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近几年,在罗氏沼虾成虾养殖的中后期,不少塘口相继出现虾体壳发黑现象,即虾的头胸甲、腹甲、游泳足、尾扇出现不同程度的黑褐色、棕黑色的斑块,严重的会包裹全身外壳,养虾户一般称之为“黑壳病”。(发生“黑壳病”的虾体表外壳一般完整无溃疡,故此病不同于“甲壳溃疡病”。)
“黑壳病”虽不直接引起罗氏沼虾的死亡,但对养虾的效益有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得“黑壳病”的虾,表现有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蜕壳缓慢,因而会造成虾的生长缓慢;另一主要影响是得“黑壳病”的成虾上市后不受欢迎,消费者会产生拒购心理,相同规格的“黑壳虾”与体色鲜亮的成虾(体色呈青蓝色)相比,每公斤售价至少要低2~3元,黑壳严重的虾只能卖给冷冻加工厂加工虾仁,虾贩一般都不愿意到“黑壳病”重的塘口收购,不少养虾户为此伤透了脑筋。笔者结合病害门诊的工作实际,针对此病采取了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法及虾池综合管理方法,经反复试验,现已找到了“黑壳病”的有效防治方法。下面就“黑壳病”发生的症状、产生的原因及防治的方法谈谈个人的一点体会,以供广大养虾户参考。
一、“黑壳病”的症状 罗氏沼虾的“黑壳病”一般发生在养殖的中后期,虾体外壳呈不同程度的棕黑色、黑褐色斑块,严重的会包裹全身外壳。经显微镜检查,虾的游泳足、尾扇上可见附生有大量丝状细菌,鳃丝上附生有数量不等的螺旋藻、甲藻等藻类。有些塘口的虾体还寄生数量较多的钟虫、聚缩虫、杯体虫等纤毛虫类。发生“黑壳病”的塘口,水质大多浓浊老化,透明度较差,塘口下风处的水面大多可见大量漂浮的蓝绿藻“水花”及浮膜,有的虾池四周及虾体甚至可见青泥苔滋生现象。得“黑壳病”的成虾表现有不同程度的食欲减退、蜕壳缓慢、生长滞慢现象。
二、“黑壳病”发生的原因
1、由水质不良引起。发生“黑壳病”的塘口,水质大多浓浊、老化,透明度差。有些塘口,虽然浮游生物量充沛,看上去肥度很好,但同时也显得相当浑浊,水中的悬浮物较多,水面上漂浮有大量的蓝绿藻“水花”及浮膜,池水“肥而不爽”。经水质分析,池水的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含量一般均明显偏高。此类塘口,一般都缘于养虾户疏于管理,不注意经常、及时地更换池水。有的虾塘,因水源条件差,加之换水量较少,“黑壳病”相当严重。
2、由底质不良引起。罗氏沼虾的生长主要靠投喂罗氏沼虾专用颗粒饲料,投饵量的多少主要受人为因素控制。大量的饲料投入,难免会引起剩余浪费,加之不少养虾户未能充分掌握投饲技术,大量投入的颗粒饲料未被罗氏沼虾充分吃食,转而在池底腐烂、发酵、分解。而且到养虾的中后期,罗氏沼虾的排泄物也相当多,势必加重了对池底的污染,这些都是引起虾池水质浓浊的原因。此等情况下,如养虾户不及时更换池水,加强对池水的消毒,合理地施用底质改良剂,就会引发罗氏沼虾的“黑壳病”。有些养虾户发生“黑壳病”后,病急乱投医,不问虾池水质肥瘦,浮游生物量的多少,盲目大量施肥,进一步加重了“黑壳病”的发生。
3、与高密度养殖有关。由于近年来养虾的收益一直很好,我市的养虾面积逐年扩大,养殖产量逐年提高。(以2002年为例,全市养殖罗氏沼虾4.7万亩,平均亩产234公斤,最高单产501.8公斤)。与之相对应的是,虾苗的放养密度也在逐年提高,虾苗的亩放养量已从过去的亩放1~2万尾,提高到今年的亩放6~7万尾,最多的养虾户甚至亩放虾苗9.5万尾左右。高密度的放养,势必需要大量的饵肥投入,一旦虾池养殖管理上有所疏忽,就十分容易引起虾池水质及底质的恶化,从而发生“黑壳病”。
4、与纤毛虫寄生有关。钟虫、聚缩虫、杯体虫等纤毛虫类的大量寄生,藻类大量在虾鳃丝上附生,势必会引起罗氏沼虾的体力下降,蜕壳困难。不少养虾户由于对寄生在虾体上的纤毛虫未及时发现,不注意及时对纤毛虫进行药物防治。致使纤毛虫在虾体上大量寄生,从而引起虾蜕壳困难,蜕壳期大大延长,严重的甚至无法蜕壳。虾被迫长时间生存在底质恶化、水质不良的条件下,因此可以这么说,纤毛虫的寄生会明显力口重“黑壳病”的发生程度。
5、与水源条件差有关。一些虾池在开发时,就没有注意选取优质的水源条件(甚至有些进水河道已被养鱼户围栏养鱼了),给养虾埋下了隐患。一般在养虾的前期,由于水温低,水源水体中浮游生物、大型水生生物及有机质的量不多,水质一般都还可以。到了养虾的中后期,由于水温持续走高,水体中的各种生物量及有机质含量急剧增涨,水质条件相对于养虾的前期必然会相差许多。经水质检测分析,部分进水河道中的亚硝酸盐含量、硫化氢含量已明显偏高,如此的水质条件又怎能保证虾池中后期的换水需求呢。
三、“黑壳病”的治疗方法
“黑壳病”的治疗,应当从促进“黑壳虾”尽快蜕壳,加强虾池的水体消毒和改良,加强虾池的底质改良着手。具体方法是:1、首先要对“黑壳虾”进行显微镜检查,看有没有纤毛虫寄生。若纤毛虫达到了一定数量,要先用“纤虫必杀”(武进得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或虾蟹虫绝(山西晋昌化工有限公司产)和水全池泼洒,杀灭寄生在虾体上的纤毛虫。一般每次外用“纤虫必杀”400克/亩·米,或外用“虾蟹虫绝”200~250克/亩·米,具体的用药量要随天气的变化、水温的高低等灵活掌握,特别是高温时节,“纤虫必杀”或“虾蟹虫绝”的用量一定要大幅减量。杀虫药要尽量选择在晴天使用,由于发生“黑壳病”的虾池水质较为浓浊,池水中有机质含量,各种悬浮物颗粒、浮游生物量较多,一般用药后的当日夜晚或次日夜晚虾池有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虾浮头现象,因此用药后要注意观察,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力口注新水、开增氧机,以免造成损失。在杀虫药使用48小时后,需换水0.3米(换水时一定要先排后进,一边排水一边注水效果较差)。换水可及时消除杀虫剂的毒副作用·,大幅度降低虾池中有机质含量及各种悬浮物颗粒的含量,排出过多而老化的浮游生物。使用杀虫剂杀灭寄生在虾体上的纤毛虫,并及时更换新水,能引起“黑壳虾”的顺利大蜕壳。2、使用杀虫剂并套换部分池水后,接着外用“菌毒绝杀”(山西晋昌化工有限公司产)和水全池泼洒消毒。“菌毒绝杀”的用量一般每次用200~250克/亩·米,具体的用药量要随天气的变化、水温的高低等灵活掌握,用药48小时后换水0.3米左右。接着再外用“菌毒绝杀”一次,隔48小时后再换水0.3米。(换水可消除“菌毒绝杀”的毒副作用,大幅度降低虾池中有机质含量及各种悬浮颗粒的含量,排出过多而老化的浮游生物。) “菌毒绝杀”是含氯类稳定性的强氧化剂,具有杀菌力强、作用持久的特点,并能大幅度地氧化降解池水中及池底部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因而能使“黑壳虾”体壳黑色变淡,并能使得“黑壳虾”蜕壳后不再重新变黑。 根据笔者的门诊实践,一般外用1次“纤虫必杀”或“虾蟹虫绝”,连用2次“菌毒绝杀”后,结合虾池用药后的换水处理,“黑壳虾”即能顺利蜕壳且不再重新变黑。再看此时的虾池水,已由原先的浓浊老化变得肥嫩而十分清爽,透明度大大提高,表层的蓝绿藻“水花”及浮膜已不复存在,真正达到了“肥而爽”的水质要求。对于没有纤毛虫寄生的虾池,可直接连用2次“菌毒绝杀”并结合虾池的换水处理,能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一般7、8月份高温季节,治愈“黑壳虾”需时7天左右;9月份以后随着水温渐低,一般需时10天左右方可治愈。(只用药不换水的虾池,用药效果相对要差很多。)
四、“黑壳病”的预防方法
罗氏沼虾“黑壳病”一般从虾的游泳足、尾扇部位开始发生,从少数个体开始发病,到基本蔓及全池一般需时4天左右时间,及时用药物预防并做好虾池的环境改良工作,可以有效遏制“黑壳病”的发生程度。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到养虾的中后期,要特别注意虾池的水质改良及底质改良。首先要注意虾池的经常换水,正常7~8月份高温季节,每隔3—5天,即需换水0.2~0.3米,9月份以后天气转凉,每隔4~6天,需换水0.3米左右。对于平时换水疏忽的塘口,一旦发现虾池水浓浊老化,池面开始出现蓝绿藻“水花”及浮膜时,需立即换水0.3~0.4米。水质改良除套换水外,平时还可适量使用光合细菌,光合细菌能吸收利用水体中氨、氮等有害物质,抑制有害菌繁殖,提高虾体的免疫力。以“科隆神菌”为例(武进得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每次用量1~2公斤/亩,米,半个月使用一次。此外,平时要注意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一般以10~15天使用一次为佳。虾池的底质改良剂可选用生石灰、沸石粉、底净宝(无锡中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等,生石灰用量一般每次每亩以2.5~5公斤为宜,沸石粉的用量一般每次每亩以15~30公斤为宜。“底净宝”一般每次每亩使用0.5~1公斤,视具体水质情况,可连用1~2次。
2、要加强对虾体的拖网取样检查。平时每隔一段时间,即需用虾拖网捕捞少量罗氏沼虾,并认真对虾体进行全面检查。一旦发现虾游泳足、尾扇部位开始发黑,即需全池泼洒“菌毒绝杀”,用量同上,注意用药48小时后要适量套换池水。同时要注意检查虾体上纤毛虫的寄生情况,一旦发生,需及时用“纤虫必杀”或“虾蟹虫绝”杀灭,用药后适量换水,以促进罗氏沼虾的顺利蜕壳。
3、要适当控制罗氏沼虾的放养密度。适当控制罗氏沼虾的放养密度,有利于控制虾池的饵肥投入,对保持虾池中后期良好的水质和底质条件意义很大。虾苗的放养密度应控制在亩放5~6万尾为宜。要进一步推广养殖“两茬苗”的生产技术,力口强对成虾的轮捕上市,以保持虾池合理的载.虾量。
4、新开虾池要注意选取良好的水源条件。 由于今年我市罗氏沼虾的养殖效益持续走高,今冬明春我市将掀起新一轮退耕还水开发虾池的热潮。笔者建议新开虾池时一定要慎选优质水源,要注意进排水系统的分离,在进水河道、沟渠中要坚决杜绝围栏养鱼、养蟹等现象。
5、要注意罗氏沼虾的及时上市。及时上市可大大降低虾池的载虾量,有利于存塘虾的快速生长,有利于保持虾池中后期良好的水质底质状况。笔者在“黑壳病”的防治过程中,曾遇到这样一例:虾池面积22亩,平均水深1.1米,池中的虾大多数已成熟(雌虾基本已抱卵),虾体上聚缩虫寄生数量很多,虾体“黑壳病”相当严重。外用“纤虫必杀”1次及“菌毒绝杀”2次并适量套换了池水后,池面上的蓝绿藻“水花”及浮膜不复存在,水质变得肥嫩而清爽,透明度大大提高。但因虾子大多数已成熟(雌虾基本已抱卵),蜕壳十分困难,故治疗效果较差,只有部分未达性成熟的虾(即初次抱卵前的虾)蜕壳后转变了体色,大部分已性成熟的“黑壳虾”基本未蜕壳,故“黑壳病”基本未治愈。 (一般罗氏沼虾达到性成熟后:蜕壳周期会大大延长,抱卵雌虾需到下一次繁殖周期的交配产卵前才能蜕壳,故在同等的水温条件下,抱卵虾的蜕壳周期是未达性成熟虾——初次抱卵前的虾的2倍还多,雄虾达性成熟后,蜕壳同样会变得十分困难。眼看到了养虾后期,虾池水温渐低,养虾户只有忍痛贱价上市,此等教训值得广大养虾户记取。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