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埋栖型贝类系指栖息于砂、泥砂或泥等软相底质生境的双壳类,其水平与垂直分布范围很广,在种类上占居双壳类中的大多数。
一、埋栖型贝类全人工育苗技术面临的问题
1.立体效益问题 因考虑到埋栖型贝类对软相底质所具有的依赖性, 目前我国仍主要以水泥池铺砂(泥)平面附苗及稚贝铺砂(泥)平面培育法。这种铺砂(泥)平面附苗容易出现附苗密度过大,稚贝成活率及单位水体附苗量低等问题。此外,采取稚贝铺砂(泥)平面培育的单位水体出苗量及经济效益低。
2.底质恶化问题 埋栖型贝类育苗大多采用稚贝铺砂(泥)培育法,这种方法在培育过程中易出现各种有机物(如贝类粪便、残饵等)在底质内积累,最终导致底质恶化,影响贝苗生长并引起贝苗成活率下降。
二、埋栖型贝类高效育苗设施及新工艺的开发研究概况
1.立体附苗设施的开发 根据埋栖型贝类在附着变态初期具有足丝的特点,我国有学者利用塑料波纹板等制成立体附苗器进行立体附苗,这种方法可使附苗面积扩大3倍以上,但无法让稚贝在这种无砂附苗器上进行连续培育。为让稚贝继续在附苗器上进行培育,有的采用铺砂塑料盘进行盘架式或吊盘式立体附苗,但其附苗面积目前仅能提高0.5-1.0倍。
2.底质修复在埋栖型贝类稚贝培育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大多采用铺砂(泥)培育的方法,为解决底质易恶化问题,底质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开始受到重视,其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1)物理方法:包括强化流水等水动力冲刷作用、经常冲洗底质和定期更换底质等,是目前生产上较多采纳的方法。
(2)化学方法:投放含铁的“底质改良剂”可使毒性较高的底质硫化氢转化为难溶解的硫化亚铁。这种方法已应用于底栖贝类海区增养殖,但在贝类育苗中尚未见有报道。
(3)生物方法:主要使用有益微生物对底质有机物进行降解。
3.稚贝立体培育设施的开发 国内试验采用盘架式或吊盘式稚贝培育方法,其培育面积仅能提高0.5、1.0倍。欧洲和日本大多采用上升流培育装置进行海洋埋栖贝类的稚贝培育,该装置采用在培育筒上下设滤网,加有单胞藻的海水由培育筒底部通过下滤网形成上升流,最后经上滤网由培育筒上部溢出,放于培育筒上下滤网之间的稚贝呈漂浮状态达到立体培育目的,而且因属无砂培育不存在底质恶化问题。该装置在鸟蛤和硬壳蛤等埋栖贝类稚贝培育方面已取得成功,其成活率得到明显提高(可达60%以上),生长也较快。
三、讨论
1.关于立体附苗及稚贝立体培育 有关埋栖贝类的立体附苗技术尚处于试验阶段,除开展底质修复技术的研究外,应重点加强设施改进研究,一是进一步提高附苗面积;二是应使设施在生产操作方面简便化;三是优化供水供气技术,提高上下水体交换率。应进一步研究塑料波纹板等无砂立体附苗技术与上升流装置培育技术等结合,将立体附苗器上的初期稚贝作为上升流培育稚贝形成有效衔接。考虑到有些埋栖贝类不一定适合于上升流培育,可利用稚贝平面培育水深一般较小(20-40厘米)的特点,研究开发层叠式塑料培育水槽,根据单槽的培育水深,可设计3层水槽,使立体培育效果提高2倍。同时,培育用水由上层槽逐步流入中、下层槽,也达到节水节能效果。
2.关于苗种中间培育 室内人工培育的苗种用于野外底播养殖往往成活率较低,因此大多要经过中间培育让苗种达到较大规格,其次是进行风浪的锻炼,以适应浅海或潮间带的直接底播养殖。为此,研究开发利用动力装置模拟自然海区波浪和海流水动力作用效果的水槽培育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这种装置一是能让底质得到经常性冲刷,有利于有效防止底质恶化,提高大规格苗种培育的成功率,二是能让苗种得到波浪锻炼。(摘自科学养鱼)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