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一、鳝鱼室内静水无土生态养殖的特点
鳝鱼室内静水无土生态养殖,不同于室外养殖,室温比较稳定,日温差小,鳝鱼越夏和越冬相对容易。鳝池面积一般为6-10米²,水位较浅(0.06-0.08米),鳝池外壁高25-30厘米,只需设置排水口,无进水口和溢水口,鳝鱼容易驯化摄食。另外,室内养殖比较安全,容易防盗。
该模式的缺点是室内光线差,水草生长不好,水质不易调控,要求勤换水。鳝鱼生长速度低于室外,生产成本偏高,鳝鱼易患细菌性烂尾病和赤皮病。
二、鱼巢设置
设置鱼巢对于鳝鱼生态养殖有重要作用。我们的试验表明:室内静水无土养殖鳝鱼设置鱼巢比不设置鱼巢鳝摄食量大,生长速度快,饵料系数低。引进野生苗种进行养殖时,这点比较明显(特别是投放苗种一个月内)。
另外,我们多次将鳝鱼标志后放入室.内无土养殖,投入少量PVC管,结果发现,鳝鱼对鱼巢的独占性不强,大小鱼进进出出,很少发生撕咬现象,在鱼巢设置中要利用这种特征。
野生鳝鱼鱼巢是泥和石隙,人工养殖鳝鱼鱼巢是各种管子、竹筒、砖隙、水草等。由于鳝鱼有一定的群聚性,鱼巢面积不可太小。鱼巢设置的原则是:便于鳝鱼自由进出,内部黑暗无光,有足够的空间。水草以水花生较好。
三、泥鳅与蟾蜍的放养
多数养殖户在鳝鱼池中放泥鳅,鳝鳅比例一般为10-20:1,但究竟是数量比还是重量比,许多资料介绍不一致。鳝鱼摄食量(干重)一般为其体重的1%-2%,鳝放养密度一般不超过3千克/米²,放养泥鳅不宜超过0.3千克/米²。要注意的是,泥鳅宜在鳝鱼驯化摄配合饲料后放养,方可发挥泥鳅吃食鳝鱼粪便、防止鳝鱼“发烧”的作用。
放养蟾蜍对防止鳝鱼梅花斑病有特效。每小池一般放1-2只即可。由于室内无土养殖池较浅,蟾蜍容易跑出,一定要用线栓住。
四、日常管理
1、水质调控
室内静水无土生态养殖鳝鱼的水质比室外要求高。要保持水质清新,鳝池水体的pH、透明度、溶氧、氨氮、温度、亚硝酸盐等生态因子要适宜。
每10-15天用生石灰10克/米²或漂白粉1克/米³全池泼洒交叉消毒。北方水质偏碱,使用漂白粉的次数可少一些;南方水质偏酸,使用生石灰的次数可多些。
夏季一般3-4天换一次水,春、秋季7天一次,且每次换水要彻底。若室内光线好或有人工光照,水草生长较好,换水次数可减少,但要注意经常补水,水深不宜超过0.1米。在换水时,要控制进水与池内水温差。
2、饲养管理
鳝种投放7-10天后,驯化鳝鱼吃食配合饲料(饲料软湿成团或用绞肉机绞成条状),吃食正常后,投饵要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和定量,使鳝鱼形成集群摄食的习惯。每天还要清洁食台,以免败坏水质。
3、病虫防治
室内静水无土生态养殖鳝鱼,池内生物多样性低,中间宿主少,寄生虫虫卵和幼体不易滞留水体。因此,寄生虫危害不如其它养殖模式严重。常见的病害为细菌性烂尾病、赤皮病和神经紊乱病等。这里着重介绍赤皮病和神经紊乱病的防治方法。
赤皮病 此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是目前鳝鱼养殖中较为严重的病害,大小鳝鱼均可患此病,多为捕捞或运输造成外伤,细菌入侵引起。症状:体表发炎充血,食欲下降,活动减少,严重时全身发红,粘液脱落,肛门红肿,一般与肠炎病和烂尾病并发,发病一周左右死亡。目前,此病治疗比较困难,主要以预防为主,如在饲料内拌土霉素、磺胺等;池水浸沤枫树叶、蓖麻叶;池水定期交叉清毒;严格筛选鱼种并及时用药物处理。发病时,用2克/米³五倍子煎水全池泼洒2-3天或用生石灰和鱼康泰泼洒,有一定效果。
神经紊乱症 此病是近几年发现的鳝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其病因有待研究。病状:鳝体扭曲似弹簧,受惊时狂窜或打转。体表无明显异常,嘴角颜色变浅或发黄,早期尚吃食,病程长短不一,长者可达1月之久。防治方法:早期尚吃食时补充维生素及优质饲料;及时药物处理,防止进一步感染并发其它病;设置好鱼巢,减少光和其它的人为干扰刺激等。(摘自内陆水产)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