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斑点叉尾鮰自1984年引进国内以来,以其适应性强,易养殖、产量高、效益好、营养丰富等特点日渐受到广大生产者,消费者青睐。有关池塘单养、混养的高产技术屡见报端,但大规模网箱高产养殖技术则未见报道。笔者根据10多年从事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的经验,结合近年在三峡库区高效渔业示范基地所创造的亩净产20余万斤的体会,从苗种培育,饲料研究,饲养管理等方面进行小结。
1 水域选择与网箱结构
1.1 水域选择 选择交通方便、水面宽阔、避风向阳、环境安静、无污染、微流水、透明度大于1米,水深4米以上,pH值6.5-8,溶氧5毫克/升以上,网箱面积与水域面积比大于1:300的水域安置网箱。
1.2 网箱结构 网箱排列为“非”字型,每亩网箱组装成一排,各排间距100米以上,为适应水位变化,以浮动式网箱较好,网箱规格为3米×4米×2.5米的敞口式五面体网箱。网箱材料选择双向延伸的聚乙烯无结网片,网目2a=1.5、2.5、4、5厘米。
2 大规格鱼种培育
鱼种入箱前将准备放苗的新网箱放入水中浸泡7-10天,以着生附着物,减少箱体对鱼体的擦伤,鱼种入箱后即尽早喂食,投喂适口的全价配合颗粒饲料。开始时在箱中央距水面50厘米处悬挂直径为1米的圆形饵料台,使鱼慢慢到台上集中摄食,利用投饵措施对其进行摄食驯化,浮到水面抢食后,取走饵料台。一般7月份进箱的体长5-6厘米的鱼种经过8、9、10三个月的养殖,平均规格可达到体重50-100克,且越冬成活率高。
鱼种进箱时间以水温15℃以上较为适宜。此时,鱼仍处于摄食生长阶段,恢复快,病害少、成活率高。切忌在越冬期间水温较低时运输鱼种。此时鱼活动量少,进入网箱后鱼一方面处于停食、半休眠状态,另一方面为适应水体环境及抗风浪影响,体力消耗很大,不易恢复,发生鱼病不易治疗,死亡率高。
3 饲料与投喂技术
3.1 饲料 网箱养殖无外源性营养物质补充,鱼类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必须完全依赖配合饲料。因此,根据鮰鱼不同生长阶段制订出科学的配方是养殖成败的关键。
3.1.1 蛋白质需要量及必需氨基酸 所谓蛋白质需要量是指能满足鱼类氨基酸需求并获得最佳生长的最少蛋白质含量。斑点叉尾鮰幼体阶段(8-50克)适宜饲料的蛋白质需要量为35-41%,50克以上的个体适宜的饲料蛋白质需要量为25-35%。斑点叉尾鮰的必需氨基酸同其它鱼类一样均为十种。
3.1.2 能量 能量是动物维持生存、生长发育的重要基础,在鱼饲料中衡量能量的指标通常以可消化蛋白(DP)和消化能(DE)的比值即蛋能比进行,理想的斑点叉尾鮰的DP/DE值为85-114,幼体阶段比值较高。当饲料能量相对蛋白质含量不足时,饲料蛋白不是用于鱼的生长,而是被转化成能量来维持生存;反之,饲料中能量过高会降低鱼的摄食量及其它重要物质的摄入,造成体内脂肪的积累。
3.1.3 矿物盐 鱼类对矿物质的需求部分通过鳃从体外水环境中吸收,主要从饲料中摄取。矿物质的主要功能为参与骨骼形成,是激素和酶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能调节渗透压及酸碱平衡。
3.1.4 维生素 维生素在动物体内需要量甚微,但是动物体内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对维持正常生长、代谢、繁殖,参与体内酶的形成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此,设计出斑点叉尾鮰鱼种(8-50克)和成鱼(50克以后)的饲料参考配方,见表1。
3.2 投喂原则和技术
3.2.1 原则 坚持投饵“四定”。即定人、定点:每人每天固定投喂相同位置,边喂边观察鱼的摄食和活动情况;定质:保证饲料成分全面,饲料新鲜,无霉变,无异味,颗粒适口粉末少;定时、定量:斑点叉尾鮰属有胃鱼,正常情况下每次摄食量可达体重1-2%,食物从摄入体内到排出需6-8小时,每天坚持同一时间投喂能促进食欲,保证鱼体内相关消化酶同时达到最高值,以提高饲料消化率。成鱼阶段两餐间距8-10小时,鱼种阶段每餐间距5-6小时,详情见表2。
表1 斑点叉尾鮰饲料配方 单位:%
原料名称
比例
组别 鱼粉 蛋白粉 豆粕 菜粕 酒糟 尾粉 米糠 膨润土
鱼种料 26 8 28 10 5 13 5 2
成鱼料 10 4 25 22 5 17 12 2
注:预混料含多种维生素、复合矿物盐、粘合剂等。
表2 斑点叉尾鮰投饵情况
水 温 幼体阶段(5-50克) 成鱼阶段(50克以后)
投饵量% 投饵次数次/天 投饵量% 投饵次数次/天
10℃下 0.3-0.5 2-3天一次 0.2 2-3天一次或不投饵
10-15℃ 0.5 1-2天一次 0.3 2-3天一次
15-20℃ 1.0-1.5 1-2 0.5~0.8 1
20-30℃ 2-4 2-3 1.5-2.5 2
31℃以上 2 2 1 1
3.2.2 投喂技术 每次投喂开始时量要少些,间隔时间要长些,投速慢些,待鱼集中抢食数量多时,间隔时间短些,投喂快些,在喂到后期,间隔时间再长些,即遵循“少-多-少”、“慢-快-慢”的投饲技术,以80%左右的鱼不激烈抢食时停止投喂。
4 日常生产管理
4.1 坚持24小时值班,每日记好养殖日记。包括水温,饲料投喂量,鱼摄食及活动情况,死鱼情况,以便及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死鱼及时捞出并送岸边深埋。
4.2 每10天拉动网箱锻炼一次,以增加重的活动量,增强体质,同时抽样称重,并根据鱼的生长情况调整投饵数量。
4.3 定期洗箱、换箱、清除网箱的附着物,以防细菌寄生,鱼体感染。网箱长期在水中浸泡后吸附了鱼体排泄物及水中污物,着生了大量的丝状藻类,既影响水体交换又成为嗜水气单孢菌等使鱼致命的菌体生长繁殖的场所,叉尾鮰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极易引起病变。
4.4 移动排位 在水体较肥,规模较大,水位较浅,产量较高的养殖水体中移排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产量越高,投喂饲料量越大,鱼排泄出的代谢物越多,网箱下的沉积物及周围的水环境恶化严重。有时甚至看到网箱周边泛起浮膜,水下不断分解出有毒气体冒出的气泡,水色变深发黑,遇到这种情况要立即将排位向上风口移动50米以上。
4.5 调整规格密度 尽管斑点叉尾鮰适宜高密度养殖,但并不意味着放养密度越大越好。因为同一箱中鮰鱼数量太多,抢食不均,规格参差不齐,平均增幅慢;数量太少抢食不凶,增重慢,箱体利用率低。因此在生长期的每个月都要对各箱中鮰鱼规格、数量进行调整,或分筛或手拣,以保持最佳密度,促进其快速健康生长。
4.6 每次分筛、转箱、抽样等操作后用3-5mg/L漂白粉或100mg/L生石灰全箱泼洒一次。鱼种入箱时用1.5%食盐水+30mg/L福尔马林浸洗20-30分钟。
5 斑点叉尾的鮰鱼病防治
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是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在高密度养殖中更为重要,应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工作,落实“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
5.1 营养性疾病
症状:病鱼外观个体肥大,体型粗短,肚大体圆,手感轻,下颚充血,剖腹观察鱼心脏、肝脏肥大,脂肪较多,严重者可见肠壁、肝脏均有脂肪沉积,甚至存在脂肪肝现象,有时腹腔内有血水,肠道充血,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效果很差,甚至无效。
病因:①蛋白、能量比失衡,饲料中能量物过多,导致蛋白质合成受阻,营养代谢失调,脂肪过剩,在生长速度较快时更易发生此病。
②饲料中维生素缺乏或不足,除具上述症状外,有时还伴有蛀鳍烂尾,眼睛突出等症状。
治疗方法:参照斑点叉尾鮰营养标准对饲料进行检测分析,满足鱼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5.2 细菌性疾病
主要由气单孢菌、爱德华氏菌感染引起。在病鱼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5.2.1 出血性腐败症
病原:嗜水气单孢菌
病状: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下颌充血,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粘液,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此病在养殖高温季节发病率较高,危害严重且不易控制、疗程长。使用50mg/L生石灰或1mg/L的漂白粉全池泼洒,连续2-3天。同时使用磺胺+土霉素+Vc+呋喃唑酮四合剂内服5-7天,效果很好,药物添加量为每吨饲料中磺胺1公斤、土霉素2公斤、呋喃唑酮0.5公斤、Vc0.2公斤。
5.2.2 爱德华氏病
病原:爱德华氏菌
病状: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毫米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在10-15天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入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味。死亡的病鱼明显与肾脏、肝功能衰弱有关。发病后期难以治疗。
治疗:可用抗生素如氯霉素、土霉素等治疗,用量为每吨饲料中氯霉素0.5公斤、土霉素1.5公斤。
5.3 真菌病
水霉病
病原:水霉
病状:本病最明显的症状是肉眼可见鱼体表有或小或大丛的灰白色棉絮状的菌丝、粘液分泌增多,食欲减退,鱼体瘦弱,最后衰弱而亡。因拉网和运输中操作不慎,造成肌肉损伤或其它疾病引起的病灶使水霉菌侵入感染,冬春两季发病严重,越冬池在高密度放养的情况下更易发生。
防治:①在拉网和运输过程中,操作要细致,尽可能避免使鱼体受伤。操作结束后,可用3-4%的食盐水浸洗10-15分钟。
②0.15-0.2mg/L的孔雀石绿或2-3mg/L的亚甲基蓝泼洒。
③若病情严重,用3-5mg/L的治霉灵浸洗效果很好。
5.4 寄生虫病
5.4.1 小瓜虫病
病原:多子小瓜虫
病状:小瓜虫病是危害最严重的疾病,苗种期间感染率极高,尤其在鱼种下箱初期体质未恢复或因管理不当鱼体质较差时感染率极高。如环境条件适于此病,几天内可使鱼全部死亡。小瓜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组织后,形成大头针头大小的小白点,肉眼可见。镜检可见小瓜虫幼体或成体。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即使水温高达32℃也能发病。
防治:①1mg/L孔雀石绿+15mg/L福尔马林合剂浸泡20-30分钟,每隔2天一次,1-3个疗程,效果较好。
②用1-1.5mg/L硝酸亚汞浸泡也有较好的疗效。
5.4.2 车轮虫病
病原:车轮虫
病状:对斑点叉尾鮰危害较大的车轮虫有二种,一种较小的常寄生于鳃部,另一种较大的则寄生于鱼体全身。以寄生于鳃部的一种危害性更大。侵袭鳃瓣时,便产生大量粘液。病鱼呈不安状,在水中乱擦、乱窜,甚至在水中旋转,镜检可见虫体。
防治:①7mg/L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浸洗效果较好。
②用含2.5%的2mg/L氯化乙基汞泼洒,或2-3mg/L醋酸苯汞泼洒,效果很好,但不能连续使用。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