偏高,pH值高时用药量偏低。酸性药物则恰恰相反。另外,某些鱼虾、蟹等水产动物对一些药物如敌百虫特别敏感,须禁止使用,否则会造成大批死亡。
(2)内服外泼,杀虫灭菌,慎把结合关。内服药饵,能迅速杀灭鱼体内病原体,增强鱼体抗菌能力,但在鱼体弱、水环境不良的条件下,病原体容易再次侵袭发病。外泼药物,杀灭了水体里的病原体,水质得到改善,为鱼体恢复健康创造了良好环境,但只能预防或治疗发病很轻的鱼,对病情较重的鱼无能为力。实践证明,防治鱼病时,内服与外泼结合,取长补短,可显著提高鱼病防治效果,有效控制病原体,早日治愈鱼病。寄生虫会使鱼体表、鳃、内脏、肠道等器官产生机械损坏、发炎、压迫阻塞等现象。施用灭虫药后,虽然虫体己灭,但鱼仍在死亡,主要是鱼体损伤继发性感染细菌发炎所产生,因此,要杀虫消毒结合使用。
(3)注意施药疗程,严把用药时间关;在鱼类浮头及闷热等恶劣天气应禁止施药,否则会加快鱼类死亡。在大雨、暴雨时泼洒药物,会使药物流失或稀释,失去药效,一般在晴天上午或下午4--5时用药较为适宜。另外,使用药物一定要注意疗程,有些养鱼户认为用一次药后即可万事大吉,发现死鱼后,依然隔几天才再用一次药,其结果既浪费药物,又延缓鱼病治愈,加大了损失。因此,必须连续用药一个疗程(即连续3--6天)。病情轻者3--4天一个疗程,病情重者需5--6天一个疗程或二个疗程的治疗,鱼病才能得到治愈。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