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水是渔业生产的前提条件,水产养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养水。在当前放养密度较高的情况下,水质管理技术已成为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掌握和了解环境中各主要因子对养殖水生动物的影响,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避免水质恶化,创造适宜生态环境实现健康养殖十分必要。
1 提高水质管理水平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渔业养殖生产中,普遍存在着水质管理技术水平较低,难以实现高产高效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病率高 发病率与水质条件密切相关,随着放养密度的提高,饲肥投放量加大,水中有机物和养殖动物排泄物增多,水质迅速恶化,滋生病原体和有害微生物,发病率明显增高。从生产实际来看,约有60%的渔业病害是因不良水质环境而引发,给渔业生产带来较大损失。
(2)泛塘事故多 很多养殖户对水中溶氧变化和水体载鱼量不甚了解,大量投喂青饲料和施用有机肥,超出水体负荷能力。据调查统计,渔业生产中80%以上的泛塘事故是由于缺少有效的水质管理控制技术所致。
(3)养殖产量低 养殖动物长期生活在溶氧不足、水质条件恶化的环境中,即使不出现大面积死亡现象,也不能充分生长,限制了养殖产量的提高。
(4)生产成本高 在不良水质条件下,不仅养殖动物生长缓慢,养殖周期长,资金周转率低,还直接增加了生产成本,如苗种达不到相应的增重倍数、饲料转化率低、病害防治费用上升等,影响了养殖经济效益。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提高水质管理水平,对增加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改善水产品品质,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将会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实现健康养殖,生产无公害水产品,保障消费安全,是我国水产业的发展方向。加强水质管理,从源头上控制水产品有害物质的富集和药物残留,是实现无公害生产的基础。从这个角度上讲,提高水质管理技术水平,对于促进渔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丰富的绿色水产食品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意义重大。
2 主要水质指标对池塘养殖动物的影响
(1) 溶氧
溶氧与水生动物生存、生长的关系极为密切,池水溶氧高,可抑制和减轻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对养殖动物的毒害作用,促进养殖动物食欲、提高饲料利用率、加快生长发育;反之,其摄食、生长、饲料利用率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如养鱼池溶氧低于2mg/L、养虾池低于3mg/L,鱼虾呼吸频率即会加快,能量消耗加大。长期处于低氧状态,鱼虾生活机能将会减弱、行动迟缓、摄食不良、饲料效率下降、生长受到抑制。鱼类在池水溶氧低于1mg/L,常引起浮头,甚至死亡;虾类在池水溶氧低于1.2mg/L时出现死亡现象;蟹类在池水溶氧不足时,爬上岸不下水,吞吐泡沫呼吸空气中氧气。我国主要养殖鱼类溶氧要求达4-5mg/L、河蟹溶氧要求5mg/L以上。
(2) pH值
pH值能影响改变水中胶体的带电状态,导致胶体对水中一些离子的吸收或释放,从而影响池塘施放无机肥料的效果;pH值还能影响水中氨和铵离子的平衡。pH值的降低或升高,对鱼类都有直接的损害,尤其是在酸性环境中,鱼类血液中的pH值下降,使血液中氧分压小,减低其载氧能力,破坏鳃组织细胞和表皮,降低血红蛋白载氧能力,导致体质下降,抗病力减弱,易发生病害。池水最适宜的pH值为:鱼类池水最适pH值为7.5-8.5,虾类池为7.8-8.6,河蟹池为7.6-8。
(3) 氨
食用鱼、虾、蟹饲养期间池水中营养盐类有效氮高。有效氮包括总铵(离子铵[NH46+]+非离子氨[NH3])、硝酸盐、亚硝酸盐3部分。非离子氨主要取决于水的pH值及水温。水温高、pH值大,非离子氨含量高。如鱼池水中非离子氨浓度过高,将阻止鱼体内的氨向外排出,使鱼减少或停止摄食,降低生长率,甚至导致死亡。养殖水体中非离子氨的浓度,鱼池应低于0.02mg/L,虾、蟹池应低于0.05mg/L。
(4) 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是有机物质分解的中间产物,当其在水体中达到一定含量时,能迅速破坏鳃组织,使鳃细胞肿大、增生;亚硝酸根离子被鱼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后,它与血红蛋白反应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形成褐血症。高铁血红蛋白可迫使鱼类摄食降低,体内缺氧,体质减弱,鱼鳃遭受破坏,造成鱼类发病。水体中亚硝酸盐的浓度,鱼池应低于0.2mg/L,虾池应低于0.5mg/L,蟹池应低于0.1mg/L。
(5) 透明度和有机物耗氧量
从理论上讲,池水透明度越大,有机物耗氧量(COD)越小,对鱼类生长越有利。实际上,透明度和COD反映水中浮游生物多少,浮游生物一方面为滤食性鱼类提供生物饵料,另一方面对稳定水质起着重要作用。据研究报道:鲢、鳙、罗非鱼高产塘,池水适宜透明度和COD分别为20-30cm、25-30mg/L;草鱼、鲂鱼高产塘,池水适宜透明度和COD分别为25-35cm、10-20mg/L;河蟹、虾类高产塘,池水适宜透明度分别为30-50cm和30-40cm。
3 池塘水质管理措施
(1) 使用良好水源
水源要求充足、清洁、无污染,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池塘注、排水渠道分开,单注单排,避免相互污染。有条件的养殖户,应考虑修建蓄水池,水源经沉淀净化或必要的消毒后再灌入池塘中,防止病原生物从水源中带入。进水口加密网(40目)过滤,在蓄水池进行水源消毒,其消毒方法:
①用生石灰25-30g/m3全池泼洒;
②用漂白粉(含有效氯25%以上)1g/m3全池泼洒;
③用90%晶体敌百虫0.5g/m3全池泼洒。
(2) 保持充足溶氧
合理施肥培养水质,利用生物增氧。施肥料要看水质肥瘦、水温变化和鱼虾蟹活动情况,春、秋季节主要施发酵后的有机肥;夏季适时追施化肥,采用少量多次的施肥方法,并注意氮、磷比一般为1:2。适时加注新水,补充池塘溶氧。池塘水色过浓,悬浮有机物过多,透明度低,应及时加注新水改善水质,一般每7-10天排灌1次,每次注换新水20-30cm。科学使用增氧机增氧,清除“氧债”,消除水的热阻力,使池水产生垂直和水平流转。增氧机以叶轮式效果较好,每667㎡水面按0.3-0.6kW配备,开机原则是:晴天中午开,阴天早晨开,阴雨连绵天半夜开,每次开机1-4h。
(3) 改良池塘水质
除及时加注新水外,可施用改良剂收良水质,生产上使用较多的有沸石粉、光合细菌等。沸石粉具有良好的吸附性、吸水性、可溶性、离子交换性和催化性等,可以吸附和降低水中的氨氮、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等有害物质,有效降低硫化氢毒性的影响。一般从7月后15-20天使用1次,用量为45-60g/m3。光合细菌具有固氮、脱氢、固碳和硫化物氧化等功能;可直接利用水中的有机物、氨氮及其硫化物,并通过反硝化作用除去水中的亚硝酸盐等,使池塘内的残饵及鱼虾蟹排泄物完全分解并加以吸收利用,保持水体适宜的pH值和溶氧水平,使之处于良性循环中。一般每20天使用1次,用量为5-10g/m3。
(4) 控制池水呈弱碱性
鱼、虾、蟹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改善底泥通气状况及酸碱度,使其呈弱碱性;养殖生产期间,每10-15天水深1m施生石灰20-30kg/667㎡,可保持池塘水质呈弱碱性,并促使有机质沉淀,水体透明度增加,光合作用增强,使亚硝酸盐转化成硝酸盐过程加速,减少亚硝酸盐的含量。此外,还应控制水中浮游植物生物量。池水过肥,藻类繁殖过于旺盛,常引起pH值偏高,可用灭藻王兑水稀释后全池泼洒,水深1m用灭藻王500ml/667㎡,20天后再用1次,藻害严重的池塘隔周重复用药1次,施药后适当开启增氧机增氧。
(5) 把握池水透明度
早春天气寒冷,水温相对较低,池水透明度可控制在30cm左右,以增强水体光照强度,提高池塘水温,延长鱼虾蟹生长期;5-9月份,随着季节的推移,温度逐渐升高,池水应逐渐加深,施肥及投饵量加大,透明度控制在25cm左右,可保持浮游生物交替出现及较高的溶氧。总之,水体过肥或过瘦对养殖动物的生长均不利,要切实加强对养殖水体的调理,使水质保持肥、活、嫩、爽状态。
(6) 保持适宜水色
养殖池水色主要是指水中的浮游生物在阳光照射下所呈现出来的颜色。一般而言,水产养殖中肥水的正常水色为油绿色(浮游植物主要种类为隐藻、硅藻、金黄藻和绿球藻等)和浅褐色(浮游植物主要种类为硅藻、金黄藻、黄绿藻等),这两类水中所含的藻类均易被鱼类消化吸收,是适合养鱼的最佳水色。瘦水为清色,水中的浮游植物量少,透明度高,可用植物生长素调节,水深1m用植物生长素2-3kg/667㎡兑水全池泼洒。黑褐色和酱油色水是因水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增加,使褐藻、裸藻大量繁殖而形成的;土黄色水主要是金黄色鞭毛藻所形成,它能抑制对虾的生长,严重时还会引起大量死亡。黑褐色、酱油色水以及土黄色水出现后应迅速采取措施,杀灭有害悬浮藻类,并用高效肥水素调节水质。如使用硫酸铜与硫酸业铁(二者比例为5:2)0.7g/m3兑水全汕泼洒,然后再用植物生长素调节水质。(摘自内陆水产)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