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罗非鱼为广盐性鱼类,不仅能在淡水中养殖,也能在海水和咸淡水中养殖,而且海水和咸淡水养殖的罗非鱼的肉质优于淡水养殖的罗非鱼,深受养殖户和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我县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罗非鱼的咸淡水养殖,在近20年的养殖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利用咸淡水养殖罗非鱼的技术经验,现将主要技术方法总结如下,以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一、苗种的海水驯化
由于咸淡水养殖罗非鱼所需的苗种,大多取自淡水繁育苗种,若将鱼种直接移入高盐度的海水中养殖,会因不能耐受高盐度的刺激而产生应激反应,引起不适、病变,甚至死亡。因此,鱼种下塘养殖前需经过海水驯化,经过一个盐度由低到高的驯化过程,才能最后适应高盐度的海水环境并正常生长。罗非鱼的海水驯化有二种方法:
1、是先将从淡水养殖区运回的鱼苗或鱼种放在盐度为5‰
以下的暂养池网箱中暂养2-3天,然后逐步加大海水盐度,每日使驯化的海水盐度递升2‰-4‰左右,直至达到自然海区的海水盐度,此时,可以把鱼种移放到海水塘中养殖。
2、是有充足淡水水源的鱼塘,则先可注入60-80cm深的淡水,把鱼种直接放人塘中养殖。在养殖过程中人工控制池水盐度,从低到高,逐步添加海水,直至加满及换水,在养成期间最终达到自然海区海水盐度。此法简化了罗非鱼鱼种盐度驯化程序,利于提高鱼种成活率。为提高苗种成活率,海水驯化时应注意几点:
(1)应选择健壮、无外伤的鱼种作驯化对象,受伤的鱼在驯化过程中易因伤口引起脱水而死亡。
(2)驯化前在淡水中停食1-2天。
(3)驯化中不能投喂饲料,因鱼种摄食时海水会伴随饲料进入鱼体,以致造成鱼的内脏脱水,且海水的pH值较高,吞食后,胃肠中的酸性消化液会被中和,降低消化机能,引起食物
消化不良;4、长途运输的苗种,应放入低盐度(盐度<5‰)的水中暂养2-3天后方可开始驯化;5、在驯化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应掌握从低盐度向高盐度逐步提升原则,以保证驯化成活率。
二、池塘养殖
1、养殖的基本环境条件 罗非鱼经海水驯化后,可在3‰的高盐度海水中生长,一般在30‰以下盐度的海水中均可进行养殖。养殖池塘面积一般以5-15亩为宜,水深1.5m以上,水源充足(最好是自然纳潮,而不是人工提水,以减少开支),水质无污染;塘底平坦,以泥底或沙泥底质为宜,最好选择新开挖的塘,也可以选择老鱼塘或老虾塘,如是老塘,塘底淤泥不能超过20cm,否则养前必须进行清淤;池塘有较好的注排水设施,交通方便。
2、清塘与肥水
清塘方法有二种:
(1)是干法清塘。把池塘水排干,每亩施生石灰60-75kg,兑水全塘均匀泼洒,塘四周及淤泥多处多洒些。
(2)是带水清塘:池塘水深保持50-80cm,每亩施放刚发酵的生石灰100-150kg,兑水后全池均匀泼洒。杀死池塘内的鱼虾、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
干法清塘3天后开始注水,进水口用60或80目的纱绢网袋过滤,注水深至80cm,亩施放猪粪200-250kg或鸡粪100-150kg,同时每亩追施尿素1.5kg+磷酸二氢钙0.5kg,经l周后池水培育出大量浮游生物.清塘药物的毒性也已消失,可投放经驯化的鱼种养殖。
3、鱼种放养 广西、广东、海南等省沿海放养时间一般在4月上、中旬,大海和海水池温稳定在18℃以上时就可以放养种。在14℃-18℃之间放苗,虽然不会立即造成死亡,但摄食量少,活动能力差,成活率低。投放密度为体长9-11cm规格的过冬鱼种1200-1300尾/亩,或全长3-5cm规格的当年鱼种1300-1400尾/亩。在罗非鱼种投放20-30天后,每亩搭养10-15g/尾的鲻、梭鱼苗种300-400尾左右;在罗非鱼越冬鱼种投放20-30天或当年鱼种投放50-60天后每亩再搭养体长8-10cm规格的鲈鱼种30-50尾。
(4)投喂管理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投喂饲料坚持做到“三看”(看天气、看水色、看鱼类活动摄食)和“四定”(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原则。根据鱼体大小,在不同的季节灵活掌握投饵量。同时不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一般在鱼苗下塘2天后开始投喂饲料,投喂含蛋白30%的罗非鱼配合颗粒饲料,投饲率为6%-8%,投喂时间为每天8:00、12:30和17:00,当鱼生长到100g/尾以后,投喂含蛋白28%的成鱼罗非鱼配合颗粒饲料,每天投喂2餐,投喂时间为每天8:00和17:00,投饲率为2%-6%。并按天气变化情况、水质和底质条件、鱼的生理状况等因素灵活调整,晴天多投,阴雨闷热天少投;吃多投多、吃少投少;鱼体活动正常多投,发病时少投。养殖初期,池水较肥,水中浮游生物十分丰富,可酌情减少投饵。投喂时采取“慢-快-幔”和“少-多-少”的投饵方法,即开始时,鱼来得少,尚未集中,而结束前大部分鱼已饱食或鱼已达到大部分的饱食量,此时就应该慢喂少喂。而在中间阶段,大部分鱼已来到并激烈抢食,则应快喂多喂,每次投喂持续时间为30分钟左右。在鱼种下塘1个月后,要适当兼投青饲料,一般1周1次,在投喂颗粒饲料前1小时投喂,青饲料投喂量以投喂3天内吃完为原则。
(5)水质管理 在鱼苗投放后10天内,保持水位不变,以后每天增加水位5cm,直至水深达150cm以上,以后每隔15-20天换新水105-20%,以保证水质的相对稳定及清爽,透明度保持在25-30cm。当池水浮游生物减少,水颜色变浅时,适当追加肥料,以增加藻类的营养,促进藻类正常生长。一般在养殖前期,以适当追施发酵过的猪、鸡粪,保持池水“肥、活、爽、嫩”,中后期,以追施化肥为主,每次亩用1.5kg尿素和0.5kg磷酸二氨钙分别兑水全池泼洒,追肥次数一般为7-10天一次,可根据水质、天气等情况灵活掌握,且随着鱼体的逐渐长大,施肥的次数及施肥量相应减少。还有,每隔15-20天施放生石灰一次,用量1O-15ppm,以调节池水酸碱度,使池水pH值始终保持在7.8-8.5之间。有条件的可通过投放光合细菌、硝化细菌、EM液等有益菌种达到调控水质的目的,减少养殖池塘用水的排放,使整个养殖过程水质符合鱼体生长要求。
(6)病害防治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坚持以预防为主、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治结合的原则。一、通过加强水质管理以改善养殖环境、完善饲料的营养标准和定期投喂含维生素、大蒜素的药饵提高养殖对象的体质,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病害的发生;二、实施免疫防治为主的生物防治技术,减少抗生素类以及其他容易污染环境和降低产品质量的药物的使用;三、定期进行水体消毒,一般每20天用漂白粉(有效氯32%)1ppm或溴氯海因0.3ppm进行全池泼洒消毒,杀灭水中和鱼体上的病原菌,抑制病菌的滋生。一旦发现病害,应及时诊断和早治,对症下药。
(7)日常管理 每天早中晚巡塘,了解池鱼的吃食、生长、活动情况及水质变化,做好养殖日常记录,详细记录每天天气、水温、换水情况、用药情况、水色、透明度、投饲等。(摘自鱼业致富指南)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