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产新闻 | 独家专题 | 渔商阿里 | 渔资团购 | 水产人才 | 市场行情 | 水产技术 | 对虾网 | 会议展会 | 水产视频 | 水产论坛

企业推广

  • 资讯
  • 技术
  • 产品
  • 企业
  • 招聘

搜鱼高级搜索对虾  罗非鱼  金鲳鱼  草鱼  石斑  泥鳅  黄鳝  海参  小龙虾  鳗鱼  大闸蟹  

中国水产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水产技术 > 养殖技术 > 其他 > 技术综合 > 正文

海蜇的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一)

发布时间:2005/3/17 11:10:00  来源:  编辑:南方渔网  我来说两句我来说两句(0)
旺旺好渔资电商平台
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海蜇是大型食用水母,经济价值很高,作为一种自然资源被利用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其营养成分独特之处是脂肪含量极低,蛋白质和无机盐类等含量丰富。可食部分主要为中胶质。据报道,水母受伤后中胶质有阻止伤口扩散作用和促进新上皮形成的功能。海蜇作为保健食品,还具有舒张血管、降低血压、消痰散气、润肠消积等功能。

    一、海蜇的生物学

    1、分类及近缘种

    海蜇隶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有4种:海蜇(Rhepilema esculenta),黄斑海蜇(Rhepilema hispidum),棒状海蜇(Rhepilema rhopalophorium)和疣突海蜇(Rhepilema verrilli)。前三种见于中国,其中海蜇和黄斑海蜇为重要食用水母。此外,中国沿海的食用水母还有口冠水母科的沙蜇。

    2、形态特征

    水母体分为伞部和口柄部。伞部高,超半球形,中胶层厚。伞缘具8个感觉器和10-170个缘瓣。伞体中央向下为圆柱形口柄(胃柱),其基部有8对肩板,端部为8条三翼形口腕。肩板和口腕上有许多小吸口、触指和丝状附器,其表层满布刺细胞达式闭,施捕食与防御功能。吸口是胃腔与外界的通道,兼有摄食、排泄、生殖、循环等多种功能。

    胃腔大,椭圆形、由中央胃向伞缘伸出16条辐管,辐管侧生若干分枝小管,终端由一条环管连接,形成复杂的网管系统。胃腔向下延伸并向口腔和肩板分叉形成腕管,与吸口相通。生殖腺由胃腔内伞壁的内胚层形成,位于伞体腹面生殖下穴的上方,在胃丝外侧,褶叠形,宽5-1Omm,共4个。生殖腺一端(向心端)与胶质相连,另一端游离,与胶质膜之间形成生殖腔隙。无生殖管,性产物排放经由生殖腔隙通向胃腔,再经吸口排出体外。胃丝上有刺细胞和腺细胞,能分泌消化酶行消化功能。

    体色多样,多数呈紫红色,也有乳白、浅蓝或金黄色个体。伞部和口柄部颜色通常相似,也有两部分颜色相异的个体。

    3、分布与移动

    海蜇在沿海近岸水域营浮游生活,喜栖河口附近,分布区水深一般5-20m,有时达40m。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沿岸和俄罗斯远东海域。中国沿海北起鸭绿江口,南止北部湾的广阔海域都有海蜇分布,渔业上根据海蜇成体的时空分布不同,从南到北可分为粤东、闽南、闽中、闽北、浙南、舟山、杭州湾、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和大洋河口等群系。

    海蜇的运动主要靠内伞的环状肌有节奏地舒张和收缩。环肌收缩时,将伞体下腔的海水挤压出去,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蜇体朝伞顶方向前进。海蜇的运动昼夜不断,成体在静水的游泳速度为4-5m/min。由于海蜇游泳能力弱,大风、潮汐和海流等对水平分布有一定影响。但海蜇具有较灵敏的感觉器,能在不同水层垂直移动,在风平浪静的黎明、傍晚和多云的白天,常浮游于水域上层;大风、暴雨、急流、烈日和夜晚,多活动于水域底层或近底层。这种垂直移动功能,在自然界对保持其种群的生存和分布区域的相对稳定其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池塘养殖要求水体有一定深度的原因。

    对水温的适应,水母型15-32℃,最适18-24℃,致死水温上取限35℃;水螅型0-15℃,最适5-10℃。对盐度的适应范围,水母型8-38,最适18-25;水螅型10-32,最适16-24。喜栖光度为2400LUX以卜的弱光环境。

    4、生殖与发育

    行世代交替生殖,水母通过有性生殖产生无性世代水螅型,水螅型通过横裂生殖产生有性世代水母型,水螅营固着生活,水母型营浮游生活,通常所说的海蜇是指水母型成体。

    海蜇雌雄异体,秋季性成熟。伞径300-500mm个体怀卵量4000-5000万粒。精子头部圆锥形,长约3um,尾部细长,长约40Um,卵圆球形,直径80-100um,怀卵量数千万粒,分批成熟排放。产卵时间为黎明,卵子是在脱离卵巢后在海水哺育下完成成熟分裂的,此时具梨形膜,外形与受精卵相似。

    受精卵卵径95-120um。在20-25℃下,受精后约30min开始卵裂,6-8h发育至浮浪幼虫,呈长圆形,100-150X60-90um。体表布满纤毛,活泼浮游。4天内多数个体变态为早期螅状幼体,具4条触手,体长0.2-0.3mm;10天左右达中期螅状幼体,具8条触手,体长0.5-0.8mm;20天左右螅状幼体发育完全,具16条触手,体长1-3mm。

    螅状幼体营固着生活,从秋季至翌年夏初共7-8个月时间,螅状幼体能以足囊生殖(无性生殖)方式复制许多新螅状幼体。当自然水温上升到15℃以上时,螅状幼体以横裂生殖方式产生有性世代碟状幼体。初生碟状幼体直径2-4mm,浮游生活,经15-20天伞径达20mm,为幼蜇;再经2个月生长,伞径达300-600mm,体重1O-30kg,达到性成熟。秋末冬初,完成生殖的个体全部死亡。

     5、摄食与生长

    螅状幼体的触手是捕食器官,以小型浮游动物为食。碟状幼体具有一个方形的口。在生长发育中,随着口腕的形成,大约至伞径20mm时,口腕基部部愈合,中央口封闭,代之以口腕和肩板上出现许许多多吸口与外界相通。吸口很小,生活状态扩张时不到1mm,只能摄食小型浮游生物。其饵料生物的种类很多,主要为桡足类以及枝角类,介形类,涟虫类,端足类等浮游甲壳动物,也掇食纤毛虫类,贝类浮游幼体和硅藻。摄食活动昼夜连续不断,一次饱食之后经4-5h食物被消化。食量很大,以卤虫无节幼体为饵料计,个体日摄量在伞径20mm时为0.6万个,70mm时为10万个,110mm为26万个,230mm为290多万个。生长异常迅速,体重3mg的碟状幼体,经2个月生长,可达1Okg以上,增重300多万倍。显然其生长速度与水体中的饵料生物密切相关。

    二、海蜇的人工育苗

    1、育苗基础设施

    (1)水池  用来蓄养亲蜇和培养幼体。水泥池或水槽均可使用,对水池的大小,形状和深浅等无严格要求,现有鱼、虾、贝、藻类育苗池均兼作海蜇育苗。如有条件,蓄养亲蜇的水池以池壁光滑为好(如镶嵌瓷砖),形状以圆形,椭圆形或方形池四角抹圆为佳,这样可减轻亲蜇柔软的伞顶部与池壁磨擦,延长其成活时间。

    (2)附苗器  用宋供螅状幼体附着。任何坚硬的无毒物质,如石块、瓦片、玻璃、贝壳和塑料等,均可用作附苗器。为有效利用水体和便于操作管理,通常使用厚1mm的高压聚乙烯波纹板,按间距3-4cm立体组装成附苗器。一般20片组成一个附苗器。

    (3)卤虫卵孵化设备  除早期螅状幼体的最佳饵料为本种浮浪幼虫和贝类担轮幼虫外,主要饵料为卤虫无节幼体,故孵化卤虫无节幼体的装置及相应的加热、控温、充气设备是必不可少的。

    (4)供排水系统  与鱼、虾、贝、藻类育苗相比较,海蜇育苗无特殊要求。沉淀海水甚至不经沙滤也可以使用。

    2、亲蜇的收购及暂养

    (1)亲蜇的收购  渤海及黄海的天然海蜇,其成熟期一般在8月下旬到10月上旬之间,在一个生殖季节,性产物有2-3次排放高峰期,应在自然种群性腺第一个成熟高峰期,即8月末至9月初采捕亲蜇。由于海蜇个体繁殖力强,所用亲蜇数量不多;同时又因海蜇个体大,且身体柔软易碎。应十分重视所捕亲蜇的质量,最好能用手操网捕捞;用其他网具捕捞时,下网至起网的时间不宜太长。捕到的亲蜇应立即置于船上备好的大桶中暂养。海蜇分泌物多,耗氧量大,暂养的运输过程严防因缺氧窒息死亡。正常情况下,亲蜇环肌收缩40-50次/min。用汽车运输时,由于途中难于换水,容器应大一些,途经时间愈短愈好。

    (2)亲蜇的暂养  亲蜇入池后一般将雌雄个体分池蓄养,雌雄比例2-3:1。亲蜇耗氧量在20-25℃下大致为3000-4000mg/天。在蓄养期间,若以每24h换水一次估算,每一亲体所占有的水体应不少于2m³,蓄养密度大则应增加换水频次。亲蜇蓄养期间,可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或其它小型浮游动物,2-3次/天。

    3、产卵与孵化

    (1)蓄水和水处理  前一天将水池刷净,注入新鲜海水,作为孵化池。如果育苗室地处内湾或城市附近,可在海水中加入4-8ppm的EDTA(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起络合重金属离子作用,有利于提高孵化率。

    (2)产卵  海蜇产卵和排精的时间一般在黎明,凌晨05:00-06:00将亲蜇从蓄养池移入孵化池。亲蜇密度控制在1-2个/m³移入亲蜇1h后,从池底取样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出现卵裂,之后每隔20-30min抽样观察一次,产卵后3h即可将将亲蜇捞出。

    (3)孵化   一般采用原池孵化,孵化池内微量充气。

    4、浮浪幼虫的变态、附着和管理

    (1)浮浪幼虫活泼池游,左旋自转。变态为螅状幼体的时间,快者24h,多数为3-4天。前端附着形成足盘和柄部,后端形成口和触手;如变态时未遇到附着基,则在浮游状态下变态,柄部向上倒悬浮于水面。柄端具粘性细胞,接触附着基易于附着。

    (2)当镜检发现有变态的浮浪幼体时应该及时投放附着基。由于浮浪幼虫多以前端向斜上方游动,附苗塑料片应与水面平行。浮浪幼虫变态为螅状幼体,绝大多数附着于塑料片下侧,即螅状幼体柄部向上,口端向下,呈倒垂状。

    (3)浮浪幼虫变态附着密度以300-500万个/m³为好,投放附着基后的5天内不能大量换水,防止未变态的幼体流失。

    5、螅状幼体的培养与管理

    (1)螅状幼体培养  培养螅状幼体主要技术是适时投饵和换水,促进早期螅状幼体(4触手),正常发育,迅速长齐16条触手。

    早期螅状幼体很小,其饵料生物为个体小于0.2mm的浮游生物。据有关报道,投喂单细胞藻类、酵母、轮虫和微胶囊人工饵料,对其生长发育并无明显促进作用;用贝类担轮幼虫、其它浮游幼体和小型桡足类投喂效果良好;以浮浪幼虫作饵料效果最佳。同时,漂浮于水面的早期螅状幼体一旦捕获饵料,可下沉附着。故适时投饵对提高附苗量是至为重要的。投喂时间应在下附苗器5天后开始,每日投喂1次,投饵量为估计附苗量的5倍以上,投喂5-6次后,发育至中期螅状幼体,具8条触手,体长0.5-0.8mm。此后的饵料用卤虫无节幼体,每2天投饵一次,喂后2-3h部分即可。(1/4-1/2),投喂4-5次后,发育为后期螅状幼体,具16条螅状幼体。

    (2)螅状幼体的管理    人工培育螅状幼体的时间是秋季(9-10月),而蝶状体的放养时间是翌年夏季(5-6月),其间相隔7个左右,并有一个越冬阶段;在此期间,螅状幼体的管理至关重要,所以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控制光照  用黑布覆盖水池,使池中保持照暗或弱(500LUX以下),防止杂藻等在附苗器上大量繁殖生长,以提高螅状幼体成活率。

    保持低温  螅状幼体适应低温生活,以10℃以下,0℃以上为宜。

    适时投饵  以卤虫无节幼体为饵料,投喂频次依水温而定。一般是5℃以下可1周投喂一次,6-10℃时每周投喂2次,投饵量为螅状幼体数量的100-200倍。螅状幼体饱食后呈桔黄色,饥饿时呈苍白色,故投喂频次和投饵量可根据螅状幼体颜色深浅酌情增减。

    适时换水  换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水温和投饵量,水温高、投饵量大换水量就大,反之则少,一般在10℃以上每日换水1/3-1/2水体,越冬期间5-7天换一次即可。

    6、碟状幼体的培育和管理

    (1)横裂生殖  横裂生殖包括分节和变态两个紧密相连系的阶段,一个螅状幼体可横裂为若干个裂节,这些裂节经过一系列组织器官的改建,重组和分化,形成营浮游生活的碟状幼体。

    横裂生殖开始的标志是8条感觉触手基部膨大,同时或稍后,触手下方的托部出现横沟。随着横沟增多,感觉触手由锥形变为长方形,且两上角延伸形成缘瓣,两缘瓣之间形成红色的感觉棍。在此过程中,感觉触手缩短,继而被吸收,随后8条从辐触手也缩短和被吸收。口和口柄变为方形,腔肠中出现4条胃丝,从辐位上伞表层出现明显的8丛刺胞。这种已完全形成但仍未释放的碟状幼体频繁地悸动。在顶部碟状幼体形成的过程中和形成后,其下方的裂节也依次变态为碟状幼体。随着碟状幼体被释放,在最后一个裂节下方的亲本螅状幼体上,触手再生。当全部碟状幼体释放完毕后,又回复螅状幼体形态。螅状幼体可多次重复发生横裂生殖。

    (2)蝶状体的产生  螅状幼体横裂生殖产生碟状幼体数量的多少,与发生横裂生殖之前螅状幼体的长度密切相关。个体越长,产生碟状幼体数量越多。海蜇螅状幼体长度通常为1-3mm,不同体长个体产生碟状幼体的数量,一般是体长1mm者产生3-4个,2mm者产生7-9个,3mm者产生2-15个个别特别大个体产生碟状幼体的数量可多达30个。故在螅状幼体越冬之后发生横裂生殖之前这段时间,应特别重视饵料的充分供给,营养条件是影响螅状幼体生长和个体大小的主要因素。

    (3)碟状幼体的管理  初生碟状幼体五色,半透明,直径2-4mm。在18-22℃下,经7-10天生长,伞径达10cm左右,为中期碟状幼体或称稚蜇;经15-20天生长,伞径达20cm左右,为幼蜇。

    碟状幼体营浮游生活,随着生长发育,耗氧量和排氨量急剧上升。个体耗氧量,初生碟状幼体为4.8ugN/天,稚蜇为79.5ugN/天。因此,在海蜇水母体的培育过程中,保持水质新鲜是至为重要的。水体溶氧下限为2.0mg/L,氨氮浓度上限为1.5mgN/L,pH范围为7.5-8.5。

    投喂频次:碟状幼体2-3次/天,稚蜇1:1000-200,幼蜇1:500-1000。一般每天换水一次,换水量2/3。

    初生碟状幼体的从辐缘瓣和网管尚未发育,浮游能力很弱,绝大多数个体沉降于池底,必须搅动水体,一般采取微量充气方法,搅动使其浮游,摄食和生长。但发育至稚蜇和幼蜇阶段,由于胃腔和网管系统分化并复杂化,充气的气泡进入体内往往难于排出,影响幼体自主游动,容易造成死亡。此时应停止充气,可用静水培养;若有条件在池中造成人工波浪,则培养效果更佳。

    蝶状体的培育密度以10000个/m³为好,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碟状幼体至稚蜇阶段的成活率,一般可达80%以上;至幼蜇阶段的成活率,可达60%以上。(摘自鱼业科技产业)
 


编辑:南方渔网 访问人次:4054 关键字:海蜇,  >> 更多资讯进入水产新闻网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用户昵称:

评论内容:
滑动完成验证:
 

品牌推广

咨询:0779-2029779

第十七届农聘中国水产人才网络招聘会

农聘-水产人才网

猎弧英雄

虾青素

强肝

手机版水产门户网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水产前沿广告

海洋与渔业

图文推荐

更多

最新技术综合

更多

红法活体虾青素

今日要闻

更多

热点推荐

更多

关于我们 | 企业推广

会员服务 | 网站动态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付款方式 | 网站地图

服务专线:0779-2029779

传  真:0779-2030003

邮  箱:bbwfish@163.com

最具影响力的水产网站--水产门户网

广西南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桂ICP备110017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050073

X

中国水产门户网微信平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