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一、养殖条件
1.水源的选择 根据虹鳟生活习性,选择生态环境良好、四周森林覆盖率高(达80%以上)的山涧水,建池地形最好有落差。要求水量大,水质符合渔业用水标准,水温低,夏季最高水温不超过24℃。
2. 蓄水池建设 山涧水水质易受雨水侵袭,造成混浊及病菌感染等,因此建造蓄水池较为重要,有条件的可安装水质净化设备。一般在引水口拦截筑坝,再用直径160毫米的PV管从坝底部引水入蓄水池,经蓄水池沉淀处理后作为养殖用水。
3.养殖池建造 从鱼种至成鱼的养殖过程均采用流水池集约化养殖方式。鱼池为长方形水泥池,混凝上结构。鱼种池建在水流上游处,成鱼池建在水流下游处。鱼种池面积30-100米2,水深0.3-0.5米;成鱼汕面积50-200米2,水深0.5-0.8米。鱼池长宽之比(3-5):1较适宜,从池前部向后部有3%-5%的坡降,便于排污与清池。一般建并联池,建串联池时要有落差,实现跌水增氧目的,2-3排较为适宜,串联过多易传播疾病。
4.注排水系统设置 在鱼池相对的两端每汕设置独立的进排水系统。鱼种池进水口宽0.5米左右,排水口宽0.6米;成鱼池进水口宽0.8米左右,排水口宽1.0米。进水口设置60目筛绢过滤养殖用水,排水口一般设二层,第一层为拦鱼栅,网目大小视养殖虹鳟大小而定,以不影响水流、又不逃角为准,第二层为控制水位的闸板。鱼池尾部开设“V”形排污槽或长条形排污沟,下埋PV管道将污物排出汕外。
5.搭设遮阳网 由于山涧水水温易受气候变化而波动,特别是夏季随阳光曝晒水温升高很快,因此高温季节设置遮阳网尤为重要。
二、苗种放养
1.鱼池处理 放养前用二氧化氯0.5克/米3消毒鱼池,新建鱼池在消毒前先用草酸或醋酸浸泡清洗7-10天除碱后方可使用。
2.苗种放养 由北京引进虹鳟发眼卵在市冷水性苗种繁育基地集中培育至3-5厘米,采用充氧袋或鱼篓降温运到各养殖点。鱼种入池前需调节温差在2-5℃以内,入池前用高锰酸钾(8-10毫克/升)或福尔马林(25×10-6)浸泡消毒15-20分钟,杀灭鱼体上携带的病原菌及寄生虫。
3.放养密度 虹鳟放养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鱼种培育期(规格为3-5厘米/尾),放养500尾/米2;强化培育至50克以上进入成鱼饲养期,放养50-80尾/米2。各阶段养殖期间还应视虹鳟生长情况,适时分池,稀疏密度。
三、饲养管理
1.饲料投喂 饲料可用自配料或投喂配合饲料。自配饲料以动物性饲料为主,主要有鱼粉、肉骨粉、酵母、动物内脏,占50%-70%;植物性饲料有豆粕、玉米粉、小麦粉等占30%-50%,另添加少量复合维生素、矿物质、鱼油等,鱼种培育期动物性原料所占比例适当高些,成鱼养殖期动物性原料适当低些。配合饲料主要投喂专制虹鳟饲料。适时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1%、食盐2%,及微量的碘化钾(0.02克/千克料)和二氯化钴(0.06克/千克料)。7-9月在饲料中拌入甘草、板兰根等中草药液汁,有利于渡夏。饲料制成浮性,易于观察,且不易污染水质。
饲料投喂量鱼种培育期占虹鳟体重的3%-5%,日投饵3-6次;成鱼饲养期占鱼体重的2%-3%,日投饵2-3次。具体还应视鱼体体质、水温、天气等情况灵活掌握,每7-10天要根据虹鳟增重情况调整一次饲料投喂量。一般在鱼池前部投饵,投喂时掌握慢一快一慢原则,同时密切观察,让虹鳟达80%的饱食度即可。
2.水质管理
①保持水流恒定与畅通,鱼种培育期水位30-50厘米,流速2-4厘米/秒,流量为每小时交换池水2-3次;成鱼饲养期水位50-80厘米,流速6-10厘米/秒,流量以每小时交换5-6次为宜。
②勤刷拦鱼栅,每天排污一次,每7-10天彻底清池排污—次。
③山涧水养殖虹鳟特别要加强雨季管理,避免浑水进入,尤其是虹鳟苗期对浑水较为敏感,易造成死鱼。及时关闭水源,开设增氧设备,或在鱼池水面上和注水口间放一铁筛网,在铁筛网上放置海绵净化水质。
④夏季高温山间水受气温影响,晴天午后2-3时水温往往上升至25℃以上,此时要加大换水量,使用遮阳网,有条件的还可抽地下水降温,保证虹鳟顺利渡夏。
3.及时分筛 虹鳟饲养1个月后要及时分筛饲养,保持同池规格整齐,增强虹鳟的摄食率,提高饲料利用率。分筛前停食半天,操作时须带水操作,以免机械性损伤感染鱼病。
4.日常管理 随着虹鳟的生长应适时更换拦鱼栅上筛绢或铁纱网,使其网目大小与虹鳟规格相适应,发现破损和漏洞应及时更换,严防虹鳟逃逸。每天早、中、晚巡塘一次,观察虹鳟活动情况,记录池水水温,发现虹鳟摄食或活动不正常,及时检查鱼体,尽早对症治疗;发现死鱼马上捞出。(摘自科学养鱼)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