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露斯塔野鲮,从泰国引入,又称泰国野鲮,分类上属鲤科、 巴亚科、野鲮属。它具有个体大、生长快、食性广、高产和繁殖力强、营养丰富、含人体必需氨基酸比一般鲮鱼高,抗寒能力较我国鲮鱼强等优点。
(一)品种来源
露斯塔野鲮是恒河流域、南亚次大陆诸国传统的养殖鱼类,东南亚国家引进后,成为主要养殖品种之一,发展很快。1978年我国从泰国引进该鱼在广东饲养。1981年获得人工繁育成功。经过近20年的研究和推广,目前在我国南方地区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且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特征特性
露斯塔野鲮体延长、近梭形,腹部圆、无腹棱。头部扁平,眼间距宽,口下位,横生呈弧状,上下颌角质化,唇的边缘有明显数多的乳状突起,须2对,近口角一对较粗,靠上唇一对极短,成体退化为突起状。尾鳍深分叉。体色为青绿色,背部色较深,腹部灰白色,多数鳞片有红色的半月斑,成体较为明显,各鳍呈粉红色,腹鳍尤为明显和鲜艳,眼红色,幼鱼尾鳍有一黑色斑点——尾星,成体消失。
露斯塔野鲮为底栖鱼类,性活泼,善跳跃,一旦受惊可跃出水面一米多高。甚至可以跳过池埂进入邻近的鱼塘。适于在较高水温下生长,其耐寒能力较我国土鲮略高,在30℃水温下生长最快,20℃生长很慢,在水温6—7℃时,可发现其死亡。它的食性较广,是一种以植物、有机碎屑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亦喜食谷物、豆饼、米糠和麸皮等饲料,而且抢食能力强,食量大。摄食方式为吞食兼滤食。在我国饲养的野鲮其生长速度要比本地鲮快得多,经3年饲养,尾重可达4.5千克左右。
(三)人工繁殖
野鲮的性成熟年龄为2―3冬龄,产卵季节为5―9月,水温以24―32℃为适宜。人工繁殖,一年内可多次催产,产卵周期约35―45天。
亲鱼培育池适宜面积是2―4亩,水深2米左右。常投喂花生饼、豆饼、糠麸之类饲料,注意经常注入新水,促进亲鱼性腺发育。在繁殖季节,选择成熟好的亲鱼进行人工催产。催产剂用鲤鱼PG、HCG、LRH-A均有效果。其中以PG催产效果最好,每千克雌亲鱼约用5毫克。常采用2次注射,在水温24—28℃时,效应时间为5―6小时。亲鱼开始产卵后,一般经8―15分钟集群产卵一次,约需经过4―5次交尾产卵,才能完成其自然产卵过程。也可采取人工授精方法。
其卵呈鲜艳的桔红色,具有光泽和弹性。鱼卵孵化一般在流水环道进行,孵化的临界温度最高35℃,最低22℃,最适温度为26―32℃。胚胎发育过程与鲮鱼基本相同,但发育速度快些。孵出的仔鱼当鳔形成后即可放塘培育。
(四)苗种培育
苗种培育按家鱼饲养方法进行。在鱼苗放塘前,要清塘消毒、清除敌害和调节水质。为了防止争食,一般采用单养形式。放养密度为每亩40―60万尾,如果饲料充足,培育15―20天即可达3―4厘米,这时可根据不同需要,再进行不同密度的分养。如果要求当年养成食用鱼,则应疏养;如果养成规格鱼种,则可适当密养,每亩放养5―10万尾。
在苗种培育过程中,由于露斯塔野鲮的食量较大,故投饲量应适当多于其它养殖鱼类。
(五)成鱼饲养
露斯塔野鲮的成鱼饲养方式一般采用混养,即在主养家鱼的成鱼池塘内,不降低主养鱼类的密度,混养一定数量的野鲮,以增加池塘单位面积产量。放养密度依据池塘环境条件,饵料丰欠等因素灵活掌握。因为野鲮鱼食量大,竟争能力强,若放养不当,就会影响其它鱼类的生长。根据广东等地经验,在类型不一的鱼塘中放足各种主养鱼品种后,一般池塘亩放野鲮100―200尾,瘦水塘每亩只放养50―100尾,肥水塘可亩放到300尾,对其他养殖鱼类生长无明显影响,并且可亩产野鲮成鱼100千克左右,高产的可达200―300千克,个体规格在200―350克左右。
在混养露斯塔野鲮时,要正确处理好与主养鱼关系。在我国华南地区多养当地土鲮鱼,当野鲮与土鲮混养时,随着野鲮比例的增大,其产量也随着增加。但达到一定放养密度,即每亩放养500尾以上时,产量增加就很小。而鲮鱼因放养密度减少过多,产量下降幅度亦大。因此,以鲮鱼为主的普通静水鱼塘,野鲮的放养密度不要高于每亩500尾,否则会抑制鲮鱼生长,而影响总产量。
混养露斯塔野鲮,还要注意处理好与鲢、鳙、草鱼的混养比例关系。由于野鲮食量大,且贪食,在主养鲢、鳙鱼的普通静水塘中,每亩放养野鲮200尾以上时,对鲢、鳙鱼产量开始有一定的不良影响,野鲮也摄食人工投喂的精饲料和青草,而且抢食凶,影响同池草鱼等鱼类的摄食。因此,混养露斯塔野鲮数量较多的鱼塘,应增加肥料饲料的投放量。根据各地的生产经验说明,混养是复杂的养殖方式,为全面考虑各种鱼都能正常生长,除增投一定精料外,混养野鲮的密度每亩放养 50―100尾较适宜;若池塘生态条件良好,饲料又充足,混养野鲮的密度每亩可达200―400尾。
由于池塘的产量受营养、水质、水温、密度和混养比例诸因素影响,而各地的池塘条件、饲料状况和管理技术各异,因而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在实践中探索总结适合当地池塘的野鲮养殖方式和混养规律。
(六)野鲮越冬
由于露斯塔野鲮耐寒能力差,当水温在6―7℃时,有鱼死亡,因此在冬天尚需越冬。越冬前要对越冬池进行清整。在两广地区多采用如下方法:
1、在小型鱼池上建塑料大棚越冬。此越冬法,在越冬期间当有阳光温度较高时,要把池的两端塑料薄膜翻起来,让其通风交换气体,增加氧气;当冷空气到来温度下降时,把它密封;当寒潮侵袭温度骤降时,尚需增设电热或灯泡提高温度。
2、选用背风深水鱼池自然越冬。采用此法要在鱼塘北面用草或其他物体搭设防风屏障,防止寒潮侵袭时水温不致明显下降。这种方法在阴冷天气持续时间较长时,较难保温。
3、利用工业余热水或温泉水提高水温、玻璃温室保温或锅炉加热升温越冬。这些方法最为理想。
(七)病害防治
要减少鱼病发生和提高鱼产量,必须以预防为主,注意消灭传染病的来源,尽可能切断传染和侵袭的途径,提高鱼体的抗病力。因为鱼类发生疾病的原因和条件,主要在于病原体、鱼类机体的敏感性和外界环境三个方面。鱼病发生之后,病鱼一般没有食欲,药饵很难为病鱼服用,投药饵治疗实质是挽救池中没有发病或病情甚轻的鱼。因此,只有发挥综合预防的威力,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
以下介绍两种主要疾病及防治方法:
1、暴发性流行病
该病一般同时感染鲫、鲮、鲢、鳙等鱼类,严重感染时导致病鱼大量死亡。病鱼常浮游在池塘水面,行动迟钝。有时鳍条基部充血,但体表充血不明显。剥开病鱼皮肤,肌肉呈块状出血,严重者全部肌肉都出血,呈红色,有时口腔、眼框、肛门均充血。
防治方法:用漂白粉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1克/立方。喂服“鱼皆乐1号”,每1000千克鱼,每天用药0.25千克拌饲料10千克,连续喂食4―6天。
2、台湾棘带吸虫病
此病于1990年发现,寄生在4―7厘米的苗种鳃部,严重时可导致幼鱼大量死亡。病鱼体色加深,离群独游,呼吸困难。镜检才能确诊此病。剪开鳃盖观察鳃部、鳃丝间充满许多白色小胞点和瘀血点。镜检鳃小片,可见到鳃丝组织内有大量台湾棘带吸虫囊蚴寄生。
防治方法:由于该寄生虫生活史较复杂,终末寄主为哺乳类和鸟类,第一中间寄主为中华长尾螺,第二中间寄主为鱼类。因此,可通过杀灭第一中间寄主 ——中华长尾螺,杜绝病原的传播。同时不要在有台湾棘带吸虫病病史的池塘养殖苗种。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