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虹鳟为冷水性鱼类,我国北方地区从国外引进养殖多年,已取得相当成功的经验。三明市于上世纪90年代引进虹鳟用冷泉水试养,取得成功。而我市除了冷泉还有众多的山涧溪水、涌泉水、地下井水、水库底排水等优质冷水资源,尚未开发利用。我站2002年在市郊贵溪洋建成规模虹鳟鱼养殖场,利用电站底排水,先行试养,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养殖池 养殖池为新建水泥池5个,每个面积为60平方米,长方形,16米×3.8米,平均水深1米,池底倾斜设施,池底比降10%~1.5%,有排污设计,进排水渠道齐全。注水口高出鱼池40厘米,利于曝气增氧。
2.配套设施 设置充气泵一台,每个水泥池配套充气管道,以增加池中的溶解氧。进水量每小时57.6吨,饲料机一台,投饵用具、排污用具等其他渔用工具若干。每个池均设有排污管,兼有调整水位和排污功能。
3.鱼苗放养 2002年10月30日,将已培育成每尾30克的虹鳟鱼鱼种放养于3个养殖池中,放养密度为20尾/平方米,共放养3500尾,以后随着虹鳟鱼的生长,经过5次分养,密度降至10~15尾/平方米。
4.饲养管理
(1)饲料投喂 每天投喂2次,采用鳗用饲料和虹鳟鱼饲料,饲料蛋白质含量为41%~48%。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3%,根据当日的实际情况增减。投饲时间为上午8点和下午5点。
(2)养殖水质控制 养殖期间通过进水、排污、换水和增氧等措施,使养殖水质状况保持良好。养殖水温尽可能保持在20℃以内,整个养殖水温11~23℃,最适水温14~18℃,pH6.8~7.0,溶解氧大于4毫克/升。并根据虹鳟鱼的大小和摄食情况决定当日的换水量,基本上保持常流水,日换水量200%~300%。
(3)分养 虹鳟鱼抢食性强,经过一个月饲养,大小差异较大,必须经过分筛,按照规格重新并池养殖,这样才有利于虹鳟鱼的合理投喂,使之均匀生长。
(4)病害防治 养殖期间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磺胺嘧啶、鱼用多维等制成药饵投喂,定期使用敌百虫、含氯消毒剂消毒池水。养殖期间主要发生了小瓜虫病和细菌性烂鳃。患小瓜虫病的虹鳟鱼多表现为独游,经常在池壁摩擦,时而在水面跳跃,仔细观察可发现寄生在体表上的小瓜虫。当小瓜虫寄生在鳃上时,鳃丝肿胀,粘液增多,呼吸急促。该病传染快,危害大,需及时防治。预防:敌百虫0.3克/立方米全池泼施,每半月一次。治疗:瓜虫灵0.1~0.2克/立方米全池泼施,连用两次。患细菌性烂鳃的虹鳟鱼多在进水口附近停留,不活泼,食欲较差。检查时可发现鳃部粘液增多,附着污物,鳃丝失血,粘连,经镜检发现鳃丝缺损严重或粘连成棒状。预防:每3天用溴氯海因0.15克/立方米全池泼施。治疗:用土霉素20克/立方米药浴。
二、试验结果
1.生长速度 饲养180天,最大个体重达900克,平均体重达500克,平均日增重2.6克。
2.养殖成活率 共收获2600尾虹鳟,共计1300千克。
3.经济效益核算 总收入为52000元,支出为31456元,利润为20544元。投入产出比为1:1.65。
三、讨论
1.南方内陆山区利用山涧溪水养殖虹鳟鱼是可行的,有较大发展潜力。
2.虹鳟鱼的养殖要避免浑水进入,控制水流速度,保持高溶氧,注意病害防治,及时分筛稀养,确保成活率。
3.避开夏季养殖期,采取秋末放养大规格鱼种,翌年春末夏初起捕上市。
4.由于试验中放养的密度偏稀,又遭到干旱,影响到养殖成本和成活率。(北部湾水产信息网)
编辑:邓洁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