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1、池塘条件
小体鲟驯养池塘驯养池塘宜选在进排水方便、无污染且比较安静的地方,池壁无渗漏水,池底最好为沙石底,如果是泥底,淤泥厚度不能超过10cm。
2、小体鲟放养规格
一般体长10cm以上的小体鲟幼鱼可放入水库坝下流水池塘进行养殖,有条件的地方,培育的规格最好大些再转入水库坝下流水池塘,以利于提高成活率。达到规格的苗种选择摄食旺盛、活动力强、健康强壮的放入池中;体质较弱、活动力差的培育规格大些再放入池中,这样能免除不必要的损失。
3、饲料投喂
小体鲟配合饲料粒径的选择以适口为宜,粒径宜小不宜大,因为小体鲟属吞食性鱼类,人工配合饲料有一定硬度,理想的粒径是小体鲟既吃到饲料、吞下去后又无哽咽感为宜,换较大规格的饲料时,一般滞后一段时间,这样也可适当照顾较小的鱼。小体鲟有避强光、趋弱光特性,其每天的摄食高峰在早晨和晚上。中、下午光线强,小体鲟的活动量减少,吃食也相对减少。因此,在投喂饲料时,上午和晚上多投喂,中午和下午相对减少投喂量。
4、生长与环境
小体鲟的生长受外界影响较大,特别是水源的影响。本试验中检测的NO3-浓度较高是因为水库中投喂了大量的尿素所致。在高温的6~8月,平均水温达29℃,虽然采取了加高水位(加大到最大水流量)和搭建遮阳网的方法,小体鲟的生长速度还是受到了影响,因此在实际养殖操作中,此方法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饲养管理有一定的困难。若养殖户避开高温期间再放养,则水库坝下流水池塘养殖不失为较好的养殖模式,为开发鲟鱼资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养殖自然条件,有利于我国鲟鱼养殖业的推广和发展。
5、日常管理
除了定期巡塘,勤观察鱼体生长、摄食、疾病发生以及检测水质,特别对养殖重要水质指标动向(如氨态氮浓度、水温等)予以关注外,还做好防逃、防盗的安全工作,因为小体鲟有很强的顶水钻缝能力,进排水口应用密筛绢网扎牢,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6、疾病防治
养殖小体鲟较其他鱼类发病少,对小体鲟疾病防治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法。
(1)肿嘴病
症状:小体鲟幼鱼肿嘴,嘴四周充血,不能活动,有时伴有水霉着生,排泄孔红肿。
发病原因:为一种细菌性疾病,主要是因为吃了变质的饵料所致。
治疗方法:发现病鱼,及时捞出,并换注新水,定期对饵料台进行消毒,不投喂变质饲料,及时清除残饵。目前此病无更好的方法治疗。
(2)水霉病
不同阶段此病均有发生。
症状:患处滋生大量水霉,严重的行动缓慢,消瘦不摄食,直至死亡。
发病原因:鱼体受伤、水体不清澈而感染,滋生水霉。
治疗方法:将患病鱼放入浓度为30~50g/m3的孔雀石绿和1%的食盐混合溶液中浸泡20~30min,有一定疗效。
7、我国养殖小体鲟的可行性分析
小体鲟的食谱广,天然条件下主食底栖生物、水生昆虫幼体、软体动物等,其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1~23℃,若移植到我国长江以北的河流和大型水库中,有可能自然繁殖,甚至形成强大的种群。小体鲟虽然个体小,生长较慢,但性成熟早,生殖能力强,雌鱼怀卵量为0.2万—7万粒/kg体重,最多可达10万粒/kg。
小体鲟是纯淡水鱼类,其中的定栖种类,更容易驯化作为池塘养殖的品种。前苏联已研究出在池塘条件下培育成熟,可用作杂交培育优良品种的亲本。我国池塘养殖品种多,混养技术高,可适当地选择某些品种与小体鲟搭配混养,以增加产量,提高养殖效益。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