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加州鲈,学名叫大口黑鲈,在分类学上隶属鲈形目、太阳鱼科、黑鲈属,是一种优质淡水鱼类。加州鲈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病害少、易起捕等优点。该鱼肉嫩味美,已成为宴席名菜。产品价格较高,销路较好,还供出口,在广东等省已作为池塘养殖的重要品种,养殖势头正趋向发展。
(一)品种来源
加州鲈原分布于北美洲的淡水河流和湖泊之中,主产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由于受世界众多的游钓者的喜爱,加州鲈在20世纪中期被广泛引到世界各地放养。70年代被引入我国台湾省。1983年引入大陆,在深圳、惠州、佛山等市试养,并于1985年人工繁殖成功,繁殖的鱼苗被引种到全国各地养殖,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它可以单养,也可以与“四大家鱼”混养,属温水性鱼类,全国各地均可以推广养殖。
(二)特征特性
加州鲈体侧扁,背肉稍厚,呈纺锤形;体披细鳞,头骨背面较平坦,下颌稍突出,上下颌内侧布满锯齿状角质化突起;口大,具绒毛状细齿,锐利。其食道和肠粗短,胃发达。体色为淡金黄带黑色;头部、背部散布密集黑色斑,黑斑排列呈带状,从吻端开始直至尾鳍基部;鳃盖上有三条黑斑呈放射状排列。
在自然环境中,加州鲈喜栖息于沙质或沙泥质且混浊度低的静水环境中,尤喜集群活动于清澈的缓流水中。现经人工养殖驯化,已能适应稍为肥沃的水质。在池塘中活动于中下水层,常藏身于植物丛中,有占地习性。要求水中溶氧1.5毫克/升以上,比鳜鱼耐低氧能力强,适温范围广,在水温1―36℃范围内均能生存,10℃以上开始摄食,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
加州鲈是肉食性鱼类,掠食性强,食量大,喜捕食小鱼虾、水生昆虫等。人工养殖可投喂切碎的小杂鱼,经人工驯食后也可投喂配合颗粒饲料。生长较快,当年繁殖的鱼苗养一年可长成体重500克的商品鱼,大的可达1000克,第二年体重可达1500克。目前发现的最大个体重9.7千克。其性成熟一般为两龄鱼,每年2―7月产卵,4月为盛产期。繁殖适宜水温为18―26℃,20―24℃是最佳温度。一年多次产卵,每次产卵约 0.2―1万粒。产卵前,雄鱼在池底筑巢,并引雌鱼进巢,以头部碰触雌鱼腹部,促进发情。当发情到达高潮时,雄雌鱼腹部互相紧贴,雌鱼身体急促颤动排卵,雄鱼立即射精。受精卵粘附在鱼巢上,由雄鱼守护,直至孵出鱼苗。
(三)苗种繁育
加州鲈可以在养殖水体中自然产卵,也可以进行人工繁殖。每年收获成鱼时,挑选一些体质好,个体大,两龄以上的加州鲈作为预备亲鱼。在繁殖前1―2个月放进专池进行强化培育,如池中小鱼虾不足,需加喂饲料,适时加入新水,促进性腺发育。到了产卵期,再把成熟的亲鱼转入产卵池,一般2―3平方米放一组亲鱼。在产卵池的四周分放一些木制产卵箱,箱内铺上10厘米厚的干净卵石,让雄鱼在箱内利用石砾筑巢,引雌鱼进巢产卵。受精卵再转入孵化池孵化,在22―24℃时受精卵约经32小时孵出鱼苗。刚出膜的鱼苗半透明,长约0.7厘米,集群游动。出膜后第三天,卵黄被吸收完,可开始摄食小球藻、轮虫等,以后摄食小型技角类、挠足类等浮游动物。待鱼苗出膜至能自行游动时,才能移走产卵箱。
鱼苗须专池进行培育。长至体长3―4厘米约用1个月左右时间。一般苗池水深0.8―1米,每亩放鱼苗3―5万尾,同池放养的鱼苗必须是同时孵化的,以保持规格基本一致,防止大吃小。投喂的饲料主要是轮虫、水蚤等,长大些后投喂红虫及人工饲料。
鱼种培育时,池塘水位保持1-1.5米,投喂人工配制的饲料,如绞碎的鲜鱼浆拌混其他饲料,每天投喂三次。经过50天左右培育,鱼种规格可达到10厘米以上,再转入成鱼池塘中饲养。
(四)成鱼饲养
1、池塘主养:池塘面积1―2亩,水深1.5米以上,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通风透光,底质为土壤。最好能配备增氧机。每亩水面放养加州鲈鱼种2000尾左右,条件好的可加大密度,同时适当放养鲢、鳙、鳊、草鱼等,以清除饲料残渣,控制浮游生物生长,调节水质。鱼种放养后不能马上适应环境,不会立即吃食,需停食2―3天后,再开始驯食。先用动物饲料驯食一周后,再逐渐改喂配合饲料。配合饲料要求含粗蛋白45―50%,可使用鳗鱼饲料,或用低质鱼肉浆混入适量豆饼、玉米粉等作饲料。每天于上午、下午各投饲一次,当水温在20―25℃时,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10―15%。
2、小池精养:面积以50―100平方米为宜,土地或水泥池均可,池底质以土壤为好。要在鱼池相对处设置排、灌水口,以便充水时能产生微流。鱼种一般每平方米放养30―40尾,同池放养的规格要求一致。投喂的饲料要求与池塘主养鲈鱼的相同,但投喂的次数要增加,冲水要勤,由于密度大,必须保持良好的水质,使溶氧满足鱼体的需要。
3、鱼塘混养:在放养常规品种的池塘中,适量混养加州鲈,能以塘池中野杂小鱼虾、水生昆虫等为食,在不增加饲料情况下,增加了优质品种产量。一般每亩放养30―40尾,到年终可以收获加州鲈15―20千克。如果池塘野杂鱼多,可适当加大放养量,产量更高。
4、成鱼收获:加州鲈活体销售,价格较高,受销费者欢迎。因此在捕捞和运输过程中,尽量提高成活率。捕捞时先降低水位,再用网慢拉起捕,并将鱼在水池中暂养1―2天,排尽肚内食物,再运销。运输时将水温降低,用带水桶装或充氧袋装均可。运输时的水温最好为17―18℃。长途运输时应准备些冰块,放入小塑料袋中,置于容器旁,以降低并稳定水温,减少因温度升高而死鱼。
(五)鱼病防治
加州鲈鱼对疾病抵抗力较强,养殖时较少患病。但有时饲养不当,也有鱼病发生。常见的鱼病及防治方法有:
1、水霉病。主要是由于鱼体受伤或鳞片脱落时,水温降低水霉病的感染而发生。患病部位有棉丝状白色绒毛,病鱼食欲不振,终至死亡。
治疗方法:平时定期用0.1克/立方浓度强氯精进行消毒。发病的鱼体用 2-3%的食盐溶液消毒,每天1次,在水温20℃时,每次15―20分钟,水温越高,时间越短,水温低需时间就稍长,连续3―4天,即可治愈。
2、针虫病。由于针虫寄生而引起。寄生部位主要是背鳍或腹鳍基部尾端,患部常伴有淤血,病鱼食欲稍差。
治疗方法:将病鱼捕起,把针虫拨去,用药物消毒伤口。加速换水,可以防止此病蔓延。
3、失明症。病鱼眼睛变白而混浊,致使失去视力而无法摄食,最后死亡。
致病原因主要是捕鱼时眼睛受伤,所以操作时就该小心,防止眼睛受到伤害。
4、屈骨病。鱼体脊椎骨发生异常而弯曲。发生原因尚不明,可能是孵化时分裂异常所致。暂无治疗方法。此种形态的鱼生长颇慢,所以不宜养殖,放养时应剔除。
(六)食用加工
加州鲈鱼肉质坚实,味美清香;容易暂养,适宜活体上市;它和其他鲈鱼一样有很多种加工食用方法,能做多道名菜佳肴。以下介绍两种常见菜式:
1、清蒸鲈鱼
用料:鲈鱼一尾,约750克重,五花肉25克,玉兰片、冬菇、火腿、料酒各15克,大汤300克,味精、精盐、葱、姜、花椒、明油适量。
做法:先将鱼去鳞、鳃、内脏、洗净,再将鱼身两侧每隔1厘米切斜直花刀,配料切丝。再将鱼用沸水冲烫,以除腥 味,捞出装碟盘内,并将配料和葱、姜相间摆在鱼身上,上碟蒸约15分钟后取出。最后将大汤入锅中加热至沸,清除浮沫,用味精和盐调好口味,加明油,浇到鱼身上即可食用。
特点:白色,味道清鲜可口。
2、大汤鲈鱼
用料:加州鲈鱼一尾(500克左右),五花肉50克,雪里红25克,冬菇、玉兰片、料酒各15克,生油60克,酱油20克,清汤300克,葱段、姜片、花椒、椒油适量。
做法:先去鱼鳞、鳃、内脏,洗净,在鱼身两侧剞上斜直刀。雪里红切末,玉兰片切成长3厘米、厚3毫米的片。五花肉每隔3毫米剞直刀,再顶刀切成3毫米的片。将鱼身抹上酱油,放入八九成滚油中炸至金黄,捞起,起油,加汤后把鱼放入焖至汤剩200克,加入葱段、姜片、花椒、椒油,即可食用。
特点:色金红、味清鲜。
附(一):花鲈
花鲈又称青鲈、鲈鱼,隶属鲈形目、脂科。花鲈肉质坚实、洁白细嫩,味道清香,还有药用价值,鳃有化痰止咳功效,肉能促进手术后的伤口生肌愈合,人们常把花鲈视为滋补品。
花鲈在珠江三角洲的江河中,是渔民的捕捞对象之一,也可以进行人工养殖。其鱼苗可于每年2―3月在沿海捕捞,沿海鱼 养殖也能天然纳苗。捕到的花鲈鱼苗首先在池塘中密集培育,以浮游生物作为饲料,也可投喂红虫和其他水蚤等活饵料。当鱼苗长到体长7―8厘米时,食性开始转变,可适量投喂小鱼虾。到体长10厘米时,就可进入成鱼养殖阶段。
花鲈可在成鱼塘中与家鱼混养,也可以单养。混养时每亩成鱼塘可放花鲈鱼种20―50尾,以池塘中的野杂鱼虾为食,到年底,花鲈体重能长到0.5千克的上市规格。单养时每亩池塘放养花鲈鱼种1000尾左右,以投喂小杂鱼作饲料,产量每亩可达500千克,经济效益可观。
附(二):尖吻鲈
尖吻鲈俗称金目鲈、盲鱼曹,也隶属鲈形目、脂科。尖吻鲈肉鲜味美,是优质高档水产品之一,国际市场销路好,价格高。
尖吻鲈个体较大,体形呈椭园形,稍侧扁。头扁平,上部轮廓微凹。口裂微斜,上下颌骨延至眼眶后缘之下。犁骨、腭骨上有绒毛齿,鳃盖骨上有锯状齿。两背鳍在基部相连,腹鳍园,呈扇形。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亚热带海域,可进入江河淡水中生活。它是一种极为凶猛的鱼类,以其他鱼、虾、蜗牛、蠕虫等为食。尖吻鲈在河口水域中产卵,卵和鱼苗在潮汐的推动下,逆流而上进入沼泽地。苗种可天然采捕,0.5-1厘米长的鱼苗均呈深褐色,散布有黄斑点;2厘米长的鱼苗有一条褐色带在鱼体上部从咀末端一直延到背鳍,体侧为黄褐色,并有45条深灰色带,随着鱼体长大,这些标志便逐渐消失。尖吻鲈的养殖正在亚洲逐步展开。广东省于1985年开始引进泰国的尖吻鲈鱼苗进行养殖,现已推广到沿海地区,成为咸淡水池塘和网箱养殖的重要对象。近年来又逐渐将尖吻鲈鱼苗淡化,在纯淡水池塘中放养,生长速度更快。
尖吻鲈属暖水性鱼类,要求饲养期间水温在18℃以上,12℃以下就会被冻死。人工饲养,放养体长6―7厘米鱼种,饲养半年可达500―1000克的上市规格。所以目前南方多是4月放养,至9月开始上市,达不到规格的则要放入越冬池过冬。也可采用种苗越冬的方法,翌年放养大规格鱼种,饲养后提早上市。
附(三):大眼狮鲈
大眼狮鲈,又名黄鲈或白眼鲈,属鲈形目,鲈科,狮鲈属。原产于加拿大和美国东部,是北美优质的游钓和养殖鱼类。它生长速度快,池塘套养和大水面放流效果好,适合于我国北部地区养殖,在哈尔滨地区池塘套养当年鱼体长达20.5―25厘米,体重83.3―190克。
大眼狮鲈体为梭形,口端位,口裂大,上下颌、梨骨及上腭具细齿。背鳍前部分是硬刺,后部分是软条,尾鳍正尾型,分叉较深。背部及体侧为青黄色,具黑色条纹,腹部为浅黄色。其眼径大,为1.5厘米左右,有一种特殊的感光物质,眼球呈银白色。它适温较广,生存水温为0―30℃,冬季可以摄食,在北美被称为凉水鱼,是冬钓的优质鱼类。溶氧量在2毫克/升以上,PH值在6―9范围均能正常生长。其食性为肉食性,2厘米以上开始食性转化,以摄食小型鱼类为主,成鱼甚至可摄食蛙类、老鼠等。在北纬50。,大眼狮鲈雌鱼5―6龄性成熟,雄鱼4―5龄性成熟,属一次性产卵类型,卵为粘性。受精卵脱粘后在10―17℃水温下孵化,经10―15天孵出鱼苗。
大眼狮鲈肉质鲜美,色泽好看;养殖条件要求不高,比鳜鱼好养;冬季可以摄食,很适宜我国北方地区养殖,更能适合于冬季游钓业的需要,在南方生长速度更快。所以它在我国有较广阔的推广前景。
附(四):梭鲈
梭鲈,俗称十道黑,属鲈形目,鲈科,梭鲈属。它适温广、生长快、肉味鲜美。加工简便、无肌间刺、蛋白质含量高,是鲈科的重要高档经济鱼类。
梭鲈体呈梭形。头小,吻尖,口前位,上下颌均有尖齿。鳃盖平滑或仅在上部覆盖着鳞片,前鳃盖骨有4―5个细小突棘,第三锶盖骨具隆起的皮腔褶。鱼体有黑色条斑。
在自然环境中,梭鲈多栖息于淡水水域或海水中的淡化水域,喜欢在水质清新、透明度高,且有微流水,溶氧量较高的地方生活。为中下层鱼类,生存温度为0―31℃,水中PH值以7.4―8.2为佳。在湖泊或河流中,它多以小杂鱼为食。其鱼苗的开口饵料是轮虫、无节幼体等,以后逐渐转为摄食大型蚤类、水蚯蚓、水生昆虫和小鱼苗,处于饥饿状态下的梭鲈鱼苗可吞食占自身体长2/3的同类小型个体。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当年鱼种专池或在成鱼池中套养,出塘规格为尾重50―150克。第二年可达350―750克,第三年可达1―2千克。
梭鲈的性成熟年龄雌性为3―5龄,雄性为2―4龄。繁殖水温为8―14℃。尾重1―2千克的雌性亲鱼怀卵量为8―12万粒,尾重3.5―4.5千克的雌亲鱼怀卵量为40―60万粒,相对怀卵量每千克为8―15万粒。繁殖季节雄鱼用鳍和身体将杂草、碎石等物集中,围成直径相当于体长2倍的产卵巢,然后将雌鱼赶进鱼巢进行繁殖,产卵后雌鱼离去,雄鱼护巢,并用鳍条不断地扇动形成水流,以保持鱼巢清洁和增加溶氧,赶走接近鱼巢的敌害。刚孵出的鱼苗体长3.5―4.5毫米。身体细弱透明,尾部长于躯干。体长达3.5厘米时,身体全部披鳞片,出现梭鲈成鱼特有的典型黑色条斑。
梭鲈原分布于咸海、黑海、里海及波罗的海水系的河流、湖泊中。经广泛移植,现已成为欧洲许多国家的淡水增养殖对象。1992年我国人工繁殖梭鲈获得成功,并将鱼苗扩大到不少省市养殖和研究。人们预测,梭鲈有广阔的开发前景,有望成为淡水养殖新品种。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