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近一段时间来,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不论是莱饼、豆粕、小麦等传统养鱼饲料的价格,还是水产配合饲料的价格也都在不断上涨,饲料成本在养鱼总成本中所占比例也逐步上升,而鱼价却普遍疲软,这一升一软直接影响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部分养殖户甚至出现亏损。因此,如何降低饲料成本,成了令众多养殖户头疼的问题,于是有人想到了饭店里泔脚的二次利用。而随着餐饮业的日益繁荣,按照环保要求,所产生的泔脚如何处理也成了各大宾馆、饭店经理们的难题。前者有需求,后者要及时处理掉,两者一拍即合,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求合作关系,甚至出现了饭店付费给需求者的“怪”现象。
为此笔者走访了几位利用泔脚养鱼的养殖户,他们总结出利用泔脚喂鱼的几大“好处”:
(1)泔脚里不仅有米饭,而且还有蔬菜、肉类,营养丰富,适口性好,鱼喜食。
(2)鱼类食用泔脚后生长迅速,出池规格普遍比较大,亩产也较高。其中有一户养的鳊鱼平均达0.8 kg,最大达1.4 kg,鲫鱼平均达 0.35 kg,最大达0.5 kg。
(3)费工不多,每天只需定时定点去拉运回来,倒入池塘中即可。除了草以外基本不投喂其它饲料。况且还有饭店付的泔脚清运处理费,所以最主要的是饲料成本大幅度下降,相应的经济效益明显。
但笔者对上述观点不敢苟同,从长期来看,使用泔脚喂鱼弊大于利。
(1)泔脚中油脂含量较高,且经过高温炸、煮、爆、煎,油脂中成分改变很大,其中所含的黄曲霉素等致癌物质含量显著提高(黄曲霉素的毒性是砒霜的100倍),池中鱼类食用泔脚后,上述致癌物质累积在鱼体内,消费者食用后可能会发生头昏、恶心、呕吐、腹部疼痛以及肠胃道疾病,对身体有极大的害处,与现代消费者追求的绿色消费背道而驰。
(2)长期使用泔脚投喂养成的鱼,其身长较短,而胸围往往较大,腹部膨大,腹内肠系被大量脂肪所包裹,清除内脏后净出肉率偏低,可食用部分相对较少,且经烹调后总有股油脂味,肉质疏松,口味较差。
(3)泔脚中还有许多杂质成分往往不能被鱼类所利用,逐渐积聚在池塘底部,水面漂浮油花,水质恶化在所难免,如含氧量、透明度等指标往往偏低,水质变肥,藻类增多。在夏季高温季节,如遇雷阵雨,天气突变,极易引起浮头,甚至泛池。事实上,其中一个养殖户的一口7亩的池塘在9月份的高温季节发生泛池,全池覆没,损失惨重,后悔莫及。
(4)在夏秋高温季节,含有高脂肪和高蛋白的泔脚往往腐败严重,细菌繁殖速度惊人,同时肉类生熟混杂,其中的寄生虫卵等未经任何处理一同进入池水中,由此造成鱼病发生严重,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等发病频率非常高,用药成本居高不下。而且用药过多,也会影响所养鱼的品质。
所以在养殖过程中,不能一味使用泔脚,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