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是提高水产动物增养殖产量及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提倡健康养殖、高密度、高单产、高效益的今天尤其如此。水产动物一般生活在水中,一旦生病,基本上都是进行群体治疗。内服药一般只能由水产动物主动吃入,所以当病情比较严重.机体已失去食欲时,即使有特效的药物,也不能达到治疗效果;尚能吃食的病体,由于抢食能力差,往往也由于没有吃到足够的药量而影响疗效。体外用药一般采用全池遍洒或药浴的方法,这仅适用于小水体,而对大面积的湖泊、河流及水库就难以应用。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贯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积极方法,才能达到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在预防措施上,既要十分重视改善水环境,努力提高机体抗病力,还要注意消灭病原,切断传播途径。本文就水产动物健康养殖中如何预防疾病略作技术总结如下:
一、改善水环境
水产动物离不开水,水环境的好坏决定着水产动物能否健康、快速地生长。养殖户必须在当地渔业规划区内从事养殖,并应清楚地了解水源及污染源情况,以规避可能的养殖风险。
1、建筑养殖场时应符合防病要求,要选择并保持合格的水体。
(1)在建场前首先要对场址的地质、水文、水质、气象、生物及社会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调查,在各方面都符合养殖要求的才能建场。
(2)水源一定要充足,水的理化性状要适合养殖对象的生长,不被污染,不带病原体(尤其是目前尚无法治疗的)。
(3)在设计进排水系统时,应使每个池塘有独立的进排水口,即各个池塘能独立地从进水渠道进水,并能独立地将池水排到排水沟里去,而不能从相邻的池塘进水或将水排入相邻池塘。
(4)有条件的(尤其一些特种水产养殖),如能配备蓄水池就更理想,水经蓄水池沉淀、自行净化,或进行过滤、消毒后再引入池塘,就能防止病原体从水源中带入,尤其在育苗时更为需要。
2、采用理化方法改善生态环境
(1)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或排干池水后池底进行翻晒、冰冻。淤泥不仅是病原体的滋生和贮存场所,而且淤泥在分解时要消耗大量氧,在夏季容易引起泛池;在缺氧情况下,产生大量有毒还原物质(如氨、硫化氢等),并使pH值下降。
(2)定期遍洒生石灰(pH镇偏低时)或碳酸氢钠(pH值偏高时),调节水的pH值。前者并有提高淤泥肥效、改善水质的作用。
(3)定期加注清水及换水,保持水体肥、活、嫩、爽及高氧。若能保持微流水,效果更佳。
(4)在主要生长季节,晴天的中午开动增氧机,充分利用氧盈,降低氧债,改变溶氧分布的不均匀性,改善池水溶氧状况。
(5)在主要生长季节,晴天的中午,用水质改良机吸出一部分塘泥,以减少水中耗氧因子;或将塘泥喷到空气中后再洒落在水的表层,每次翻动面积不超过池塘面积的一半,以改善池塘溶氧,提高池塘生产力,形成新的食物团,供滤食性动物利用,增加池水透明度。
3、大力推广使用光合细菌(PSB),改善水质和底质。
PSB是生物制品,无毒无副作用,无耐药性,无污染,并且能降解鱼药的污染,是优良的环境改良剂和饲料添加剂。用于水产养殖方面在我国才是近几年的事,由于最早使用PSB的用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和较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倍受养殖户推崇,大有普及之势。
二、增强机体抗病力
1、控制放养密度,确定良好水质,增强机体抗病力。好水养好鱼,好鱼不生病。要想拥有较好的水质,保持水体良好的藻相、菌相是关键。养殖密度的合理与否要由水质指标来确定,而不能以养殖对象的耐性来确定。比如,有的养殖户看到革胡子鲶、南方大口鲶、乌鳢等优良品种的耐性较强,就把它们的亩投放量入为地提高到5000-10000尾,这是不足取的。一般来说,鱼类养殖的合理密度为亩产300-500千克,罗氏沼虾以亩产300千克左右为宜,河蟹产量控制在每亩50-50千克较合适。如果配备了增氧机,密度、产量可在此基础上提高50%-60%。
2、种植水草。水草能起到吸收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净化水体,控制病害的作用。虾蟹养殖池在养殖期间,水草的覆盖率必须保持在30%-50%。
3、加强及改进饲养管理
(1)根据当地条件、技术水平及防病能力进行合理的混养和密养。
(2)做好定质、定量、定位、定时的“四害”投饵。“四定”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固定不变,而是根据季节、气候、生长情况和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以保证水产动物都能吃饱、吃好,而又不浪费以致污染水质。在质方面既要营养全面、又要新鲜、不变质、不含有毒成分,且要在水中稳定性好。
(3)在喂饲方式上,以投放颗粒饲料和鲜活饵料为主。比如河蟹养殖提倡种草投螺养殖方法,投放的螺蛳应是活体螺,而不可将活螺轧碎投喂,以免螺肉腐烂变质污染水质。
(4)加强日常管理及细心操作。要勤巡塘、勤除污、勤除害,注意水质,观察水产动物的吃食情况及动态,发现情况及时解决,并做好记录。
4、人工免疫
有条件的,采用人工方法给水产动物注射、浸浴、口服、喷雾菌苗或疫苗,使机体获得免疫力,这在生产上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1、建立检疫制度
根据我国于1979年制订的《口岸淡水鱼类检疫暂行规定》,对检疫范围、检疫对象、具体检疫方法(现场检疫、实验室检疫、隔离检疫等)和处理意见都作了规定,今后对水产动物都应作出口岸检疫规定,在国内也应制订检疫规定,以防止水产动物疫病(尤其是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危害极其严重的第一类疾病)的传播。
2、彻底清塘
池塘是水产动物生活栖息的场所,也是病原体的滋生场所。一年水产养下来,必须对池塘清整消毒1次,统计表明,清塘的病害发生率比未清塘者要低50%-70%。彻底清塘通常包括清整池塘及药物清塘。
(1)清整池塘冬季在并塘或收捕后,排干池水,封闸晒池,维修堤滩脚、闸门,并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及池边杂草。
(2)药物清塘提倡采用生石灰清塘,效果较好。
(3)作用:生石灰清塘不仅能杀死塘里的敌害生物和病原体,还能改善池塘酸性环境,使池塘呈微碱性,提高池水的碱度和硬度,增加缓冲能力,钙离子浓度增加,pH值升高后,可使被淤泥胶粒吸附的铵、磷酸、钾等离子向水中释放,增加水的肥度。
(4)生石灰清塘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干池清塘,先将池水排干或留5-10厘米,一般生石灰量为10-30千克/100平方米,清塘时,在塘四周挖挖几个小潭(或用木桶等工具),让水流入,再把生石灰放入溶化,不待冷却立即均匀遍洒全池(包括滩脚),第二天早晨最好将塘底推耙一遍,使石灰浆与塘泥充分混合,提高清塘效果。另一种是带水清塘,生石灰用量一般为20-50千克/100立方米,将生石溶化后趁热全池均匀遍洒。带水清塘可避免清塘后加水时又将病原体及敌害随水带入,效果较好,但生石灰用量大,成本高。清塘后7-10天药性消失后即可放入水产动物。
3、放养合格种苗
水产品种苗应就近从正规的、有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单位购买,供苗方应有种苗的合格证书,外地提供的种苗,还应有当地检疫部门出具的检疫合格证。在一口塘中,不要混批投苗,并避免将不同地区的水产种苗共放于同一池塘中。
四、疾病流行季节前的药物预防
1、体外疾病的药物预防
(1)用中草药扎成小捆,放在池中沤水,以达到杀灭体外病原体的目的。如乌桕叶沤水预防细菌性烂鳃病,楝树枝叶沤水预防车轮虫病等。该方法有就地取材、副作用小等优点,也可用于早期治疗。
(2)在食场周围挂药袋或药篓,形成一消毒区,利用水产动物来食场摄食时,反复通过数次,达到预防目的。其优点是使用方便,用药量少,不会出事故,副作用较小,并可用于疾病早期治疗。
(3)为了保证水产动物在挂药时能前来吃食,在挂药前应停止投饲1天,并在挂药的几天内选择水产动物最喜吃的饲料,投饲量应比平时略少些,以保证第二天仍来吃食。
2、体内疾病的药物预防
体内疾病的药物预防一般采用口服法。由于不能强迫水产动物来吃药,所以只能将药拌在饲料中制成颗粒药饲投喂。用药的种类随各种疾病而不同,尽量多用中草药,以免产生耐药性。若为西药,要求高效、低毒、无残留。另外,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注意以下几项:
(1)药量计算应把吃该种颗粒药饲的水产动物体重都算入。
(2)饲料必须选择水产动物喜吃、营养全面能碾成粉末的(草料除外)。
(3)颗粒药饲在水中的稳定性要好,一股应在水中半小时以内不散开,而水产动物吃入后又能很快消化吸收。
(4)药饲的大小必须适口。
(5)投饲量应比平时减少2-3成,以保证天天能来吃药饲,并将药饲吃完。
五、注意事项
1、尽量按处方用药 只要认真抓好上面这些环节,那么水产病害大多能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如果已经发生了水产病害,养殖户首先应携带殃胚就近向本地的水产病防机构送检,确认病因,使用病防机构专业人员出具的处方,而不可盲目用药。
2、用药不可坏水 在水质恶化或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时(非化工、农药等污染)一般采用二溴海因,溴氯海因、二氧化氯等既能灭菌又对水体净能力影响较小的消毒剂,但不可过分依赖消毒剂预防疾病。不提倡常用,重用消毒剂。
3、妥善处理死亡病体 必须严格按照要求用石灰坑埋;排水前池水最好也消毒,以防病害蔓延。
4、除了以上种种预防措施外,生产中对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还应抓好机体消毒、饲料消毒、工具消毒、食场消毒等工作。(摘自鱼业致富指南)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